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异域风情:釆访天葬(散文)

编辑推荐 【家园】异域风情:釆访天葬(散文)


作者:梁永涛 童生,697.6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48发表时间:2020-06-12 10:04:10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无奈地做了地方志主编。人活着许多事都是身不由己。一个汉族要给藏族人编纂地方志,语言不通,当地的民族习俗,藏族社会的变迁,藏传佛教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我都十分茫然。前多年流行着一句格言,叫做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要是给我个大官,不行也行该多好,偏偏这事让我不行也得行。在我之前,有3位在当地算得上文章高手都试过了,我是唯一一个体验深度尴尬和苦难的人。
   有段时间,要做的事就是把当地的民族习俗整理成文字,其中最棘手的就是天葬。上世纪九十年代,人的观念还比较封闭,民族民俗中有些事属于敏感问题,像天葬这样题材的文章,没人敢写,而我却不能不写。我想出的办法是,先搞好调查研究,从民族文化角度着笔,表现藏人天人合一的理念,成文后,印出来公开在局部范围,如果没有不良反应,再编辑入志。我曾咨询过当地几位干部,他们都说不清楚这方面,其实,不是不清楚,是不愿意告诉我,他们觉得,这是一种不够文明,甚至是愚昧落后的丧葬方式,要是被我写到书上,似乎有些颜面扫地。很长时间束手无策,后来我去了一个藏族村庄,是位乡政府干部帮的忙。5个上了年纪的老人,与我在村委会相聚。他们说很早以前见过我,印象很深,问我还弹乐器吗?我说早就不干了。他们一边看看我的脸,一边用藏语说说笑笑,笑的还很开心。我问乡干部,他们在说什么,乡干部只是朝我笑了笑,没有回答。在歌舞团时经常去村庄演出,我的形象行为有些特别,那是个海拔3000多米的高寒地带,强烈的紫外线使得生活在那里的人有着不同于内地来人的皮肤,我在那里有点显眼。有一种食品叫糌粑,曾经是藏族人的主食,糌粑是由用青稞加工的炒面,稣油和水混和而成,藏族人吃糌粑时,先用手指搅拌好,再捏成圪塔拿着吃。我觉得那样不卫生,将炒面放在碗里,放点白糖,我闻不惯稣油味儿,只是用水搅和,然后再拿着勺子,蹲在墙角吃。我吃的时候,总会有不少人围在旁边看希奇,同时说着藏语指指点点,笑话我连饭都不会吃,就像我们笑话不会吃面条的外国人,去藏族村庄,生活对我是个永恒的难题。演出时常有我的乐器独奏,这不是因为我的演奏水平很好,是演员换服装的需要。像琵琶二胡板胡这几种乐器,我都拿着上过台,他们觉得我算得上个能人,就记下了我。乡间藏人不知到我的名字,只知到我是个陕西人,于是,在那个地方,我就成了个著名的"那个陕西人"。这么一说,我们算得上老相识了,气氛立刻活跃起来。乡间藏人用汉语表达,有些句子需要揣摩,有时说着藏话,乡干部再翻译给我,交谈时,也常因老人用反了语词而惹得哈哈大笑。乡村之行使我有了第一手资料,要把这种源远流长的习俗整理成文稿,我还须走进藏人历史文化的纵深地带。
   藏族的丧葬习俗说起来有些神秘,有火葬,天葬和土葬。在甘南,只有活佛等少数有一定地位的高僧大德可以火葬,火化后建成骨灰塔,称舍利塔。佛教把高僧大德死后火化的剩余物叫舍利。有一年我生病住院,一墙之隔是位活佛,他患胃癌,一天下午,活佛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活佛去世叫圆寂。汉族是躺着仰面离世的,藏人是坐着死亡的,活佛行将大去,弟子掺扶坐起,待尸体疆硬后形成坐姿,后置于塔形棺木择日火化。一般藏族群众都要天葬,目的是"英灵回西天,圣骨归自然"。在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沿岸,有些地方未成年人夭折后水葬,只有象麻疯病患者类传染病人死亡后土葬。
   青藏高原有地球第三极之称,西方曾有人说,之所以实行天葬,是因为冻土层太厚,其实,很早以前,藏族地方也是土葬。公元8世纪以后,佛教自印度传入,轮回转世观念改变了先前的习俗。天葬始于印度瑜伽僧帕.当巴桑杰,他倡导的舍身布施为天葬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西藏曾有舍身赐虎的传说,据说是一只老虎因饥饿生命受到威胁,一位藏族为了挽救它,让老虎把自己吃了,使得老虎没有饿死,这个故事在藏族社会流传很久。公元12世纪,这种宗教理论随着藏传佛教传到甘川青边缘藏区,天葬开始在这些地方流行。天藏的思想内涵是佛教灵魂不灭和利他主义,佛教认为,人活着为了养家糊口,伤生害命,造下罪孽,死后灵魂离去,肉体没用了,献给野兽飞禽。在青藏高原,有一种专食死尸的大鸟叫秃鹫,藏族视其为神鹰,伤害神鹰就是对神灵的亵渎,秃鹫是受保护的。
   青藏高原地域辽阔,天葬形式也是十里不同俗,但都大同小异。当地藏人告诉我,亡者停止呼吸,脱去衣物,这些衣物并不焚烧,通常送给贫困人家,趁尸体柔软,将双腿并拢,屈膝成蹲式,双手交叉于前胸,男性左手贴胸,女性右手贴胸,形似胎儿,也就是我们人类在母腹中的最初形态,再用绳子捆缚将尸体固定,置于屋内一处墙角,盖上衣物,然后在旁边燃起酥油灯。接下来就是到寺院请僧侣活佛根据死者生辰属相,卜算出殡日期,确定超度亡灵等事宜。夏季停尸3日,冬季7日,停单不停双。停尸期间,女主人要闭斋,也就是从当日凌晨2时许,到第三日5时许,其间不得吃东西说话。藏族村庄规模较小,停尸期间,亲戚和村里人每日下午需前来念经,家人要为念经的提供2至3餐。藏族是全领域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请活佛僧侣念经超度,是重要的丧葬仪式,一般为7天,最长的可达49天,出殡之日规模很大,十分隆重。
   与汉族逝者要穿特制葬衣,殓入棺木不同,藏族逝者被赤身裸体裹入毡衣,送葬一般在后半夜起程,由牦牛驮送,天亮抵达葬场。亲属与村里人手持燃烧的藏香,送到村口即至,长子或长女手捧哈达右转一圈,将哈达搭在死者身上,作最后告别,然后由5至7人送死者到达天葬的地方。天葬的地方就是坟地,一般设在山腰或山脚向阳处,有一个村庄部落一处的,也有几个甚至十几个村庄部落一处的。天葬场不许外人进入,佛教圣地郎木寺的天葬场,据说是甘川青边缘藏区最大的天葬场之一,这里不排斥外人进入,我曾亲临其境考察。
   天葬最后的程序就是对尸体的分割处理,这种方式听起来毛骨悚然,千百年来,而藏族群众都是坦然面对。西藏有专职天葬师,甘南没有这种职业,但每个村庄部落都会有熟悉这方面并乐意为大家服务的人。处理尸体前要煨桑祭祀,尸体头向南脚朝北平放在石头上,解剖时需搞清死者系何病而亡,以便告诉家人。也有不动尸体的,这样的地方不多。待尸体处理完毕后,工作的人员,还是让我叫他们天葬师吧,天葬师便和随行的其他人,坐在附近喝茶休息,等待神鹰啄食,若尸体很快被啄食干净,就认为死者已经升天,否则,还须请喇嘛念经超度,直到食净为止。最后,在放尸体的地方,垒起一堆白石头,象征死者升天的地方。
   时止今日,天葬依然是藏人主要的丧葬方式。十多年前,春节后不久,我与一位藏族朋友在他家相聚饮酒,他是当地教育局局长。我问他春节是怎么过的,他告诉我,他开着车带着母亲和妻子去了拉萨朝拜,他说,母亲已经80岁了,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去拉萨朝拜一趟。我说你胆子不小,来回几千里,山高路远,万一老人有个闪失如何是好?他说,如果母亲死在拉萨,也算死的其所,那样,他会将母亲就地天葬,然后把母亲的头盖骨拿回来供奉在家里。他额头冒着细碎的汗珠,一边大口喝酒,一边对我说,我听的毛骨悚然,人家说的轻松愉快。
   藏族是诸多民族中,对于信仰信念最为坚定赤诚的民族,藏传佛教,是藏族社会传统的意识形态,这种将佛教哲理地域化民族化的理念,形成了藏人独特的人生观和自然观,他们活着是利他主义者,死后回归自然,面对苦难和死亡,十分淡定。藏族人面对钱财也很淡定,1982年10月,十世班禅大师来到甘南视察,佛事活动后摸顶,大批藏族群众排着队,从衣服里掏出大把钞票,场面十分震撼,那时他们并不富足,不少人还很困难,平时省吃俭用,而对信仰十分虔诚。班禅大师又把群众的布施捐献给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生和死是人生两大课题,怎样活着,怎样去死,不同民族,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念。能看淡生死,就会活的幸福。别抱怨曾经的坎坷和苦难,那是走向成熟的历炼。
   我很崇敬恩格斯,他一生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在经济上资助了马克思,一件是与马克思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大名鼎鼎的恩格斯,妻子是位爱尔兰纺织工,他们没有子女,他是一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恩格斯传》对恩格斯的后事是这样写的:恩格斯的遗体是遵从他的遗嘱进行火葬的,骨灰罐被送到恩格斯心爱的休息的地方——伊斯特勃恩海岸。在一个暴风雨的秋日,惊涛骇浪吞没了他的骨灰(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恩格斯传》242页)。
  

共 339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生动的叙述,厚重的内容,叙述自己参与编辑藏族地方志的经历,通过收集资料和深入民间走访,对藏族的丧葬习俗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本文重点介绍了天葬的习俗,藏族天葬的目的是"英灵回西天,圣骨归自然"。文章结尾,作者转笔叙述恩格斯死后的遗嘱和遗体的火葬,进一步说明了文章主题内涵:生和死是人生两大课题,怎样活着,怎样去死,不同民族,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念。能看淡生死,就会活的幸福。别抱怨曾经的坎坷和苦难,那是走向成熟的历炼。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20-06-12 10:05:35
  生动的叙述,厚重的内容,叙述自己参与编辑藏族地方志的经历,重点介绍了藏族天葬的习俗。感谢赐稿支持,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