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室雅兰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雅香】江南的三位“抗战老兵”(散文)

编辑推荐 【雅香】江南的三位“抗战老兵”(散文)


作者:江南老顽童 白丁,0.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45发表时间:2020-06-04 12:13:29
摘要:国难当头,好男儿当何去何从?

开篇语
  
   国难当头,好男儿当何去何从?七十多年前,当日寇在中国大地恣意横行,烧杀虏掠的时候,每一个中国人都面临着这生与死的艰难抉择。江南健在的三位抗战老兵:王子培、张可敏、陶世齐,虽然当年他们的居住地、年龄、学历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弃笔从戎,自愿参加到了正规的抗日队伍中。他们用自己的具体行为,诠释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与一切侵略者战斗到底的勇气和决心。
   六十多年过去了,期间,三位老人原本应是一段极为光荣的历史,却在特殊的年代无端遭到了一些误解,并曾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政治伤害。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当我们重新审视过去的那一段历史时,才真正发现:当年,无论是在正面战场或敌后游击战场,无论是国统区或是沦陷区,到处都有无数一身傲气,铮铮铁骨,视死如归的华夏子孙。君如若不信,江南的三位抗日老兵,便是铁证。活着,就要挺直腰杆做人王子培三位幸存的抗日老兵中,王子培的年龄最长,今年一百零六岁了;学历最高,原浙江地质大学测绘专业毕业;军龄最长,1938年入伍,1946年请长假离队;军阶最高,代理中校科长。谈到他的这些经历,老人思路仍十分清晰,且吐词清楚有力。他说,在国民党的正规军里当兵,一样要靠真才实学。当年,因为他能写、能说、能唱(京剧)、能拉二胡,还能在每周一的“总理纪念周”仪式上,像模像样地当司仪,这在国军政工人员中也算是“人才难得”了。因此,无论是搞抗战宣传、鼓动,或搞民运、联络,以及搞战后的收容、转运等,他都得心应手,且能独当一面。正是有了这些硬本事,再加上和各级部门、上下官员关系熟络,他的职务才节节高升。从最先的少尉、中尉,一直晋升到代理中校科长,最终成为国军第十军政工队伍中的佼佼者。作为文官,王子培自参军起,几乎未打过一枪一弹。但他却从头至尾参加了在湖南境内的湘北二、三、四次会战,记忆最深的当属闻名一时的“长沙保卫战”。那六天六夜,既是生与死的考验,也是灵魂的一次洗涤。当时他所在的第十军190师奉命坚守长沙的东门一带,另外两个师则分守北部和南门。时值长沙大火后,全城被烧去三分之二,整个市区到处是断垣残壁,只剩下中山路比较完整。他们师的司令部,就设在小吴门某私人公馆的地下室里。白天,日机每天都要例行轰炸,成百上千颗炸弹仿佛要把长沙市全部炸平方才罢休。在大部分政工人员已安全撤离的情况下,留守的王子培要义不容辞地担当起疏散群众,收集战况,刻印战报,上下沟通反馈信息等多项工作。因为战事紧急,且枪炮声日夜不断,所有参战人员均连续几天都不曾合眼,到后来,脑袋都昏昏沉沉地,有点不太听使唤了。打到第五天,眼看日军已越来越逼近190师的防地,严峻形势面前,师长断然下令,为每个非参战人员派发两颗手榴弹,并明确告知,一发可投向敌人,另一发则必须留给自己。同时,还要求每人写下遗书,以备后来者发现上缴。那一刻,王子培才真正意识到这场战争的残酷,他迅速反醒检讨了自己的一生,觉得此生并无遗憾。最后关头,如果能亲手消灭一个鬼子,也算是够本,如能消灭二个、三个……那还真赚了。假如真是这样,自己的一生也算有个圆满的交待了。说到这里,王老凄然地苦笑了一下,已枯黄的双眼里,却溢满了浑浊的泪水。谁知打到第六天,整个战局突然发生了转机,原来像疯狗一样死打硬拚的日寇进攻队伍,此刻却灰溜溜地向后撤退。枪炮声也越来越少。原来,国军的增援部队已穿插到敌后,并切断了他们的后退之路。于是,震惊一时的“长沙保卫战”,最终以国军的胜利而告终。这一仗得到了最高统帅部的嘉奖,并被当作典型战例在军内外广泛宣传。作为身在其中,且表现突出的参战政工人员,王子培的后续工作也理所当然地分外忙碌起来。
   1946年起,蒋介石不顾八年抗战带给人民的无穷灾难,悍然加快了发动内战的步伐。见国民政府已腐败如此,王子培顿觉心灰意冷,再也无心在国军中干下去。他借请长假之名,一走了之,再也不和部队发生任何瓜葛家中有老是个宝,王子培的亲人们平时对他十分孝顺,每年的生日,他们都会为他隆重庆祝。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瞧,这父女俩亲热的镜头真让大家羡慕。
   娃娃兵,日本投降仪式的见证者张可敏和老兵王子培相比,张可敏无论其资历、学历、年龄,都只能算是个“小字辈”。确切地说,那时的他,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娃娃兵”。1942年,正在河南巩县兵工厂遗址上创办的“遗爱小学”读高小的张可敏,在进步老师姚文(当时名叫姚佩群)的带领下,和几位同学一道,自愿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第38军的行列,那一年,他只有13岁半。为什么部队会收这么小的孩子入伍,除了因连年战争造成兵员匮乏外,时任第四集团军司令的孙蔚如有他自己的远见:他认为中日战事绝非数月数年之争,而极有可能是一场持久战,消耗战。如果能及早蓄备培养新生力量,那未来的战争则会后继有人。就这样,一大批和张可敏年龄相仿的孩子,一夜间便成了国军中的特殊部队。
   张可敏是姚文带出来的,在学校她就喜欢这个老实、正直、勤奋且充满灵性的孩子。已当上文化教官的姚文便点名要他当了传令兵,除直接为姚服务外,通讯连的正常通联任务他也必须担当。38军的前身是杨虎城将军领导的西北军,因西安事变的缘故,再加上队伍的组成以地方派系为主,因此,一直被蒋介石等人视为杂牌军。除在装备、给养、经费上想方设法加以限制外,在战事安排上,则总是令其打硬仗、恶仗,以消耗其自身的有生力量。最终达到借他人之手消除异己,保存嫡系实力的阴险目的。在这种情况下,38军的待遇可想而知。据张可敏回忆,当年他们不论个头大小,每餐只能吃到一个枕馍(每个大约二两),一小碟咸菜,如若不饱,则只能喝清汤似的小米粥。内衣则只有一件,没有替换的。因成年累月地贴身沤着,不少娃娃兵身上都长满了疥疮。小兵们还自编了儿歌私下传唱:“疥疮是条龙,先从手上行,腰里盘三转,屁股上扎老营”。但就是这样一支杂牌军,在国恨家仇面前,并没有因此而忘记自己的历史使命。除正常的操练、驻防、夜行军、整训、学习外,队伍曾先后在中条山、洛阳保卫战、虎牢关大战等多次重大战役中英勇抗敌,终未能让日寇铁蹄越过潼关一步,有力地确保了陕西、四川大后方的安全。八年抗战中,该军据有名可查的阵亡人数达到了四万人之多,其中最高军衔的是集团军的副总司令,一位土匪出身,后带兵随川军出征的悍将。其它牺牲的各级军官则不计其数……因西北军长期和陕甘宁边区相邻,该支部队多年来受共产党的影响较深。一些高、中、低级军官中,本身便是地下党,或暗中亲共、通共的人比比皆是。张可敏先后跟随的姚文(文化教官、地下党员)、赵寿山(原38军军长、中共特别党员)、姚警尘(原38军办公室主任、地下党员)、孙蔚如(国军第四集团军司令,后升任第六战区长官,亲共)等,他们长期对张可敏的关怀、帮助,使张一直铭记在心。当时,重庆版的《新华日报》,只有军长赵寿山的办公室里才有。张则奉姚文之命,每半月去取送一回,专供姚阅览。姚还叮嘱张可敏抽空细心阅读,以了解全国的抗日形势及共产党的一些主张。张可敏还在不知内情的情况下,为姚文、姚警尘之间递送情报。及至后来担当孙蔚如的贴身卫士,借每日中午午休为其读报的机会,张可敏也曾长期接触到《新华日报》等进步报刊。这些耳濡目染,对改变张可敏的人生观,价值观,都起到甚为关键的作用。至抗日战争结束后,当蒋介石摩拳擦掌蓄谋发动新一轮内战时,张可敏当时尽管只有16、7岁,且极有条件在国军中有所发展,他却毅然选择了脱掉军装,情愿回家务农的重大决定。这与三年来或多或少受进步人士的影响,显然是分不开的,这些只是后话。1945年,孙蔚如由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升任第六战区长官司令,作为他的贴身卫士,张也随孙长官一起转移至湖北恩施。1945年9月,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孙蔚如主持了在汉口中山公园隆重举行的接受日军投降仪式。那一天,整个城市万人空巷,鞭炮声,锣鼓声不绝于耳。身为会场内部警卫人员之一的张可敏,曾近距离亲眼目睹了日寇侵略者的狼狈嘴脸。他在心中不断默念着孙将军挂在办公室墙上自撰的条幅“待等斩尽楼兰日,痛饮黄龙奏大勋”,以前曾觉得这一天十分遥远,现在这一天却终于来了,而且,他还威风凛凛地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人。当晚,在孙长官公寓内的草坪里,几张会议桌一围,官兵无拘束地一同围桌而坐,在斛光交错中,大家全都开怀豪饮,直至东倒西歪一个个醉得不醒人事方才罢休。
   我作好了到日本本土作战的准备!陶世齐和上面两名抗战老兵相比,陶世齐的军龄时间最短,只有一年零三个月,如果单算但要以当初的目标和任务来说,他却是最远,也是最艰巨的:即要协同美国盟军一道,准备到日本本土作战,一举将这个战争狂人彻底消灭在他的老巢。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陶世齐当年有何德何能,怎么会揽到这样一个特有份量的“瓷器”活?!欲知其中原委,这还得从陶世齐的身家说起。陶家为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陶渊明的后裔,受先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思想影响,历代后人均不愿入朝为官,情愿务农经商。至陶世齐的祖父起,陶家在安徽芜湖老家一直经营数家店铺。正因家中家底殷实,陶世齐才得已出外求学,并先后在芜湖、南京的教会学校里就读,且在校成绩优异,能说较为流利的两国语言。浙江沦陷后,家人外出避难,商铺却被留守人员出卖给了日本人。断了经济来源后,陶不得已只能休学,只身回家后又无亲人依靠。此时,正值蒋经国在安徽等省招募人员筹建中国青年远征军,其当时的口号甚为诱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正是在这强大的宣传攻势下,陶世齐和另外七名同学一起,热血沸腾地跑到皖南宣城自愿报名参军,并徒步(赤脚穿草鞋),由歙县出发,沿途经浙江、江西两省,然后直奔福建省福州市的马尾军港。在这里,来自安徽、广东、福建、江苏、浙江、江西东南六省的知识青年,立刻被正式组建为“中国青年远征军陆军第209师”,陶被分在639团三营八连。在成立仪式上,陶世齐这才得知,青年远征军的军长是蒋介石本人,监军则为蒋的长子蒋经国。因为是嫡系中的骄子,远征军从组建开始,便受到了上峰特别重视:一色的美式装备,一色的美军教官,一色的正规化训练。甚至连一日三餐的饮食、课外的娱乐、平时的交谈会话,也大都是中西结合,能洋则洋。在科目训练中,针对要到海外日本本土作战的特殊任务,学员们被强化了登陆、擒拿、通讯、机械维护、野外求生乃至外交联络等多个特殊课程的进度。学员中稍有不认真的,轻则被教官殴打,重则被罚禁闭,毫不留情。一次陶世齐因病不能上课,即便如此,也不能卧床休息,而是被派往伙房监厨,陪同事务长外出采买物资,并参与分配食物等。因最终要和日寇作殊死较量,且是到日本本土作战,故青年远征军从成立之初起,便士气高昂,自学空气浓厚。大家都认为,这是为国尽忠,为家尽孝的光荣使命,故谁也不肯落后半步,其学习训练成绩多次得到校方和各级视察人员的首肯。1945年8月5日,9日,美军在日本广岛、长崎丢下了两颗原子弹,其巨大无比的杀伤力、摧毁力,迫使日本天皇于8月15日向全世界宣告:愿意无条件投降。至此,战局瞬间转变,青年远征军也及时接到上峰新的命令,准备将其任务改为驻日占领军,以监督战败国履行各项条约的实施情况。但后因美军抢先独自占领并坚决拒绝其它国家军队介入,因此,中国青年远征军的这段历史使命才就此宣告结束。尽管在抗战中,陶世齐最终未能和日本侵略者正面较量,甚至没有向有形的敌人射出过一发子弹,但他却为曾经怀揣过一个梦想--即最终亲手消灭侵略者,并永远地结束这场令人痛恨,令人厌恶的战争,自觉地作出过种种努力,对此,几十年来他都无怨无悔。他认为只要是爱国的血性青年,在那国破家亡的年代里,谁都会挺身而出,这是不容置疑的。但要他转过身来,又以自己学到的种种战斗本领,去直面自己的同胞,确实从内心不愿意。因此,在青年远征军解体后,陶世齐虽然在宁波、萧山中央军校第22期,接受了三个月的军官训练(1946、3-6月),并被授予少尉预备役资格,但学习一结束,他便立即要求复员回家再去读书,从此和军旅生活断绝了一切往来。人各有志,自己的命运岂能由他人安排。先人能“不为五斗米折腰”,作为陶氏一族的后代,陶世齐愿谨遵祖训,靠自己的才学知识,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的生活,这便是他一生的追求。接受完采访,陶老舒了一口长气,笑着说,很多话不吐不快,今天吐了,心里舒服多了。我望着他蹒跚下楼的背影,心里也感慨万千……
   (原创)

共 502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国歌》里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期。而这时候,有血性的中华儿女,无不挺身而出,毅然投身到这拯救的洪流之中!本文讲述的就是那一场景!读完,浑身热血沸腾!感谢作者,雅香有您更精彩!【编辑:老游湖】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老游湖        2020-06-04 12:15:13
  重睹昔日一幕,依然令人热血沸腾!感谢分享,雅香有您更精彩!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观人间,揽经史子集,只为敷衍成一则小文。
2 楼        文友:竹山居士        2020-06-04 12:41:36
  三位老兵中,我认识王子培先生,他是我同事的父亲。真的很佩服他,百多岁老人了,还琴棋书画,还头脑清晰,还独自散步,脸上连老年斑都没有。但他走时我不知道,没有去送送他老人家,很是遗憾。
竹本无心但有节
3 楼        文友:闲妹        2020-06-04 13:23:53
  只要抗日都是英雄。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4 楼        文友:康康乐        2020-06-06 10:42:02
  作者江南的三位“抗战老兵”(散文)故事真挚感人,当中国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三位老兵挺身而岀抗战。由于全国军民浴血奋战取得最后抗战胜利。这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崛起,获得全世界人民的尊重,后来中国成为联合国五常国之一。 康康乐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