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寻】父亲的翘扁担(散文)

精品 【柳岸•寻】父亲的翘扁担(散文)


作者:劳神 秀才,2017.8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818发表时间:2020-06-10 10:51:52
摘要:这根翘扁担,开启了父亲在川鄂古盐道上一段苦难征程,一段传奇的人生之旅。


   一
   父亲今年92岁了,还成天戴着老花眼镜看书,天气好出外散散步。父母含辛茹苦将我们9姊妹拉扯成人,一生虽然没挣下什么财产,但在我们晚辈看来,父亲保存的这根翘扁担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听父亲说,为了出四川云阳挑盐,他花了不菲的代价从高山弄来了这根翘扁担。扁担两头翘,中间拱,形如一张弓,两头还包了牛皮,既耐磨又显示扁担的贵重。这根巴掌宽、三尺多长的桑木扁担坚韧结实,出远门既能挑担又可防身。
   拂去几十年的岁月蒙尘,这根翘扁担依然油光铮亮,我知道这是父亲粗糙的双手磨砺出来的亮色;扁担的弓背呈暗红色,这是父亲的血和汗水长期渗透的底色。
   正是这根翘扁担,开启了父亲在川鄂古盐道上一段苦难征程,一段传奇的人生之旅。
  
   二
   父亲第一次出远门挑盐,是在一个雪花飞扬的冬天。
   父亲用翘扁担挑着两蔑篓大米(100斤)作为贩盐的本钱,还带了几双偏耳草鞋和米面干粑做路粮。在亲人们的再三叮嘱声中,跟着早先出门挑盐的幺叔、叔伯大哥,还有湾里几个青壮年踏上了利川至云阳的古盐道。
   利川至云阳古盐道是云阳至鄂西、湘西古盐道的起始段,此段行程约130公里。早在汉代初期,四川东部用卤水熬制出盐巴,形成了川东辐射毗邻地区的多条运盐道路。在太平天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川鄂古盐道成为“川盐济楚”重要的陆路运输线,如今被专家学者称为“中国南方古丝绸之路”和“文化线路”。
   在川鄂古盐道上,长年累月穿行着结队成帮的数十支运盐大军,其中大的帮派如“上湖北帮”、“湘西帮”、“陕西帮”;帮派里有骡马队、背篓队、挑夫队,四川话称他们为“骡子客”“挑二”“背老二”。他们把当地的大米、桐油、生漆、药材运到云阳长江口岸,交换成食盐和布匹等物资,再运回当地销售。
   一首在川鄂古盐道上流传久远的《挑二歌》,唱出了川鄂古盐道不仅是一条艰难险阻的运盐之路,更是一个险恶的江湖:
   “挑二”哥啊“挑二”哥,
   上磨肩膀下磨脚。
   脚板磨得象锅铲,
   肩膀磨成“乌龟壳”。
   遇上“棒匪”来劫道,
   小心老命不得活!
   利川至云阳古盐道要翻越横亘在川鄂边界那座长达125公里的大山,此山主峰高1895米,平均海拔1500米,利川这边称为齐岳山,云阳那边称为七曜山。运盐的队伍要上下1000米左右落差的石梯路或泥石路,然后穿越峡谷,趟过溪流,到达云阳县的云安盐场,路上一个来回要七、八天。
   少部分身强力壮的“挑二”能挑120斤至150斤。父亲每次去云阳挑100斤米,回来挑100斤盐,这100斤盐卖了可买150斤大米。
  
   三
   父亲头一次出远门挑盐所经历的磨难,让他至今难忘。
   长途挑盐,翘扁担比直扁担要省力。但是驾驭翘扁担绝非一日之功,稍不留意,扁担的弓背就打翻。
   换肩的时候,掌握翘扁担的平衡度最不容易。换肩之前,必须双手托住扁担,然后同时发力减轻扁担在肩上的压力,顺势将扁担从右肩换到左肩,或者从左肩换到右肩。
   父亲说,长途挑担不比短途,越到精疲力尽的时候,就越频繁换肩;越是频繁换肩,双手就越无力平举扁担,就越是换不过来肩。热天赤膊挑担,汗水成了扁担的润滑剂,换肩要容易一些;冬天再热也要穿一层单衣,衣服汗湿了是涩的,换肩就非常困难。
   父亲头一天出云阳,爬上齐岳山半山上天就黑了,在横店子住宿发现肩膀又红又肿,开水烫了一样地疼痛难忍。同行的伙伴告诉他,最难熬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次日清晨,齐岳山上一片白茫茫,盐大路上覆盖了厚厚一层雪。父亲给双脚包裹了棕片防冻伤脚,再穿上偏耳草鞋,套上防滑的脚码子,然后跟着队伍踏雪踩凌,顶风冒雪继续往山顶攀登。
   齐岳山顶上规模最大的古盐道驿站是穿心店,坐落在利川云阳的边界大垭口。为了防御匪患,穿心店街道外墙是用石墩子砌成,街道两头还筑有一丈多高的石墙,古盐道从街中间穿过,两边是几家店铺和一家旅栈。街道两头拱门内有栅子门,晚上门一关,街上就不能通行。
   才走一天的路程,父亲红肿的肩膀已经破了皮,火烧火燎剜心疼痛,全身骨头散了架,双腿如同灌了沉重的铅,就连挪动到铺上也得撑着墙壁,一步一趔趄……
   齐岳山上严重缺水,常年气候湿润,旅栈的铺盖可能从来没洗过,已经看不出布料的本色,像猪板油一样滑腻腻、湿漉漉的,实在是不情愿盖上身。可是在这风雪漫卷,滴水成冰的高山上,不盖铺盖又怎么熬得住啊?父亲说,其实人到了这个地步也讲究不起了。
   尽管穿心店的住宿条件如此,可山顶上独此一家,别无选择。要是投宿晚了一步,客栈的通铺早已挤满了人。店老板有的是办法,将木棒沾上水,使劲往铺上人缝里一插,两边的人在睡梦中被冷水一激,不由自主地让开一条缝,后来的人便见缝插针楔了进去……
   父亲他们带的干粑做得很干燥,这样不易霉变。冬天干粑冻得嚼不烂,就在客店灶门口或火坑里烤热了吃。由于父亲他们没在店里吃饭消费,反倒还要借火烤干粑,店老板口里不说什么,却是一脸的不耐烦。
   父亲头一回出远门脸皮有些薄,面对老板一次次的白眼,父亲尴尬得好像身上起了鸡皮疙瘩。他把伙伴们约出店外,大家动手捡柴在路边烤干粑,在山上抓一把积雪,或在山下捧几口泉水,将就着把干粑吞咽下去。白天的两餐伙食就这样一天天敷衍过去,晚上住店才吃上一餐最便宜的热菜热饭。
   翻过齐岳山,就到了云阳境内的七曜山下蔈草老街,这是古盐道上一个重要的驿站。在云阳回程途中,从蔈草爬上齐岳山穿心店,还有一天多时间的路程,运盐的人马都要在蔈草街上住一晚,天亮才敢上山。所以街上旅栈多,投宿的人也多。
   每到黑夜来临,蔈草的青石板街上热闹非凡,盐大路穿街而过,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嘚嘚嘚”的马蹄声,“笃笃笃”的挑二脚步声,还有“背老二”“咔嚓咔嚓”的打杵声响成一片。
   客栈老板娘高声招徕着顾客,宿客们慌忙火急地挑选客栈。老板娘一边热情地招呼进店的客人,一边给大木盆里倒进一桶滚烫的热水。父亲和他的伙伴们放下担子,马上围坐到木盆边,把脚伸进热水里泡一会,解除身上的疲乏,再吃上一顿青菜热汤热饭,然后钻进通铺倒头便睡。
   次日天还没开亮口,街上各个客栈又热闹起来,父亲他们手忙脚乱收拾一阵,便头顶星月,挑着担子上路了。经过一夜休整的“挑二”们,大清早一个个精神焕发。
   “上坡腿杆软啰,
   下坡脚打闪啰。
   平路虽好走噻,
   可惜路太短啰!”
   走在前头的带梢(领队)刚喊落板,后面的“挑二”亮着嗓子齐声吼道:“喔——嗬——嗬——喔——嗬——嗬……”
   云阳境内的地堡滩到幺店子,这十几里行程要经过一段险峻的陡梯子。父亲头一回上路就听说过:“陡梯子,你莫去,下坡走得脚打闪,上坡好比登天梯。”但是为了赶近路,上下陡梯子的人还是很多。
   攀爬在这样险峻的陡梯上,除了要盯到脚下的梯步,一步一脚踩稳当,还要随时注意走在前头人的一举一动。倘若前头“挑二”忽然一换肩,担子会把紧跟后面的“挑二”额头碰伤,甚至把人撞下山崖。
   在逼仄的石梯路上若遇到背盐挑担的行人或骡马,需要及早让路。遇到这种情况,前头的带梢就会高声提醒:“前头有撞呃”,后面的“挑二”齐声回应:“后头快让呃!”带梢又喊:“盯到看到”,后面齐声回应:“莫踩虚了!”
   身负重担的父亲他们,每攀爬一步陡梯,身上的汗珠就抖落一串,飘洒在脚下的石梯上。千百年来,盐夫们的汗水和雨天担子上沁下的盐水,似乎把这盐大路浸润成“咸大路”了。
   “世上活路三样苦,挑盐打铁挖生土”。天天奔走长途,重担不离肩,莫说是人皮,就是铁皮也磨得烂。跟古盐道上所有的“挑二”一样,父亲的肩膀也经历了由红肿——破皮——结痂到再破皮——再结痂的煎熬过程。被扁担磨的血渗透了衣肩,染红了扁担。
   为了不掉队,父亲任凭豆大的汗珠直往外冒,咬紧牙关忍痛负重前行。也许是局部的疼痛超过了人体承受的极限,导致了神经麻木,父亲居然一天天地熬过来了。直至肩膀磨成又黑又硬的“乌龟壳”以后,才没有了痛楚的感觉。
  
   四
   在齐岳山川鄂边界盐大路旁边,有一棵古老的棠楸树,树下有个岩洞活像狮子大张口,里面可以容纳好几百人。这就是行走盐大路的人闻之丧胆的“野人孔”。
   “靠水吃水,靠山吃山,靠着盐大路吃咸(盐)饭。”过去食盐在民间可以作为货币交换各种生活物资。所以很早以前就有“棒老二”(土匪,也称“盐老鼠”)在古盐道上打劫。
   盐大路上的“棒老二”没有固定的山头和山寨,他们一般是临时啸聚山林,快聚快散,来无踪去无影,防不胜防,剿不胜剿。
   若有大宗客商或者油水大的“挑二”上路,“棒老二”老远就开始“吊线”,等到目标路过“野人孔”,埋伏在山上的“棒老二”一窝蜂地冲出来,举着枪将过往客商、挑夫连人带货赶进“野人孔”(土匪黑话叫“关圈”)。待钱物抢到手,头领一声唿哨,群匪迅速转移到隐秘地方分脏而散。
   “棒老二”大都是本地人,实施抢劫的时候,一个个戴上只露双眼的“罗怂帽”,有的满脸涂上锅烟灰。一般情况下,“棒老二”只谋财不害命,但如果不小心被受害人认出来是熟人,“棒老二”也会杀人灭口。
   不知是运气好,还是“棒老二”只抢大客户,对散“挑二”看不上眼?所以父亲他们从没被“棒老二”打过劫,也没有被关过圈。只是有一回父亲的伙伴们刚走过穿心店,听说前面有担子客被“棒老二”关进了“野人孔”,大家吓得像野鸡一样顾头不顾尾,钻进路边的刺巴笼里躲藏起来,直到风平浪静了,才钻出来继续赶路。
   父亲出云阳挑盐那几年,正是社会动荡不安的民国后期,古盐道上的“棒老二”越发频频作案。国民党政府四县联合,组织起边区“三防队”(防暴、防匪、防盗)维护社会治安,一次性枪毙了11名“棒老二”骨干,古盐道上的治安才有所好转。
   父亲说,他们每次出云阳转回程,从蔈草老街爬上齐岳山,出了穿心店,平安走过“野人孔”,过了横店子,远远望见老屋后面的核桃观大山,才有了安全回家的欣慰。
  
   五
   1959年,利川至万县公路(318国道前身)通车,川鄂古盐道从此退出历史舞台,长期在古盐道上服役的“骡子客”“挑二”“背老二”也失了业。
   从小听着父辈们挑盐的故事长大,川鄂古盐道成了我神奇而向往的秘境。
   在交通部门工作期间,我有机会踏访了利川境内和云阳边界遗存的部分古盐道,调查了一批因盐运而兴衰的盐道古镇、古寨、古村落。它们一个个都是有古盐道遗风,有地域色彩的文化符号。我在江山文学网发的《寻古探幽纳水溪》《风情古寨之恋》就属于这类题材。
   古盐道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被隐藏在了深山密林里,湮灭在历史长河中。如今,云阳至利川的跨省二级公路在齐岳山上迂回盘旋,云利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也正在规划之中。
   齐岳山顶上的古盐道驿站穿心店遗址尚存,当年的栅子门、寨墙、栈房依稀可见,旁边几棵孤零零的沧桑老树,见证了古盐道的兴衰,见证了新时期的交通发展变迁。
   云阳境内蔈草老街上的老房子和光溜溜的青石板路依旧,昔日的繁华已经不再。除了偶尔有寻访古盐道的客人到此采访拍照,很少有其他客人光顾老街。时过境迁,我站在冷清的蔈草街头,回想起父辈们津津乐道的当年蔈草老街有多么的热闹繁华。触景生情,不禁感叹世事变化无常。
   从地堡滩到幺店子这段古盐道,是云阳境内保存最完好的一段。在高山陡坡深谷,一路上不时可以看到古盐道在高山上蜿蜒盘桓,在深谷里迂回前行。
   苔藓覆盖,荆棘丛生的陡梯子看起来已经没有当年那么险峻了。跋涉在陡梯子上的几名游客正在扮酷拍照,体验古盐道的艰险。我空手攀爬在陡梯子上也气喘如牛,汗如雨下。遥想当年父亲他们肩挑沉重的担子,循环往复跋涉在陡梯子上身影,真是感同身受。
   同样是攀爬这段陡梯子,过去的“挑二”是为了挣钱养家;如今的游客却是体验式旅游。前人的求生之路,成了今人的休闲之地,这真是时代的造化啊!
   坐落在山坳里的几幢青瓦土坯老屋,就是当年父亲他们歇脚的幺店子。看到这些沉寂的百年老屋,听着人们的讲述,父亲他们当年的“挑二”生活不断浮现在眼前。
   “挑起担子望年望月(快点到站),放下担子日南日北(吹牛)”。幺店子的人对当年“挑二”的印象还是那样的清晰。
   跋涉在苦难征程中的“挑二”们,长年累月扁担不离肩,也只有到了客栈,他们才由挑盐的工具还原成了有血有肉的平常人。
   “挑二”哥,真遭孽,
   要是家里等着用钱噻,
   长天白日挑到黑;
   要是遇上暴雨噻,
   人还要在岩洞歇;
   要是没得钱吃饭噻,
   肚儿饿成篾笆箦;
   要是姑娘愿嫁你噻,
   也要跟到遭一辈子孽……
   每当听到店老板娘哼唱起这段歌谣,正在起劲“日南日北”的“挑二”们,立刻被带回到了他们无奈的现实生活中。
   百代千年,川鄂古盐道上的“挑二”一茬接一茬,从没有间断过。不知有多少“挑二”丧生在古盐道上,有多少摔下路边山崖尸骨不存,有多少劳累过度吐血身亡,还有多少遭遇棒匪谋财害命?和这些人相比,父亲他们还算是幸运的。
   如今走在这条古盐道上,没有了空谷回响的“挑二”号子,没有了人马来往穿梭的运盐队伍,也没有了宛转悠扬的盐道歌谣,只剩下远山近岭的寂寞,断壁残墙的驿站,长满苔藓的石梯,还有古稀老人断断续续的回忆……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已成为历史,宜万铁路、渝利铁路和沪渝高速公路、利万高速公路承东启西,贯通鄂渝蜀地,多条国省道在省际间互联互通,跟着父亲在川鄂古盐道上服役的翘扁担,也闲置了几十年。
   在“铁公机”立体交通四通八达,肩挑背驮的人力畜力远程运输已成为历史的今天,仍然离不开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父亲留下来的是一根普通的扁担,传承给后辈们的却是一种生生不灭的精神。

共 554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章用细腻的笔墨,叙述了父亲的坎坷一生经历。家里的一根旧扁担,被父亲粗糙的双手磨砺出来油光铮亮;扁担的弓背呈暗红色,这是父亲的血和汗水长期渗透的底色。正是这根翘扁担,开启了父亲在川鄂古盐道上一段苦难征程,一段传奇的人生之旅。父亲年轻时期,曾经作为少部分身强力壮的“挑二”,父亲挑着米去,回来挑着盐回来再买大米。每次回来都要经历很多磨难,尤其是第一次出远门挑盐所经历的磨难,让他至今难忘。冬天换肩困难,肩膀红肿疼痛难忍,穿着草鞋登山,一天的行程下来,父亲浑身像散了架一样,到了客店没地方睡觉,只能是在铺上缝插针楔了进去,自己带着干粮吃遭到老板白眼,只能在外面就着雪吃,白天的两餐伙食就这样一天天敷衍过去,晚上住店才吃上一餐最便宜的热菜热饭。攀爬在这样险峻的陡梯上,倘若前头“挑二”,忽然一换肩,担子会把紧跟后面的“挑二”额头碰伤,甚至把人撞下山崖。天长日久,父亲的肩膀磨成又黑又硬的“乌龟壳”以后,才没有了痛楚的感觉。走在挑盐道上,不仅要经历生命挑战,还切还有土匪的抢劫,很早以前就有“棒老二”在古盐道上打劫,也有担子客被“棒老二”关进了“野人孔”。直到国民党政府四县联合出来维护社会治安,古盐道上的治安才有所好转。从小听着父辈们挑盐的故事长大,川鄂古盐道成了我神奇而向往的秘境。工作后,我实地踏访了云阳边界遗存的部分古盐道,对那里的情况有了深刻的了解,如今这里有了便利的交通,川鄂古盐道上服役的翘扁担,也闲置了几十年。但它留给后辈们的却是一种生生不灭的精神。散文通过一根扁担的故事,描述出当年老一辈的艰难的求生经历,使读者了解到旧社会“挑二”的生活艰难,也描述出在旧社会交通不便给人民带来的重重困境。散文感怀岁月,借物抒情,抒发情愫,今昔对比,贴近生活,亲切自然,真实可信,场面描述栩栩如生,给人震撼,引人共鸣!推荐共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0611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20-06-10 10:52:36
  问候作者,写作快乐,春日快乐!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20-06-10 10:53:42
  父亲的翘扁担,上面留有父亲的血汗,是旧社会的黑暗见证!欣赏佳作,为佳作点赞!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3 楼        文友:刘柳琴        2020-06-10 10:54:28
  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你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4 楼        文友:劳神        2020-06-10 11:05:42
  老师编按概括精当,评论精彩,真乃点晴之笔!作者身在其中,没有老师看得透彻。拜读老师编按是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多谢柳岸的平台推荐!
5 楼        文友:柳岸编辑部        2020-06-10 11:34:19
  佳作欣赏,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回复5 楼        文友:劳神        2020-06-10 11:37:32
  多谢了!
6 楼        文友:雅痞        2020-06-10 12:06:31
  大哥笔下,父亲的艰辛岁月,看得潸然泪下。文章用白描手法结合乡土语言风格,饱蘸感情,细节丰富,十分细腻地再现了当年盐大路上的血泪求生经历,且调查翔实,史料丰富,十分厚实沉重。大哥近七十高龄,最近的散文一篇比一篇好,祝福大哥身体健康,佳作不断!
7 楼        文友:雅痞        2020-06-10 12:07:36
  大哥笔下,父亲的艰辛岁月,看得潸然泪下。文章用白描手法结合乡土语言风格,饱蘸感情,细节丰富,十分细腻地再现了当年盐大路上的血泪求生经历,且调查翔实,史料丰富,十分厚实沉重。大哥近七十高龄,最近的散文一篇比一篇好,祝福大哥身体健康,佳作不断!
8 楼        文友:清风爽爽        2020-06-10 14:08:02
  你好,认真拜读你的作品 学习,问好。
喜欢穿行在指尖,独舞在诗歌里,漫步在散文中。心仪在自娱自乐之中,足矣。名利是虚无,精神愉悦是快乐,指尖游弋是幸福。
回复8 楼        文友:劳神        2020-06-10 14:46:08
  你好,谢谢你的关注!
回复8 楼        文友:劳神        2020-06-10 14:46:16
  你好,谢谢你的关注!
9 楼        文友:刘柳琴        2020-06-12 21:34:59
  祝贺精品,期待精彩继续!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回复9 楼        文友:劳神        2020-06-13 06:38:18
  多谢编辑老师为之付出的努力!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