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故乡的月(散文)
“月儿明,月儿亮,月儿唤儿归故乡。”每当想起小时候依偎在母亲怀里,听着让人似懂非懂的歌谣,就会安然入睡。那时的我不懂月亮为何有这么大的魔力,只要看到月亮就会有一份牵挂;只要看到月亮心中就不由自主地涌起一丝感伤。
直到我离开家乡去外地求学时,母亲拉着我的手说,只要晚上看到月亮,就会看到母亲。原来月亮是母亲的代名词,那淡淡的白月光被赋予着母爱,只要月光洒到的地方,都会感受到母亲的慈爱。从此,我便厌弃那种满天繁星或是阴云密布的天空,我盼望着每一天都是月朗星稀。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会不经意的抬起头,脖子随着月亮的不断移动而移动,为的是能赶上月亮的脚步,让故乡的身影多停留一会。也许此刻母亲也在看故乡的月,也在尽力的寻找我的身影。我似乎听到了母亲的声音“月儿明,月儿亮,月儿唤儿归故乡。”不知是被晚风吹到了眼睛,还是内心真的一紧。总之,天上的月亮给我带来的只有“一处闲愁,两行泪痕”。
自古到今,关于月的神秘由来已久。中国人对月的情结根深蒂固,是太阳远远无法比拟的。中国的地域广大,一个人出门在外,做客他乡,无亲无故。当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为有把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寄托在月亮上面。这是为何呢?难道不能寄托在太阳上面吗?思考良久,一句歌词”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忽然入耳。我恍然大悟,原来古人和我们有一样的思考方式,只要是有月光洒落的地方,哪怕相隔千里,一轮明月就是乡情亲情的纽带。
当然,月还代表着团圆,但现实常常事与愿违。往往月还是那个月,人却不能团圆。就像北宋大文豪苏轼笔下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样,人们虽然追求的是一种“圆”文化,幻想着十全十美,但人生总会碰到一些坎坷,而且大多数还迈不过去。是啊!人生何曾圆满?但坎坷总会过去,圆只是相对的,就有了“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之说。就像远在千里的孩子,总有一天会回到养育自己的那方水土。
时间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离开家乡已有十余年。在家的时间屈指可数,只是在春节的时候才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尽管也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但是无论如何也放不下心中的那个月。每当夜色如墨,睡意正浓时,往往会被窗外的那抹银色搅乱心绪,顿时会睡意全无。站在窗前,才会真正领略到诗仙太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境界。
看着那庭下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的奇景,儿时的一幕幕便会浮现在我的眼前。那时懵懂的年纪,哪会知道月的内涵,只晓得和玩伴们在月光下你追我赶,最后只能屈服于母亲手里扫帚的威力,乖乖的进屋入睡。那时的我满脑子想的就是让白昼多呆一会,但夜晚总会来临。于是我又心里默默的祈祷着晚上月亮能够降临我的视线,因为只有这样,才对得起那颗童心,让童年的快乐能够多停留哪怕一秒钟。
依稀记得早已逝去的外婆曾经常常给我唱“月亮走,我也走,我和月亮是朋友……”,的确,现在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有月亮出现,我认定那个月亮就是儿时看到的月亮,也就是故乡的月亮。月光下,那一片片盖着雪的屋瓦被映照得雪亮雪亮,甚至有些刺眼;月光下,屋后的柴草垛一根一根的清晰可见;月光下,那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曾经少年还在放开嗓子呐喊,引来的是鸡飞狗跳和大人们的谩骂,还有四处逃散。这时候,母亲会把灶头收拾的干干净净,再用眼睛扫视一下自己的战果;父亲会像巡逻的战士一样,把整个院子检查一遍,房门锁好,才会放心回到屋里。此刻鸟儿归巢,鸡也早已上架,我也进入了梦乡,只有月亮还在空中默默地注视着守护这一切。
故乡的月,一头连着母亲,一头连着我;故乡的月,照亮了在外游子回家的路。虽然此刻头顶那忽明忽暗的月就像一颗跳动的心脏,一张一弛让我有点喘不过气来,而且看似在眼前触手可及,伸出手确是虚无一片,但正所谓“情从此刻始,月是故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