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乡村百年“吃水记”(散文)

编辑推荐 【星月】乡村百年“吃水记”(散文)


作者:方少 白丁,55.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94发表时间:2020-06-08 09:14:39
摘要:一切可喜的变化,都得益于党和国家各项好政策、实举措,让乡亲们用上了安全水、放心水、幸福水,也引导人们以敬畏、尊重和谦诚相待的姿态,让人类与自然之灵成为好朋友、好伙伴。

仔细算来,打我从未谋面的曾祖父那一辈算起,到爷爷、父亲、我及孩子,这五代人近百年的时光里,在赖以生存的地处黄土高原的村庄中,人们生活生计的演变及发展,也都与水息息相关。尤其是涉及饮用水的变化,一代代人的感触和记忆,一幕幕鲜活生动的场景,就是一本乡村有关于水的百年历史档案册。
   翻开档案的第一页,是灰白色的,简单、简朴,甚至过于破旧。据爷爷回忆长辈们口头的讲述,村中先辈们是逐水而居,从川道区域河水奔涌而过的河岸两侧,到半山腰上零星分布的窑洞,“老村庄”的样貌显得随意却又自然。每天早晨,几乎家家户户的第一件事情,都是提着笨重的木制水桶,去河中担水,勤快的人儿已经哼着小曲返程,才碰见懒汉打着哈欠、揉着眼睛从家里摇摇晃晃地出发。家中储水的也是木桶,体量并不大,也就仅够一两天的用量。农忙时候,人们到家,直接拿着葫芦瓢舀水一饮而尽,甘甜可口。简陋的小窑洞内,蓄水桶和存粮罐的满溢程度,是一个家庭光景是否殷实、“掌柜的”是否勤快的重要衡量标准。吃过早饭后,一天的辛苦劳作也拉开序幕,田地里庄稼的收成,除了精心照料外,最大的决定因素却得看老天爷的“脸色”——降雨量的多少,决定着小麦、谷物的长势,真正的靠天吃饭。若是哪年气候不顺,这年收成也便惨淡,再加上兵荒马乱的年代,孩子生下来,是否能顺利活下去、长大成人,谁也说不准。相对来说,一年四季中,人们更喜欢夏天和秋季:秋季漫山遍野的野果可采摘充饥,而夏日炎热,终于可以畅快的在河里洗澡,距离较远的两个水潭,仿佛就是上天赐予的男女澡堂,在这一年中仅有的几个月里,大家异常珍惜和享受沐浴之快。
   建国后,村庄里大部分人家搬迁到更加平坦的塬上。有了更多的土地可以耕种,烧制的蓝色砖块筑起了更大更舒适的窑洞,临近村子打出了第一口水井,“硬肩膀”挑着扁担、“铁脚板”丈量着取水的路程终成为过往回忆。村民们取水用水相比以前方便许多,铁皮桶放在被称为“架子车”上去水井拉水,这种铁桶原是储存工业油料的特制桶,表层仍清晰可见厂家喷涂的字样,把水管插进一次性水杯大小的口,水井负责人在那边打开阀门,就能听见哗啦啦的水响,起初清脆的声音变得逐渐沉闷,这声需要认真的听,判断水快满时,要及时大声的喊,那边果断关掉阀门,否则桶中水满了后则会喷射出来,夏天还好权当凉快了一阵子,冬天则会冰冷受罪。不过,冬天拉水时也有乐趣,刚放出的地下水是比气温要高,所以桶盖处会不断冒出热气,腾腾悠悠、轻巧缭绕。水厂门口地面上溢流的积水,经过夜风雕塑,会冻为小型溜冰场,孩子们在此嬉嬉闹闹、笑声不断。家中储存水的容器变为半人多高、深棕色、大肚子的陶制品——瓮。两三个瓮挨着一起,一小桶一小桶的倒入,除了能满足几天的日常生活所用,偶尔还可以用来浇灌院子中的瓜果蔬菜。但此时,洗澡却成了难题,人们不再乐意去沟底小河那两个露天浴池,只能用搪瓷脸盆将就擦拭身子,大人给小孩子清洗时,最常爱说的话就是“身上的污垢都能用来上地”。
   改革开放的到来,如春风十里拂面,村民们踏上了致富路,发展起了畜牧业,养羊、养牛,满山遍野的植被就是天然的牧场,早晨赶着羊儿牛儿出栏上山,中午赶到川道的河流饮水,之后它们继续不知疲倦地觅食。夕阳西下,伴随着哞哞声、咩咩声、铃铛声、吆喝声,牛羊群和牧人都回到了家。主人早早把加入食盐的水,注满用石头刻槽出的“牛槽”中供牲口饮用。牛羊群越来越大,村民的日子渐渐好了起来,笑容也越来越甜。但附近山脉逐渐由绿色变成了土黄,牲口要找到食草,不得不奔赴更远的地方。更恶劣的事件接踵而至,每逢夏季暴雨,山上的雨水混搅着泥土和石块,犹如脱缰的野马呼啸而下,一道道沟壑愈深愈宽,原先不舍搬走的川底那几户农家住屋被冲毁,甚至还有人不幸遇难。雨水,此时不再是润物细无声的甘霖,变成了性格狂暴、无情可怕的猛兽,让人心生畏惧。与此同时,原先清澈见底的河流也变了肤色,几十公里外的上游处勘探出乌煤,轰轰隆隆的机器声响,日夜不停的开采,忙忙碌碌的运煤车,污水持续不断的排放着,河水变成了墨黑并散发着恶臭味,鱼蟹不见了,大人不去河里洗衣了,小孩也不敢去玩水了。河水,失去了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变成了人们眼中唯恐躲之不及的瘟神。
   1999年,延安在全国率先推行“封山禁牧、退耕还林”政策。发放相应的补贴,牛羊入圈饲养,村民们由最开始的反对和抵触,逐渐变成了理解和支持,山腰上原先开垦的田地种上排排树苗,有果树、槐树等,原先的伐木人变身为护林人,不出几年,放眼望去,大山又着上了绿装。夏季的雨,如被安抚的孩童,不再哭泣着那么咆哮、暴躁。家家户户也都安装了自来水管,不用再推着架子车去拉水,水龙头一拧,随用随接,方便自在,宣告着瓮也光荣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家中菜园需要浇水时,直接套上水管,菜苗长势喜人,到了收获季节,瓜甜果红菜满园。生态的好转,让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欢聚于此,就连对水环境要求极为苛刻的“鸟中大熊猫”——黑鹮也年年如约而至,头上一抹红,背上一抹白,优雅伫立于河中央,时而环目四周,时而低头捉鱼,振翅起翔,轻盈至美。
   如今,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脱贫攻坚战的决战决胜,农民的光景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家中大都修建起了洗浴室,购买太阳能热水器还能领取相应国家补贴,一天的果园忙活之后便能洗澡解乏,酣然入眠。就连原来的旱厕,也陆续改为和城里人一样的水厕,更加干净、卫生。煤矿厂建起了污水处理厂,用上了处理污染物的环保设备,河道里面铺设了污水管网,生活污水、工厂废水,都有相应管道进行收集处理,河水再一次恢复了往昔清丽潺潺、灵动可亲的模样。河流两侧,有整整齐齐的池塘,养鱼、养虾、养螃蟹,生态养殖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更重要的是,这条河水悠然着流向了新建不久的水库,碧绿的水面鳞波荡漾,它们经过层层过滤、消毒处理,一股股不间断地直抵千家万户。
   乡村与水的故事档案,仍将像流水不止般,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继续记录。而这近百年与水的点点滴滴,可谓跌宕起伏、精彩纷呈,有绝对依赖、有贪婪破坏、有知错认错、有及时改正。而水,一直都静默不语,接受、包容、警示,却不放弃、不抛弃,依旧揽人入怀,滋润着这片广袤的土地,滋养着这里的人儿。一切可喜的变化,都得益于党和国家各项好政策、实举措,让乡亲们用上了安全水、放心水、幸福水,也引导人们以敬畏、尊重和谦诚相待的姿态,让人类与自然之灵成为好朋友、好伙伴。

共 259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首写给延安地区新农村建设成果展示的颂歌。散文以当地吃水问题为切入点,从爷爷那里听到的老人们口述的乡民逐水而居生活开始,到建国后邻村打井取水,改革开放过度开发破坏水源走过的弯路,再到1999年延安在全国率先推行“封山禁牧、退耕还林”政策,成效显著,从而写出家乡人民用上自来水,改用水厕等等,乡村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赞美党的政策好,人民生活环境改善,生活水平提高,走上一条健康、安全、幸福的用水之路。一滴水里看世界,以小见大,轻松自然,角度新颖,充满正能量。【编辑:荷锄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荷锄叟        2020-06-08 09:20:06
  多谢投稿支持星月诗话!问候老师,学习正能量作品!
原名,贾晔;笔名,叶中华;网名、新浪博客、微信公众号名,荷锄叟。
回复1 楼        文友:方少        2020-06-08 09:43:01
  辛苦老师,谢谢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