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感动】水之湄(散文)
《诗经》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总是激发我浮想联翩。我是出生在山村、成长在水边的女子,所以对“水之湄”的意境更是别具深情。我是那个“所谓伊人”?有时候我把自己看作是,偷偷地笑。每个女子,都有这样的自我代入感吧?
一
水边,是我小时候的劳动启蒙的地方。家里条件清苦,爸爸妈妈没法娇惯我和弟弟妹妹,早早地让我们学会了做家务活。洗衣服,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我自然在周末承包了这活计,在盆里使劲地搓啊洗啊,洗得手都泛白,腰肢也发酸。提着重重的一篮子衣服,下到水塘边,我成了“小大人”。水塘周围布着一棵棵垂柳,水面长年清澈透亮,映出蓝天绿柳的倒影,是一处清丽优美的地方。水塘边横着一块长长的水泥板。清洗时,我用棒棰反复敲打着衣服,耳边回荡着“啪啪”的声响,裹挟着水气,全身都弥漫着温润,这时或许有小伙伴也提着一篮子衣服前来加入,于是说笑声、浣衣声、鸭子戏水声,还有来往村民路过时浅唱低吟的小曲,交织于一起。气氛热闹而轻松,和谐而惬意,洗衣的负累减轻了许多。清好衣服,走在回家的路上,忽地想起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诗句,为忙碌的周末浣衣时光平添了融融的暖意。我觉得,我也在诗里,所谓诗意人生,不过如此。
塘里经常有一群群鸭子在悠闲地戏水,其中也有我家的,我家的十只鸭子主要由奶奶喂养,长得绒毛顺滑,产蛋量很高,奶奶每天看着她的劳动成果会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露出无尽的满足和自豪。奶奶养的鸭长得漂亮,腌制的咸鸭蛋蛋黄红透流油,成为餐桌上不多的佳肴,香气四溢,诱人食欲。漂亮与鸭蛋的油性本无关系,我宁愿相信二者的关系无法割裂。鸭群只要发现有人来洗衣,就远远地避开了,水面晃动着一圈圈波纹,被鸭群拉向很远。这塘中间有个塘埂,一分为二,洗衣的这边缓荡着绿水,那边则种植了一些荷。我每次洗衣都会望一望那边的荷,盛衰,是荷在演进,就像看着时钟,知道日子在嘀嗒声中远去。感受着生命的轮回,顿生感慨。我有时往岸边一瞅,不经意间会看到爷爷正挑着粪担前往自家农田,荷塘摄下爷爷的身影。秋里挑着一担红薯回家,爷爷的脸上带着满足的笑。爷爷看见我在忙活,就亲切地唤我:“香儿,饿了么?快快洗,回来吃山芋咯!(山芋即红薯,老家的方言。)”我会亮开嗓门,爽快地应答:“好嘞,爷爷,马上就回!”爷爷年纪大了,但勤劳肯吃苦,从不闲着,家中田地里的庄稼被爷爷打理得茁壮茂盛,长势喜人。我的童年少年美食中主打产品即是红薯,爷爷种的红薯煮熟后,剥掉外层的皮,里面黄澄澄的,吃起来软糯香甜,回味无穷,让我在清苦年代也活得滋润,爷爷的勤劳爱家让我的回忆泛着醇美的香息。
回老家探望,总是去水塘边看看,这“水之湄”啊,是一张底片,藏着爷爷的影子,只是到现在还没有冲洗出一张照片。
二
农家的日子因有了荷塘而生动而丰盈起来。荷塘近岸处长着一丛丛芦苇,为迎接端午,奶奶总喜欢带着我提前去水里弄一些芦苇叶子,我只是跟着看,不敢下水。那水清凌凌的,滋养着芦苇,芦苇随风摇曳,曼妙多姿,青翠欲滴,葱郁一片,只因芦苇可以看见自己的影子在水中?奶奶就是这样告诉我的,是自己在欣赏自己的舞姿。“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句子,想必写的就是这番景象吧。奶奶动作利索地选那些宽叶的带回来,妈妈在家里早备好了糯米、红枣和红豆,我看着她们跟变戏法似的,包了一个又一个粽子,我也禁不住跟着学,却总是包不紧,奶奶就不停地指导我,后来包得稍稍有型了些。煮熟后我吃着自己包的粽子格外香甜。现在想想有奶奶相伴疼惜的岁月真是温暖无比。
粽子,用老家荷塘的芦苇叶包裹才有香气,那是家乡的味道,每当有乡邻捎来粽子,我就想起了奶奶和妈妈一起包粽子的场景。香气,可以超越时空传播,经久不散,这香气就是乡愁吧。
荷塘的岸边,恰好是我家的菜园,那儿蔬菜四季不断,形成了一畦畦绿色的风景。记得爷爷经常来菜园种菜、捉虫、施肥,忙得不亦乐乎,有时我也给爷爷当“助手”,爷爷总喜欢在劳动的间隙边抽着旱烟,边给我讲《三国演义》,讲《水浒传》,讲他的童年生活,我觉得爷爷真是讲故事能手,他讲故事时神情特别投入,语气模拟得惟妙惟肖,入情入境,引人入胜。跟着爷爷学种菜,听他讲故事,很庆幸,我的童年快乐多多,收获多多。特别是讲《水浒传》,居然指着水岸说,这多么像“八百里水泊梁山”。是水勾起了爷爷的想象力,是河岸给了这些故事又一个安放地。
有一次我跟爷爷去菜园,由于贪玩,跑到塘边水草茂盛处捉那些红蜻蜓、蓝蜻蜓、黄蜻蜓,我看着那一个个小巧玲珑的美丽魅惑的精灵,全身闪烁着奇异的光彩,在水草上栖息不动时宛如扑朔迷离的梦,便不由自主地走近,再走近,却怎么也捉不到它们。我不放弃,继续捉,不料脚下一滑,小小的身体一下栽进水中,我没头没脑地拼命哭喊挣扎,爷爷当时正在浇菜,听到了我变调的哭喊,急急跑过来,一下子扎进水中,迅速将我救起。爷爷后来告诉我,他当时吓出了一身冷汗,而我因受惊吓过度,病了一场,跟丢了魂似的,还常常说些谁也听不明白的胡话,全家都为我担心不已,奶奶更是不离左右地照顾我,我在迷糊中不时听到奶奶口中念念有词求菩萨保佑,还唠叨爷爷当时在水边未将我看牢,让我不慎落水。爷爷也很自责,直至一周后我恢复了精气神,他们才都放下心来。其实,真正愧疚的是我,害得全家都焦灼不安。于是,多年来,亲人们都不让我去水边玩,唯恐我再有什么闪失。我深知,我的成长岁月伴随着亲人们无尽的呵护。
爷爷有时候说起小时候溺水这件事,看看奶奶不在身边,就放肆地说话了。女丫子么,属水的,灵性着呢,看我的孙女长得这么水灵,若不是那一次洗得好,怎有这出息……说完,爷爷安抚我,不能跟奶奶讲。我的记忆里,“水之湄”有着危险,还有着危险过后的快乐。
三
多少年过去了,爷爷、奶奶早已不在人世,而我对他们的怀念不曾减退。盛夏时节,我会缓步来到荷塘岸边,欣赏满塘荷花。我觉得那朵朵荷花都是爷爷奶奶亲切和善的笑脸。
荷立在水面恬静而温婉。远离都市的喧闹,不与千红争妍,不颦不嗔,不枝不蔓,静谧矜持,仙姿卓然。爷爷奶奶活着时也从不追名逐利,只是凭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经营着这个家,让一家人过着俭朴却幸福的生活。
水池里的荷,与日辉映,所求唯一束阳光而已。恬淡自然,满满的一池水足够涵养自己,所谓“随波逐流”,多少有些不安分,而荷花处静水微澜之中,不求逐水之趣,自得雅致。我想到了爷爷奶奶当年,守住一片沉寂的土地,不顾日子的艰难,开荒种地,种花生,植茶树,插薯苗,看西瓜,日复一日,洒下汗水,尽情看护,书写了一份不为人赞许的责任与担当,无需渲染,自成生活的风景。
荷,宛如一位潜心修行的女子,沉静内敛,不染俗陋。这份雅致从容淡泊的情怀,也是我毕生之修行与追求。
故乡水之湄,浮动着我童年时代最美的风景,那里有我偎依着长大的最暖怀抱,有我永远不会忘却的亲情。
哦,那水之湄,本就写满了我和爷爷奶奶一家人的故事,装着我的乡愁,还藏着我这个“伊人”的童年少年。诗意属于我,属于安放我童真童趣的水之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