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凰•凤】高考那些事(随笔)
看到同事办公桌上放了个快件,便打趣道:“淘宝达人,又在乱花钱了?”。
她正色道:“这可是非买不可的东西啊”。于是便打开包来给我看。
我看到了三件T恤,都是灰色,第一件上面有条子,第二件纯灰色,第三件上面有几朵小黄花。同事考我:
“知道这些代表了什么意思吗”?我一时没明白得过来。
她饶有兴趣地解释道:你不知道了吧,这是我女儿学校老师让她买的,要穿这几件参加高考,第一件叫“条条会”,第二件叫“全会”,第三件叫“走向辉煌”。
我问她,高考对家长的穿着有要求吗?
她又解释道:妈妈要穿旗袍,旗开得胜,颜色分别为红、绿、黄,意为“开门红、一路绿灯、再创辉煌”。选择送考司机也要找属相为马的,爸爸要着马褂,这叫“马到成功”。早上要吃3样:包子、糕、粽子,意为“包高中”。
原来还有这么多说道!
她下午告诉我:那件条条会的被她退回去了,因为她发现上面有个结,在她看来这是代表考试的时候会碰到难题。我一时无语了。
想当年我参加高考时没一个家人在身边,别人家的孩子在考试之前家长至多就是包些粽子,寓意“考中”,断无其他说道了。
1982年的高考还有预考,就我们一个班是应届高中毕业班,所有参加考试的也都是做做形式,从文革中过来的学生基础都差,一个公社里的几所学校考一个高中班,由公社进行会考,我在班上的成绩是倒数的,没想到我还硬碰硬真考上了高中,考试成绩说出来自己都觉得很不好意思:数学9.5分,语文政治两门61分,理化3分,录取分数线是73分。就这样我上了高中。后来才知道我是沾了语文的光,我是三个初三班中的最高分,那些理科好的学生反而没考得上。
读高中时我是个典型的瘸腿,文科是强项,理科近乎为零,因而考大学也只是梦想而已。但我还有个有利条件,就是可以考体校,而考体校也面临着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必须过了预考才有机会参加接下来的统考,预考不过关一切都免谈。
当时有一门生物学是独立考的,教科书是发了,但并没有上过专门的生物课,这一门缺考,其他科目总分加起来得到全校第二名,可惜只有一个名额进入了统考,而我预考的分数只差半分。也许这是天意,考高中多了半分,高考预考少了半分,就这样我的命运中的最高学历只能是高中了。
2009年女儿高考时也算是较为平常,只是要比我们那时候重视了些,家长没有给她丝毫的压力,对她的成绩我们心中自有杆称,只是在饮食上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送她到了校门口她就让我赶紧走,结束时看她轻轻松松从考场出来,也不会问她考试的情况,只是问今天想吃些什么。后来考上了南京艺术学院,因为普通院校可能上不了好学校,算是走了条捷径。
记得她去南京上学前我跟她有过对话:在中学你学到的只是一些基础知识,到了大学才是真正学本领的时候,别人都是混几年大学毕业拿一张文凭,你要对自己要求高一点,中学成绩没能跟得上,到了大学一定要努力多学点技能。就这样,女儿一步步按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而且步步达成目标,先是拿到国家励志奖学金,再后来被学校保送全免费的研究生,最后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硕士学位回到家乡参加文化类的工作,也算是学有所用了。
再看看现在的高考,家长比学生更紧张,什么招管用就用什么招,只要是在心理上、精神上、口腹上、服饰上、交通上能做到的,都是一个不落地全都用上,不惜金钱、精力。也难怪,这一代人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孩子背负着全家未来的希望,就象压宝似的把全部精力都寄托在他们身上了。
我看到身边许多孩子的家长整天围着孩子转,而且现在的课外收费项目很多,教育负担不仅仅来自精神上,还有来自经济上的,应试教育走向让人越来越把人压得透不过气来,与我那时所坚持的“平时不问,关键时点拨”已无法跟上他们的节奏了。真所谓:学生越学越骄,家长越做越绕,千军万马独木桥,一朝高中龙门跃。而几年大学过后再次出现一个怪圈:花费了多少精力、财力所学的知识半数以上学非所用,“编制”再次成了他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我以为:把家长从高考中解脱出来,把孩子从高考中解放出来,抑或是更人性化的爱。
借此机会祝福天下所有参加高考的孩子们:学业有成!高考顺利,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