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解析网络文章(随笔)
我在网络上发表文章,已经有些年头了。涉及的网站已经记不完全,零零散散算是不少。然而,“经久不衰”的网址竟是屈指可数。能够正常运行的网站,对个人文章的保存是值得称赞的——在许多“昙花一现”的网站上发了文章,文章已与网站一起销声匿迹了。因为文学网站难创收入,如果没有另外财源支持很难持久。难怪有人说,网上文章,像是“粉笔字写在黑板上,随时都可能被清除掉”。因此发在网站的文章,难得长久存在。
一般来说,作者写篇文章总是费了心血的。因此有人将文章比做是作者的子女,说,凡是自己的文章,自己都疼爱。因为一篇文章写出来,总是再三斟酌,反复推敲,费去了“九牛二虎之力”。文章写出来后,总希望有人阅读,于是利用网络的便捷进行传播。如果自己没有保存,而网站又忽然消失了,“皮子不存,毛将附焉”?想再看一看都不可能——这样的情况,作者自然会有遗憾。好在我写的文章不仅自己做了保存,没有出现丢失的情况,所发的几个主要网站,除“新浪读书频道”外,都还“一贯如一”的正常运行,特别在“江山”网站上所发的文章,一直都保存得完整。
在江山文学网站发文,不仅可以长期保存,还因为有着恰当的设置,每个作者都可以有自己的社团,或者同时拥有几个社团,因此人气非常高。只要自己愿意融合,一段时间下来,同在一个团体的作者几乎都成了文友。因为大家互相阅读发出的文章,进行着用心的点评,不仅能让作者提高理论水平、写作技巧,还能将各地的文友凝聚在一起。久而久之,作者们便成了“文章朋友”。我因为住在农村,现代化进程比城市稍逊一筹,网络用的比较迟,只是2012夏天才开始在网络上发布文章,2013年夏天才进入江山网站。
我进入江山文学网站后,发现这里人才荟萃,文章热火,发出来的文章点评热烈。各个社团的扣扣群里议论热情,网友之间的交流都有真诚意向。社团里有论坛,许多人发了文章后又去论坛里发表议论,整个氛围呈现出热火朝天的景象。
我是“蜗居一角”的人,自从进入了江山网站后,好像是来到了大学堂,既增长了文学知识,也交往了许多朋友;而且多是具体的知识、真心的挚友。就其深度来说,创作上增加了浓厚的兴趣,结交了难忘的朋友。虽然光阴忽忽,如今已经过去了好多年,而增进的创作兴趣、结交的真挚朋友,还都让我受益。
然而,最近两年网络文章却无声无息地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来天天“见面”的网友很难联系到了。我所在的江山春秋社团原来常常发文章的人很难见到,来发文章的多是新人。如果说“这是新老更替”,而文章的跟评却稀罕得很,现出了冷落的迹象。更没有料到的是,由于众多作者没有了联系,发在社团里的文章不仅少了,社团扣扣群几乎无人问津,“春秋微信群”像是还热闹,而议论的内容几乎与社团文章没有关系了。
更加令我想不到的是,春秋社团“版上有名”的编辑是25位,我只是其中之一。当时编辑文章大家都很主动,能轮到我编辑的不多,可是,现在居然只是我了。这其中的原因,大约是大家都“与时俱进”去了,都有了更重要的工作,加上微信的普及,零星的时间都用到微信上去了,没有关注社团的时间了。我因为对社团有着浓厚的感情,经常关注社团,看着朋友们发来的文章,只好主动编辑出来。我的作为,虽然保持了社团还在运行,可是“独木不成林”,难得让社团再热闹起来。
网络文章还能热闹起来吗?文友们还可以热情交流吗——“繁花过后难再复,只留镜象回忆中”,因此我特别写这篇文章予以回顾。事实是,网络文章基本上没有报酬,而必须挣钱谋生的人,不可能将“宝贵的时间”都用在网络文章上。曾经火热的网络文章的景象,只能是回忆中的事了。人们现在虽然比以前更频繁地逗留在网络上,但大多数是零星海侃、只言片语的了。如今网络文章还在运行,多是“真性情的作者”了。我所写的这篇文章,是自己对曾经网络文章的回顾,也是个人对网络文章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