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新生】脱贫攻坚交响曲(报告文学)
序曲
上个世纪,毛主席他老人家就作出过总结:“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党正是依靠人民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取得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伟大历史任务,并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伟大胜利。
在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鄂西北老苏区国家级贫困县——郧西县紧紧围绕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总目标,采取9883名干部职工包联(每人包联5户)、产业带动、能人帮带、企业帮扶、易地搬迁等扶贫方式,认真贯彻实施发展产业,开发脱贫一批;实施生态扶贫,异地搬迁一批;实施项目倾斜,重点带富一批;实施技能培训,扶智转移一批;实施政策兜底,保障供养一批;打响了一场脱贫攻坚的人民战争。
而这场脱贫攻坚的人民战争,正如一部气势恢宏的交响乐章,在郧西县这块3509平方公里的山谷中轰鸣作响,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都汇合成奔腾不息的金钱河水,流淌在每个人的心房……
第一乐章:不屈抗争
今年六十七岁的魏登殿应该算是一个抗争贫困的代表人物。
四十六年前,他从从中国人民解放军80201部队退出现役,回到了阔别5年的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坎子山村,又从老支书魏子兵的手里,接过了坎子山当家人的担子。那一年,魏登殿刚满21岁。
当年的坎子山,粮食产量亩平只有50公斤,一个劳动日的分值,只有一角七分钱,全村170户,全都住在低矮的茅草房里,群众别说是能吃上饱饭了,连吃水都困难得很。魏登殿在走访摸底中了解到,第一生产队的社员代光玖从远处背水回来,看到快要干死的苞谷苗子后,一时想不开,怀着一腔悲伤,用一根绳子把自己吊死在自家的房后檐。五组村民邹克明卧病在床,其妻子往返5公里取水,回家时不慎跌倒,水桶摔破,水全洒了,气得她用麻绳寻短见,幸亏村民发现及时,将她救醒。魏登殿心里那个痛啊!简直没法用语言来形容。走访摸底结束后,魏登殿同身患铁骨瘤的老支书魏子兵抱头痛哭在一起。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坎子山的群众带出困境,让他们都能过上吃穿不愁的好日子。
四十六年来,魏登殿带着152户462个回汉村民做了四件大事,这四件大事谱写了一曲不屈抗争的乐章。一是用三年时间建了110口大小不一的水窖;二是用6年时间,修通了一条从坎子山到虎坪的5.5公里出山路,和20公里通组到户的公路;三是用两年时间解决了照明用电的问题;四是用五年时间消除茅草屋;为了实现“消茅”目标,魏登殿再一次发动群众,在坎子山建起了10余口砖瓦窑,自己烧制砖瓦,改善居住条件,让村民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瓦房。
今年刚满五十八岁的邓龙雁,是上津镇吴家沟村一组村民。七年前,老邓和他人合伙在北京承包建筑工程,结果因建筑老板潜逃,合伙人也卷款潜逃,导致老邓亏损100余万元,灰溜溜地回到吴家沟。为了尽快摆脱困境,向来不服输的老邓,又找朋友借了两万块钱,买了一辆二手小四轮,结果没开多久便出了车祸,致使他的丈母娘当场死亡,还摔伤了妻子阮班琴和同村乡邻潘世才,花了两万多元治好了潘世才和阮班琴,却使阮班琴落下了腰和胳膊的残疾。好在潘世才理解老邓的难处,并没有过多的向老邓讨要赔偿。因为那个时候,老邓一家7口人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一直靠着借粮度日。
2014年,党的扶贫政策春风吹进了“五沟六梁十面坡”的吴家沟村,老邓一家7口人被列为精准扶贫对象。不服输的老邓重新燃起了抗争贫困的斗志,他将原来基本抛荒的5亩茶叶地重新整理了一番,当年就见了效益,后来慢慢发展到123亩。2016年,老邓在上津集镇买了一套价值19万元137平方米的楼房。2018年,老邓经营的123亩茶叶终于见了成效,他通过自己炒制茶叶,获利27万元,又通过帮别人炒制茶叶,获得加工费近7万元。如今,老邓不仅是天龙茶叶合作社的中坚会员,也是很多茶农的炒茶师傅。
今年52岁的周顺礼是湖北口回族乡上川村村民,精准扶贫政策落实前,周顺礼一家7口四代人住在上川村七组高山上,蜗居在三间矮塌塌的草房里,家里除了吃的不成问题外,经济和居住条件特别困难,全家人一年四季都没有几件像样的换季衣裳,弄得老周总觉得自己比别人矮了三分。
老周被列为精准扶贫对象后,不想拖了包联干部何荣琳的后腿,在包联干部的帮助下,争取到5万元的扶贫贴息贷款。老周用这5万元贴息贷款购买了十几只优良种羊,通过滚雪球式的发展,羊群由小变大由少变多,后来发展到六十多只山羊。养羊赚钱后,老周又在西安开了个小吃店,让儿子周官洪和儿媳石永珍经营着,2019年的年收入超过了10万元,实打实地实现了脱贫目标。
今年53岁的朱义喜是上津镇石庙村三组人,2003年在陕西河津煤矿挖煤时,因矿洞塌方事故受伤,导致朱义喜高位瘫痪,使全家三口人彻底陷入贫困深渊。
十七年来,朱义喜经常在“对不起妻儿”的自责中以泪洗面,好几次萌生了“轻生解脱”的念头,却都被细心的妻子徐成彩及时发现而阻止。
2014年,朱义喜当之无愧地被列入精准扶贫对象。
龙影渔具公司的诞生,让一心好强的朱义喜看到了生活下去的曙光。在包联干部的帮助下,朱义喜成了龙影渔具公司的编外工人。公司老板陈群亲自给他送来待加工的鱼钩和相应工具,让他在家里加工鱼钩,每加工一个合格的鱼钩挣二分钱,朱义喜在72岁老母亲胡申彩和妻子徐成彩的协助下,每天平均加工鱼钩2000个,每月收入可达1200元;加上儿子在外务工的工资收入,朱义喜在村房附近买了一套近百平米的楼房,一家3口人树立起了生活的信心。
第二乐章:能人带动
胡朝柱是个很奇怪的能人。
怎么个奇怪呢?他人虽然很聪明,却不会写字。政府文件、报刊杂志他都能认得下来,却只会歪歪扭扭地写下自己的名字。这还是他当上村支部书记后学写的三个字。
当年为了提高扎制扫帚的工效,他可是想了很多办法。开始他在土墙的牛子眼里别根木棒,在另一面拽紧扎制扫帚的绑绳;后来又在门槛上拽紧扫帚的绑绳,最后发明了一个半自动的扎扫帚机。当他请电焊工按照他画的图纸焊制扎扫帚机时,电焊工横竖不知道那是个啥玩意儿?问他是不是补鞋机?老胡笑笑却没有作答。直到电焊工到他家里看过后,才知道那是他自己发明的扎扫帚机器。你说他聪明不聪明?!
很多年过去了,熟悉和了解老胡的人都还记得,当年他为了把扎制的扫帚卖出去,硬是骑着辆除了铃子不响浑身咵咵响的破自行车到十堰卖扫帚,扫帚卖完后,又哼着谁也听不懂的山歌,沿着老白(老河口至白河)公路回到观音镇黄土梁家中。
后来他从外地引进铁扫帚种子(正名长冬草,又名棉花子花),开始自己租地试种,获得成功后又动员本村的乡亲们种,并且承诺由他负责回收,担心村民不放心,他就先付一部分订金,就这样慢慢发展起来了。现在他用铁扫帚扎制的扫帚根本不愁销路,就连北京环卫公司也给他发来订单,很多工人师傅加班加点地加工扫帚,要不了几天又会把满库的扫帚成品销售一空。
2014年3月,刚刚过罢春节,老胡正扶贫车间建设工地上指挥作业,突然感到浑身乏力、胸闷头晕,继而昏迷倒地,工人们看到他这种情况,连忙呼叫镇卫生院的救护车,将他送到县医院抢救。县医院经过会诊,发现他是心血管堵塞,必须立即进行搭桥手术。病愈出院后,几个跟他比较要好的儿时玩伴开玩笑说:“没想到你老胡也有怕死的时候啊!”老胡正色地说:“我不是怕死,而是现在还不能死,你看这脱贫攻坚战刚刚打响,我要是死了,那么多扶贫对象会很伤心的。”说罢,老胡爽朗地哈哈大笑,感染得那几个开玩笑的玩伴也呵呵大笑……
老胡的老伴汪令霞不仅是老胡的贤内助,还是他的研发经营高参。由汪令霞研制出来的健身棒、小挂件、孝子手、水果篓、水果盘等工艺成品,2019年在省城武汉参展时获得了湖北省“楚风巧手”(创新创意类)一等奖。如果不是县妇联的工作人员报漏了,去年她极有可能获得一个国家级大奖。目前,她的扫帚工艺制品在线上线下都销的很火,销售利润几乎占据了扫帚产品的百分之五点多。
老胡的扫帚专业合作社终于成了气候。
原先他只想带着乡亲们同他一起扎扫帚致富,现在赶上了脱贫攻坚战,老胡的恒达扫帚更是成了观音和周边十三个乡镇的排头兵。
今年疫情期间,大多数人为配合抗击疫情禁足在家,胡朝柱的扫帚加工厂同样不能复工,老胡就在电话中鼓励大家在自己家里加工扫帚。67岁的贫困户汪令涛在家中扎扫帚,一个月扎了2000把,疫情过后往扶贫车间一交,每把扫帚5元钱,1万元现花花的钞票装进了老汪的腰包,把个老汪高兴得脸上的皱纹像菊花一样绽放。汪令涛全家5口人,妻子徐辉兰常年在扶贫车间工作,年纯收入达到4万元。
如今,恒达合作社年产扫帚600万把,销往湖北、四川、陕西、北京等10余省市,年产值达4500余万元,辐射带动1.98万户农户增收致富,其中贫困户达8240户。
42岁的王致亮是关防乡关防铺村三组人。精准扶贫正式启动后,王致亮闻讯从青海回到家乡,牵头成立了关防铺村乡亲扶贫协会,经会员郝丰贵、王致让、张世文、黄大成等人一致推举,由王致亮担任了关防铺村乡亲扶贫协会会长。
2016年4月,当王致亮了解到乡初中从钟坪迁址到集镇后,由于资金匮乏的问题,教职工周转房无法动工,80多名教职工只好挤住在学生公寓里,每间宿舍挤进6名教职工,师生休息极不方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质量。如果长此以往地下去,肯定会造成教学质量下滑,这怎么行?!王致亮毫不犹豫地投资370万元,新建教师周转房80套,于2017年4月交付使用。
为了鼓励教师扎根关防,安心教学,为关防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王致亮决定从2016年起,公司每年拿出20万元奖励九年级优秀任课教师,首批奖励基金于于2016年8月30日兑现到优秀教师手中,教学成绩最好的姜礼成获得了15000元奖励。
2017年4月28日,王致亮又带头捐资80万元,在关防乡初级中学成立了“关防乡九年制教育扶贫基金会”,吸纳70多名成功人士为基金会捐资261.84万元。使陈霖、李新杰、刘祥、刘硕等100名贫困学生每学期获得了500元以上的奖励扶助金,获得中考奖的优秀教师已达80余人次。
如今,王致亮已从青海建筑市场转型办教育,在西宁市创办了“湖北荆楚高级中学”,并且获得了国家教育部门的正式批文。
52岁的张飞是涧池乡金龙山佳旺鹿业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之一,也是胡泽风、许祥等122个贫困户心目中的活菩萨之一。
2015年9月,张飞和堂弟张学平,堂侄张忠国三人一起,在郧西县工商局注册成立了鹿鼎种鹿科技公司,并成立了“金龙山佳旺鹿业专业合作社”,带动金龙山、松树坪、上营、下营等四个村加入佳旺鹿业专业合作社,累计发展社员366名,其中贫困户122户。
要是搁在往年,农民种植的小麦、玉米只能望天收,在雨水充沛的年景,每亩小麦能收个二三百斤就不错了。有人私下算过一笔帐,玉米成熟后,每亩最多能收600斤,按市斤九角钱的高价算,每亩玉米也就值个五百四五十元钱。而卖青麦、青玉米秸杆,每亩却能卖到1500~2000元,是平常收益的三到四倍以上。据鹿鼎公司的总经理张飞介绍,佳旺鹿业专业合作社侧重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残疾人,贫困户交售的青麦、玉米青秸杆,每斤比非贫困户多给0.1元,仅此一项,鹿鼎公司每年就要多支出10万元以上。还有残疾贫困户在鹿厂就业,一年又是20万元以上。
金龙山村一组村民胡雪峰,全家7口人,父母患“三高”症(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弟弟又是个精神病患者,但是张飞看中了胡雪峰这个小伙子的聪明劲儿,建厂之初就把胡雪峰派到东北吉林省双阳区学习养鹿技术(养殖、防疫、诊治、割鹿茸等),学成回来后被聘为鹿鼎公司的常年技术员,头一年月薪4000元,第二年以后到现在都是月薪5000元,公司还管吃管住,胡雪峰年纯收入6万元。
今年47岁的许祥,于2006年在陕西韩城煤矿受伤致残后,到哪打工都没人敢用,呆在家中是“死马一匹”,家中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硬是穷得叮当响。张飞把他招进鹿鼎公司做些力所能及的杂工,除了每月4000元的固定工资外,还有2000~3000元年终奖。聋子储成耀也是一样,每年在鹿鼎公司做零工,收入均能达到1.8万元至2万元以上。加上他卖青草青禾的收入,每年都能收入个一两万元。看来,他们的脱贫是没有任何问题了。
这个领域没有涉足,今赏老师范文甚喜。好爱文字。老师文章深度好文。不仅欣赏,学习了。
早上好,恩师武戈老师,想您曾经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