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八一】南临街巷,北望长安(随笔)

精品 【八一】南临街巷,北望长安(随笔)


作者:张抚远 白丁,9.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52发表时间:2020-06-13 17:35:01

【八一】南临街巷,北望长安(随笔) 儿子,爸爸又要去执行任务了。这是爸爸一生中,最重要的任务。
   爸爸到了天上,只要你一抬头,就可以看到。来、儿子,抬起头,三,二,一。
   这一次,你一定可以看到的。
   ——《流浪地球》
  
   班主任老师又在征集疫情防控信息了。只不过,这一次不是居家健康,而是家人有无支援湖北干部。从网课撑起身子时,前边已经有二十几个“无”,怕老师担心,我也整齐划一地回复了一个“无”。
   放下手机才恍惚,不觉间今天已经是上元节,新春在凝重的空气里溜走,一迈步便滑出不长不短的十五天。厨房里,母亲手中的炒瓢声把我拉回现实,才真真地确认,父亲无暇回来吃饭了。
   在我的记忆里,有时候,国与家交融在一起,分不清父亲是为国还是为家;从千万个家庭中,要细细辨认,才能找出我们“家”那个模糊的影子。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好忙好忙,忙着工作,常常加班到深夜,直接把床搬到办公室里,实在困了就躺在简易床上睡一会儿,第二天早早又打起精神工作。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突发肠胃炎,高烧不退,恰逢区上人民代表大会,父亲把我从校园里接出来,用自己的臂弯搂住我,另一只手轻轻揉着我的肚子(那是父亲身体还很强健)。忽然接到列席通知,来不及安顿我就进了会场。那两个小时,我呆在一间办公室里,暖肚子的水早已凉透了不得换水,强忍着眼眶中的泪水。那时我只从门缝窥到那里高挂着国徽,有着我从未见过的庄严。那时的我不知道的是,为了一份提案,父亲以办公室为家,工作了多少个日日夜夜。
   偏偏那些日日夜夜,是家里最困难的一段时间。因为父亲早出晚归,父母时常吵嘴,而辅导作业,做饭,家务,都承包在了母亲身上,十四年风风雨雨,我的记忆中似乎只有母亲,所谓父亲,虚幻成了一个模糊的背影,在记忆中渐行渐远。很长一段时间,母亲对父亲的理怨不绝于耳。直到现在,我们家里依然没有车,来回不是等公交挤地铁,便是要靠熟人顺路接济。母亲要强,三番五次喝令父亲考驾照,父亲总说工作脱不开身,一搁置就是十年。多少次夜里,父亲喝得酩酊大醉,母亲的吵嚷声把睡梦中的我惊醒;多少次雨中拉不下的士,母亲拽着我忿而离去。往事如烟,在战疫的黑云压城里,是袅袅的炊烟,无论曾经是悲是喜,总是那样温暖人心。
   元月十九号凌晨,我从厦门搭火车回到西安,但是的我还沉醉在闽南侨乡的风光里,全然不知道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已经严峻到了那个地步。出站时,撞入眼帘的是熟悉的街巷,父亲接过我手中的行李,喜笑颜开道:“儿子!”黑夜里,看不见父亲的白发。见到我的那一刹那,父亲高兴得不像个大人,像个孩子,似乎一下年轻了十岁。第二天,我睁开眼睛已经下午三点,熟悉的扫地声从房门外传来,是母亲,父亲接紧急通知,回到单位开会了。我淡淡地一声“哦”,并没有太大的感觉:初中生涯里,生活中仿佛只有母亲,父亲见不上面,几乎成了透明人,成了可有可无的饰品。
   元月二十几号,大年三十前夕,父亲所在的应急管理局拨发一批蔬菜后,想方设法给我们匆匆送来,又匆匆回去。一样的月黑风高,汽车长驱而去,来不及寒暄,便遁入无边的夜,在街巷间腾起一骑烟尘。大年三十晚上,母亲做了一桌丰盛的火锅,我一如既往地吃着年夜饭,看着“春晚”,却莫名感到空空的,说不上来的一般况味久久不去。那是一桌足够三人共享的饭菜,我和母亲硬生生吃了“两年”,从除夕,到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的长安,天光阴沉沉,像大雨欲来的兆头,我第一次感觉,年味已经淡到近乎消失。往年的这时,我们一家三口总要上山的(乡俗,正月初一登骊山老母殿祈福)。往年的这时,记忆里我总会拿着弹弓,在最前边蹦跳着,父亲和母亲则走在后头。天高云淡,飞鸟逾白;上善游鱼,直视无碍。(骊山有湖,名上善湖)这样的平淡,现在想来也是奢侈。偶尔,父亲也会在湖光中吟哦几句诗。骊山晚照里,各自欢喜,但现在无论如何也回不去过往,终于,我的脑海中想起了父亲。
   曾经的父亲,喜欢在疗养院里晨练,喜欢读书,喜欢钻研文法,长于古体诗词,也写了不少现代诗。无论工作多忙多累,父亲的桌上总是整齐地码着一摞书,有易中天,有余秋雨,有叶嘉莹,更少不了马克思,毛泽东,习近平。父亲是我曾经无比崇拜的文史通才,小学放学,父亲接我回家,公交车上,我总会缠着父亲给我讲这讲那,父亲乐此不疲,从夏商周到元明清,从司马相如到郭沫若,在小城街巷的绿水青山间,细数着先皇往事,一串妙语连珠,引得同车不少同学都侧耳聆听。
   那一刻,我好骄傲,我拥有这样一个博古通今的父亲。可是父亲又那么脆弱:为了工作,为了家庭,他总有加不完的班,赴不完的酒局。体力不支,但只能工作;酒力不胜,却必须强饮;怒火填胸,却无处发泄排遣;追求诗一般的生活,却必须精打细算,这也是我的父亲。是那“一畦春韭绿,两岸小黄花”,飘然思不群的父亲。
   去年,父亲调任应急管理局负责人。一贯埋头写资料的父亲转战应急,无论是防化一线还是秘密拘捕,父亲身先士卒,穿梭在熟悉又陌生的街巷,事必躬亲。我在这一刻突然明白了,疫情中父亲临危受命,坐镇指挥,偌大一区的防控施策分毫不乱,这也是父亲,是那守护一方黎民长安,谈笑间,墙虏灰飞烟灭的父亲。
   有时候,我感觉陪伴我的只有母亲,却不知道父亲正以别样的方式陪伴着我。父亲送来的蔬菜,直到现在我和母亲还没有吃完,父亲无言为这个家撑起了一片天空。
   有时候,国与家交融在一起,是因为父亲公而忘私,以身许国,父亲或许不像湖北的战士们一样危险,耀眼,但对于一个孩子的父亲,一个父亲的孩子,这无疑是父亲留下的,坚守奉献的高标。
   岁月流转,手机上,是父亲发来的照片。照片中,父亲依旧是一袭大衣,“中国应急”的镏金大字依然夺目,将星夺目的硬肩章,深藏功与名,要做铜铸金镛振纪纲。只不过,眼眶又深深凹陷,白发也多了几根。恍惚间,我不复长大,父亲不复变老,疫情不会爆发,我还在钟楼广场的街巷高举竹木做成的青龙剑,父亲正陪我开心地玩耍,时光正好,微风不燥,定格在泛黄的照片。我仿佛又看到了挥斥方遒书生意气的父亲,南临街巷,北望这举目见日,不见长安,也曾问青黄,也曾铿锵唱兴亡。
   微信提示音婉转地响起,是班主任的提醒,请各位同学照顾好身体,如有不适,随时报备。
   紧随其后,是父亲的消息。我点开便会心地笑了,抬眼望窗外,灰蒙蒙的天空中,浮现出父亲擅长的七律来:
   三日青天三日厌,贯宇笑看贯宇闲。
   曾经挥锄耕东坡,更有醉卧赤壁前。
   黄州菊花常凋落,西湖水草仅缠绵。
   海内只愿诗书近,山外但识禅佛远。
   岁在庚子三月二十日张抚远于长安
  

共 266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父爱如山,青山不语,他总是会沉默得让儿女忽略了他的存在。然而,他的伟岸,他的雄壮,又总会在关键的时候展示对妻子儿女顶天立地的佑护,然而身为男儿,他的心中不止有小家,更有对国家的无限责任。一位普普通通的父亲,一位一贯以大局为重的干部,一个怀有家国情怀的男人,在这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把全身心投入到了工作中,只在工作之余的匆匆忙忙中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点滴对家的眷顾,对亲人的关爱。他们是普通人,却拥有家国天下的豪情壮怀,这是他们最值得称颂的地方。文章用顺叙的方式通过一个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点,渲染了故事的背景,更凸显了“父亲”在这段关键的时间里公而忘私,听从党和政府的安排,全身心扑在抗疫最前线的高尚精神。全文娓娓道来,让读者有一种倾听电影画外音的感觉,一字一句中包含着浓浓的对父亲的敬仰和爱意。全文表达情感有扬有抑,仰赞中没有无限的拔高,叙事中毫不掩饰叨叨幽怨,真实的情感让读者真正认识了一位真实的“父亲”。且结构上前后呼应,让全文浑然一体,以电影台词为引子,让读者顿生阅读兴趣,以颇有古风的七律结尾,让读者久久沉思,深受启示。叙事抒情尽显深厚写作功力,令人叹服。拜读了,感谢老师对八一文学的支持。【编辑:今生何求】【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0615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今生何求        2020-06-13 17:37:18
  令人深受感动的父亲,令人心生敬仰的干部,借此向您的父亲表示崇高的敬意,祝您在八一文学创作愉快!
今生何求
2 楼        文友:墨林        2020-06-13 18:41:38
  文章记叙了儿子眼中的父亲,有家有国,铁血担当。好文章,欣赏了!祝创作愉快,期待新的精彩!
墨林
3 楼        文友:黄金珊瑚        2020-06-15 13:29:41
  特殊时期的特殊爱,会让人记在心里一辈子。文章字里行间,满满的亲情,满满的感动。珊瑚欣赏学习了。感谢老师赐稿,期待精彩继续。问好老师,遥祝夏安,并祝创作愉快。
生活,一半烟火,一半清欢。 人生,一半清醒,一半释怀。 ——杨绛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