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野征文“疫情后的春天”】请把“厚葬”的钱用在老人“医养”上(随笔)
72岁的郑老汉有三个儿子,前几年他们相继在县城买了房,都想把父母接到身边居住。可老郑自恃身体硬朗没有答应,一直住乡下老屋,门前种菜,笼里养鸡,自给自足。前一向郑老汉突然去世,他的几个儿子悲痛欲绝,认为父亲一辈子节衣缩食,兢兢业业,没有享受过充裕的物质生活,因此丧葬事宜绝不能敷衍了事,必须办得风风光光。于是请阴阳、唱大戏、摆宴席等等一应俱全,好像非把老人在世时没有花费的钱追补回来。老父亲后事料理完毕,费用总共超过了五万多。
逝者静寂无知觉,儿花钱财尽孝道;台上戏子尽欢颜,葬父恰似作商演。这种“厚葬”老人现象,在当下农村地区并非个例,之所以这样,无外乎以下几种原因:1.家庭经济富足有余,用钱财表达孝爱之心;2.为顾全世情“面子”,跟风攀比;3.对老人缺乏亲情陪护,意欲弥补孝心亏欠;4.神鬼论作祟,寄荣华富贵于冥界来世。
通过郑老汉的事例不难看出,像这种对老人生前缺乏物质生活孝敬和精神关怀,而殁后“厚葬”的行为,其实并非真正的孝道,恰恰相反,这种所谓的“厚葬”与“薄养”是一对并蒂莲。
农村老人文化知识层次普遍较低,他们对自己身体从来都是漠不关心,得过且过。年轻时基本上都是以繁重体力劳动为生活渠道,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更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往往多种疾病同时困扰,像心脑血管、风湿、腰肌劳损等一些因劳成疾的病种是非常普遍的。
适逢我国老龄人口飙升之际,国家相关部委及时推出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精髓之处就是把老人的生活给养和身体医疗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位郑老汉,刚过古稀之年便溘然长逝,这是身体有病导致的结果。如果他的儿子们早早把老父亲送入到养老机构托管,让专业服务人员照顾日常生活起居,并进行心率血压测量监护,郑老汉的命运能是这样的结局吗?可惜的是,他的儿子们背本趋末,爱毛反裘,把本该在老人生前就花费的钱财用在了老人生命终结以后。这样的“孝心”,老人能感受得到吗?
《论语·为政篇》: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意译是:有人问孔子何为孝道,他说“你要问什么是孝道,想一想你生病时父母为你担忧的那种心情吧!这样,你就会知道什么是孝道了。”所谓的孝道不在于你对父母有怎样的回报,而是要时刻记得你生病时父母是如何的焦急,你只要以同样的心情对待父母的疾患,这就是最基本的孝道。微言大义,生动真切,想想幼时的我们躺在病床上,望着爸爸妈妈满怀爱怜地给自己喂汤喂药的情景,难道我们不应该用同样的方式去侍奉他们吗?“孝子事亲,在于仰体亲心,敬亲,孝顺,然后奉养,乃能承欢。”笔者以为,两千多年前先贤孔子所定义的这种孝道,与当前方兴未艾的“医养结合”在某些理论细节方面,倒是有着同工异曲、融和交汇之处。
郑老汉几个儿子对老父亲的所作所为表明,薄养厚葬在农村某些地区、某些人的意识中严重地存在着。这种陋习渊源流长,根深蒂固,虽然相关部门多年来不遗余力地倡导社会新风尚,但旧观念积非成是,任凭措施迭出却见效甚微。孝亲重心发生偏移,有些所谓的“孝子”把大量资金用在了老人丧葬事上,从根本上忽视了应有的亲情陪伴和物质供养,这种现象在农村是一种光明正大的存在。虽然乡村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富裕了,但广大农村老人能否享受到真正的晚年幸福,还存在着天大的疑虑与诘问。所以笔者以为,在农村地区推进“医养结合”的养老新模式,移风易俗,摒弃腐旧,任重道远,许多事情尚须国家权力机构强制去完成。1.完善、健全法律法规,对没有尽到赡养、孝敬义务的儿女,必须严责并给予惩戒;2.倡导社会新风尚,把老人丧葬事宜纳入到法规约束范畴;3.设置督查岗位,亲临基层,狠抓落实。
关注生前生活,加强亲情陪伴,这是老人们最喜欢、最期待、最受用的养老境界。新时代,新作为,广大农村地区的老人们翘首以盼,期待着幸福如意的晚年生活,快快敲开百姓家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