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乡村人物小传(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乡村人物小传(散文)


作者:太行樵夫 布衣,343.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790发表时间:2020-06-13 13:19:02

一、老队长
   那时候,老队长四十多岁,黝黑的脸膛,酒糟鼻子,一脸的疙瘩,两只大豹子眼倒挺明亮。他的特点是走路时总把左膀子向上吊起,一副左高右低的架势。
   在他担任生产队长那几年,我们六小队的工值(也即社员们上一天工挣满十分所产生的价值)总是在两、三毛钱上下,比不上其他生产队。他的口头禅是:“你说的捏(那)个吆!”那意思就是不支持、不赞同别人的说法。
   老队长管理小队不怎么样,他的家也是一塌糊涂。那时候,家家生活拮据,十分简陋,可多数家庭还是收拾得很规整,很干净的。老队长家则不然,一进到黑魆魆的屋里总是盆朝天碗朝地的,没有下脚的地方。纸糊的窗户上破了两个洞,常年用破衣裳堵着。一家人围坐在炕上守着小炕桌吃饭的时候,老队长总习惯离开饭桌,一个人直溜溜爬在炕上吧唧吧唧吃,让人忍俊不禁。老队长有两个儿子,老大木讷的不爱说话,不管干什么都笨得出奇。那时候生产队里有油坊榨花生油,让他跟着出去换油算账,他吭哧半天也算不上来,却老实憨厚的出了名;二儿子鬼精鬼精的,典型的“淘气包”,后来还沾染上了小偷小摸的恶习,最终因为偷窃判了刑。他经常跟人说,我这辈子养了两个儿子——一个“痴子”,一个“费子”啊!
   老队长过日子擅于精打细算,他们家每次有亲戚来走动,吃饭的时候筷子不够用,他一定会到屋外南墙根下的秫秸捆前撅几双秫秸杆儿当筷子用,舍不得买新筷子;那时候家家都有不大的一块儿自留地,生产队上工的时候,不管离他家的自留地有多远,只要他有了大小便,必急急慌慌跑着去他家的自留地里拉尿;他平时压住手时总爱跟街坊四邻借个一块五毛的,为什么?不是他没钱,都知道他在银行存着点儿钱舍不得动,这样拆东南垒西北,不就为省下点儿利息吗?
   老队长有上鞋的手艺,后来他把这门手艺也交给了他的大儿子,大儿子虽然笨,逐渐地也精通了,就是摸摸索索的,手慢。赶集上店的时候,总是让人们等的不耐烦了才修好拿走。改革开放后,父子俩靠着勤俭持家和给人修鞋补鞋,在村里却帅先盖起了两层红砖到顶的八间漂亮小楼。
  
   二、老蛋
   老蛋本姓牛,老蛋是他的小名。光棍儿一根条,无父无母无儿无女无牵挂。按说处在现在这样一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社会,一个人的日子应该很好过的,只要不懒,哪怕是天天打工挣钱,也应该是很滋润的。他却不然,父母在世时留给他的三间老北屋,早已东倒西歪快要坍塌的样子,他却从不在意要修缮一下。因为漏雨,房顶上一块块铺盖的塑料布都被日头晒得没了劲,风一吹,一片片往下飞。屋里更是乱七八糟,下不去脚,且总有一股呛鼻子的尿骚味儿。他本人也是从来不修边幅,很少见他理发,头发总像擀了毡一样。常年穿着他那一身难得洗过一次的脏兮兮的灰色裤褂。
   懒是出了名的,他也知道现在的社会,走到哪儿离了钱也是寸步难行,可他就是猫不下腰去。先前村里有人组织出外打工,或多或少的时候也想到他,他却从来没给做过脸,每回都是干不了三天两早上就借口跑回来了,就是吃不下苦。他也有三两个关系要好的“狐朋狗友”,几个人一天没事总爱凑在一起,谈天说地,胡聊山侃。侃着侃着,到饭点儿了,他自然也就蹭上了,他自己家里却很少动烟火。抽烟喝酒比不了他,既是大烟鬼,又是酒罐子。一天三盒烟到不了黑,整天喝得红头涨脸的。当然烟也不是什么好烟,酒也不是什么上档次的酒。下酒菜那就更简单了,几颗花生米,一包小榨菜足已。他的钱从哪来?——自然去小卖部赊账的时候多。都知道他不爱还账,日子久了,小卖部也不爱赊他了,他就今天跟这个借一百,明天跟那个借二百。借的时候,他必先给你承诺个日期,到哪天必还。你就等着吧,遥遥无期呀!却再也不提了,甚至你连他的面都很难见到了。一旦你偶尔碰到了他,张嘴向他提的时候,他一定会推三阻四的再给你规定日期,借口他什么什么钱来了以后肯定给你。你要是再相信他,你就太天真了,这就又把你涮了一把,其实他哪里有什么来钱之处?都知道他是怎么回事了,人们总是言不由衷的找出各种理由不让他达到满意,因为钱真的借给了他,那可真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了。
   那一年,经人介绍,老蛋领回来一个南方的寡妇,污手垢面的,也不知道这女人的真正来历。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那寡妇也是懒得出奇,馋得要命。她来了以后,屋子里照旧还是脏乱不堪,她也从不拾掇。她也不和别的女人一样讲究打扮,喜欢对张家长李家短说三道四,在这方面她的智商好像永远跟不上农村里那些鬼灵精怪的俏媳妇,说白了就是缺点儿心眼儿。
   可是,她偏偏有一个特殊的来钱渠道。自她来了以后,几乎天天有些不三不四的男人趁老蛋不在的时候溜进她家的门。自此,她的屋子里便肉香味儿不断,逐渐地她也变白变胖了。
   其实,在这方面,老蛋也不是没看出来,他也不是傻子,他早就知道怎么回事,他只不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只要天天有酒有肉堵上他的嘴,他才懒得管那些呢!可是,好景不长,那寡妇跟了他没几年,又不知流落到哪里去了,下落全无。老蛋的吃喝又成了问题。
   像我们村老蛋这样的人,你们那里有吗?
  
   三、齐大伯
   几十年来,这个人时常闪进我的梦里。他是一个老八路,四方大脸,单眼皮,额头宽大明亮,鼻尖上经常沁着细密的汗珠,这个人就是齐大伯。他如果在的话也有将近一百岁了。
   那时候,我们很小,但对他的印象却极为深刻。他常常推着一辆独轮木车行走在房山、涞水和涿县三县境内卖货,车上则是我们非常喜欢的五颜六色的各种玩具、小泥人以及农村妇女们常用的针头线脑等等。他是哪里人?不知道。有说他是徐水漕河的,也有人说他是高阳、蠡县一带的。反正只要他一来,我们这些小孩子的心里便乐开了花,既使没钱买玩具,我们也会跟着他走出很远很远。据说他的脑袋里还残留着抗战时期的弹片没取出来,也正是因为他有这个老本儿,上级政府才破例允许他在房山、涞水、涿县三县通吃,自由来往,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他进行卡、要和各种刁难。他随身就携带着上级主管部门给他颁发的大红的“通行证”书。
   他还有一个奇特的嗜好,就是不管他走到哪儿,看到谁家的孩子十分讨人喜欢,他一定会认做干儿子或者干闺女。也不知道他在房、涞、涿三县究竟收了多少义子和义女。我想他的这个嗜好一定跟他打了一辈子光棍无儿无女有关系吧!
   说这话都是四十多年以前了,那个时候估摸他也有五十左右岁了,我敢肯定的是他早已不在人世了。为了新中国的解放和建立流过热血的红色老兵们,还有多少幸福地生活在我们现在这个国泰民安,兴旺发达的开明盛世呢?一定是寥若晨星吧!
  
   四、王革
   那一年,王革在韩家大坑里淹死了。韩家大坑,不是韩家的,只是位于一户韩姓人家的前边,所以人们习惯叫它“韩家大坑”。那坑里的水是从哪儿来的?又到哪儿去了?我们不知道。只知道一到每年的夏季洪水泛滥的时候,整个大坑里的水都溢出来了,我们便整天泡在坑里不想上来。
   王革是个哑巴,也是我童年时期一个要好的伙伴。我不知道他家本不姓王,为什么家里大人给他起了这样一个名字,而且不姓王而叫“王革”的还不止他一个。这种农村起名字的沿习是否有什么寓意,至今不得而知。王革还是个对眼儿,看上去憨憨傻傻的。他的长相和发型很像电影《向阳院的故事》里的胡守理。其实他并不傻,他的拿手好戏就是学生产队里卖豆腐的刘拐子吆喝豆腐。他那一声拖着长音的不太清楚的“欧(豆)腐——啊”,常常把我们笑得拍着巴掌前仰后合。后来,他不再给人们随便吆喝了,只是当我们有了什么好吃的或好玩儿的,抑或是在田野里挖到一棵小桃树或小杏树,逗摆他说不吆喝豆腐就不给他的时候,他才斜起那只对眼儿瞅着我们,慢吞吞地吆喝一声“欧腐——啊——”
   总感觉那时候的天蓝得像绸缎,纯净得像水洗过一样,那么圣洁,那么高远。而夏天又总是那么燥热得让人窒息,尤其到晌午的时候,白花花的太阳悬在空中,把大地熥得滚热,亮闪闪得让人睁不开眼。
   而那一天确是出奇的热,黏湿的空气似乎凝固住了。据说傍晌午把他打捞上来的时候,他的肚子鼓得像个大皮球,雪白雪白的,就像一只仰面朝天的大青蛙。他的慈爱的母亲在他跟前哭得死去活来。没了,一条十一岁的生命眨眼间就没了。老天爷带走一个人,随意地就像风吹掉一片柳叶一样。据说这个“韩家大坑”十几年前就淹死过一个在坑边洗衣服,而不小心掉进水里的年轻媳妇儿,所以有说王革这次是被这个媳妇儿抓了“替身”的。因为她抓了王革做“替身”,她就可以脱生出去了,就不用常年孤孤单单地守在坑里“看坑”了,而把“看坑”的“重任”交给了王革,死后的王革再继续“坚守”在坑里,依然不断地物色下一个“继承人”。
   唯独那天我没和王革一起下坑游泳,是因为我的作业没写完,老师单独把我留在学校没让我回家吃饭。王革自然没上过一天学,也就不存在因为不会做作业而在学校“挨憋”的事,这兴许是造成他溺死的一种托辞?因为王革和我们几个“淘气包”整天摽在一起,而偏偏那天他自己一个人下了坑。反正在我的印象里,自王革死后,“韩家大坑”再没人敢下坑游过泳,因为都怕王革抓“替身”。直到八十年代后期因为商业占地那个大坑全部被填平,王革也没抓住他的那个“替身”……
  
   2020.6.11日.
  

共 371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小传,即人物小传,是一种简略记录人物生平的文章。作者此篇文章中,书写了老队长、老蛋、齐大伯、王革。作者采用客观叙述的方式,在极为短小的篇幅中,选取最为有特色的事件来描画这几位乡村人物。老队长管小队不咋样,管家也是一塌糊涂,家里一派脏乱,两个儿子“痴”“费”均沾,他过日子的精细体现在秫秸秆筷子、憋尿、算计利息的小事上,还好,他有上鞋的手艺,带着大儿子靠着辛苦为自己家置办了一番家业。光棍老蛋,无牵无挂,好吃懒做,混吃混喝,他的日子像极了他的品性,他虚无缥缈的未来,也是无可遥望。老八路齐大伯,推着独轮木车行走三县,贩卖小物件儿。他身体里没有取出的弹片,他认下的干子女,他靠着自己独自生活的样子,成为作者几十年不忘的牵挂。淹死的哑巴王革,是作者儿时的伙伴,他拿手好戏是学别人吆喝,作者善意的调侃给他们的童年平添了很多快乐。这些也随着王革意外溺亡而结束。这一组乡村人物小传,勾画清晰,书写细腻,方言俚语运用灵巧,让我们仿佛看到这几个乡村人物,领略乡村真实气息!佳作,流年推荐赏阅!【编辑:平淡是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20-06-13 13:19:24
  感谢太行老师一如既往地支持流年,祝福创作愉快!
2 楼        文友:太行樵夫        2020-06-13 15:10:35
  感谢真真老师精彩短评!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