
【晓荷】神奇的叫岩(散文)
很久很久以前,江西铅山县西部有一名胜之处,原名青山后称叫岩。其地势优美,自然景色旖旎,丹山碧水,石怪岩奇。
我们登舟向叫岩进发,一面临水,三面群山浓荫蔽日,奇山连绵突兀,禽鸟啁啾,野英缤纷;远望叫岩自然村,它坐落在美如画卷的青山绿水之间;来到村前树林,见绿草茵茵牧牛成群,一派静溢的田园风光;这里山水环绕,一直向信江延伸。
叫岩整个“十不得”形状各异。譬如有“石西瓜吃不得”、“石蛤蟆跳不得”、“石金印使不得”、“石金钟敲不得”、“石年盆请不得”等。叫岩让你难以石山的形态判定它们的年龄,岁月的恒久以及自然天籁情景,令人有一种无以名状的愉悦油然而生。
峰回路转来到叫岩自然村里,路边有一小巧玲珑的单只“石狮”,它被村民视为能逢凶化吉的镇村之宝,与狮山遥遥相望,而其中无不透露出的是人与自然,与环境契合的奇妙现象……。地处信江河畔的青山腹地的叫岩人,就在这“桃花源”中繁衍生息,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信江河畔的对面山壁曾有寺庙一座。据说早在东汉时期,李恂有功,皇帝赐封他为“赭亭侯”,其乔居叫岩附近,素喜山水,常抵叫岩仰览山光水色。他筹资在山岗坪上构建寺庙,深得民众好评,周边百姓纷纷慕名而来,香火一度鼎盛。延至建国后,因寺庙失火被毁,如今仍能从尚存的残骸中,依稀找到寺庙当年的模样。
在舟楫穿越的信江上,碧绿的江水之中,红黑相间的鲤鱼绣出一朵朵神秘的图案。在阳光照耀下,紫燕翻飞中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使我们眼花瞭乱,乐在其中。
当我们陆续登上“石金印使不得”——印山,该地处信江河中,似一中流砥柱,其柱周围百丈,高露水面数丈,经万千年的洪侵浪袭,它自巍然不动。传说它是铅山水道扼守神,乃是信江一屏障。元朝末年,当政者腐败,横征暴敛、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各地民众揭竿而起,组织义军抗击元军。明太祖朱元璋率领大军,会战陈友谅,周旋于鄱湖……
时为统帅三军的朱大帅领得胜之兵起航,逆水信江抵至铅山,战船停靠叫岩,朱氏登上江中“卷绩石”山顶,仰观叫岩风景,兴致盎然。不慎将帅印扯落在山石上,随从拾印禀呈主帅,朱元璋笑而言道:“此山形如此印,今适逢吾印跌落于此,其山可称为‘印山’矣。”而后历朝历代不少达官贵人慕名登游和文人墨客赋诗,赞赏叫岩。
登陆后沿路穿行不久,爬过一段陡峭的山坡,山壁上有一石洞,名鼓岩。当进入鼓岩岩洞,我敲响鼓岩——其声宛如苍龙戏水,似如孔雀开屏,势如虎啸山林。在这个世界上能与天地同依存的是这些万年“岩洞”。那些坚硬而混沌的岩石在时间的进化中竟然获得了生命,获得了灵魂和情感。
我们来到金钟山下,环顾四周群山,其地势险象环生,令人瞩目。传说此处当年灵山大蟒追逐众动物,欲吞麒麟、狮、象、蛤蟆等,太上老君功德无量,巧用金钟罩蟒蛇,化为山峦,自古迄今万千年来,素有“金钟罩蟒”千古流传。
位于叫岩景区东部第一个景点——“蛤蟆胯”,展现在游人面前的是一幅天水一色的壮丽图景。遥想当年,红军游击队在蛤蟆胯,凭借此天然雄关,设立了“苏维埃”水上交通检查站,征收运输船舶费和接送革命志士过江,前辈们为革命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
这就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于一体,形象逼真、美不胜收,让人观之便忘不了的“叫岩”。还是前人聪明,早已算知,今人走过,会望“岩”兴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