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孤独是生命的礼物(随笔)
孤独是一个人自身所必备的高贵气质,是上帝赐予生命的礼物,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但是据我观察,我们生存的当下社会,几乎没有多少的人喜欢和享受孤独,日新月异的社会,我们似乎都在以一种共容的心态,用各种方式想法设法的躲避和摆脱着孤独。
有的以各种至高无"尚"的娱乐替代着孤独和寂寞,津津乐道于人事纷争或游戈于群氓蜂拥当中,业已在普遍的繁华现象下认定了泛泛之交是一条不可或缺的人生信条。
当然,在这里,我们得撇开人所需的正常交住,所谓的正常所需交往就是个体在一个生存环境里不得不与周遭的人产生的互动关系。
就目前状况而言,除此以上的空泛之交,也有诸多人反其道而在寂静中享受着孤独和寂寞的时光。
据我细致的观察和浅显的了解,他们一致认为,自己已经与社会脱节,因为传统陈旧的思想被社会早就遗弃,与社会中的人近距离的接触已存在相当大的困难,乃至于每次置身于茫茫人海之中,有种被边缘化的感觉,这种现状,从侧面加以细致入微的审视和分析,已趋近于或者正在实践着"孤家寡人"这条遗世恒言。
不过我们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理解,拥有这种状态也是极好的,最起码免除了人与人之间根本没有必要的猜疑、束缚、危险甚至尔虞我诈及徒增的无形烦恼。
贝纳丹·德·圣比埃有句非常精妙又十分中肯的话,他说:"节制饮食是为了身体健康,舍弃社交会使心灵宁静。"
的确如此,喧嚷的热闹,无序的交往,会让一个精神错乱的人的精神更加错乱,会在一个庞杂的环境里迷失自己,或者产生精神内部结构恐慌,这样不但一点益处沒有,反而会适得其反,从而使人的內在核心遭到更大打击,失去应有的平衡。
青春是骚动不安的时期,暮年是恬静安祥的季节。无论青春时期对生命怎样的用力施展和无节制的挥霍,一场场声嘶力竭的呐喊和狂叫,其背后隐藏和潜伏的是因过度向外扩展延伸对精神的损伤,是在虚无世界失却平静安宁之后的自我期骗,于是,人便在热闹中甘心情愿的驱从于命运摆布,甘愿在大众的吹捧和逢迎中了却一生。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忽略和忽视,两个好的个体之间和谐友好的交往和交流,因心灵碰撞所生发的那一声清脆声响,是对各自性情的提升,是生命的另一种温度和延伸。
人生是一个艰难跋涉的过程,年轻时的轻狂,对无穷无尽事物的渴望和追逐,以及因为年轻而经不住被现实诱惑的激情,一方面是为了让生命体验出更多属于生命本身所必备的东西,一方面产生的不利影响,需要人后半生用余下的全部力气逐一纠正。
其中这一阶段并非时刻被欢乐包围,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若隐若现、趋之若鹜的某种忧郁、伤感特质,事实上,它是完善和锤炼生命的另一种形式,是人内部蕴含的精华。
随着年龄的逐年增长和经历的丰富,人便在沉淀中便有了更理性化的选择,这个时候,他们懂得了寂静和闲适,懂得了人终其一生的归宿,由此会绕开热闹,缓缓的向宁静和平和靠近,会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栖息之所把心安定下来,这是最正确的对忧质生命拓展的开恳方式。
而内心宁静和热热闹闹的本质区别,一个是让你在更加自我化的基础上用冷静的态度思考人生,亦会对世界产生新的认识高度,一个是在欲壑难填的趋势中逐渐步向深渊。
叔本华有这么一句话,他说"人生实短,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原本有限。"人在一定的时间段和特定的环境下,理应向内倾斜,理应避开任何扰乱心性的热闹,本身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浪掷于热热闹闹毫无裨益的交往,是对生命极大的损耗和不负责任。
我们在红尘深处,已经游历了很久,在艰难的跋涉中已逐渐的向苍老接近,青春岁月早已逝去,所谓仅存的那么一点对青春的渴望,仅此只能被认定为祭奠逝去日子所作的仪式。
面对接踵而至,甚至业已存在的种种现实问题,我们当下理应抛弃的是在大众化群体中游走时精神上产生的一丝虚空和无力感,独善其身的与内在急迫的渴求和需要接近,不断地完善和提升生命质量,拓展生命的宽度和厚度,在自律中享受孤独,形成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仪式,因为人在某个阶段需要由一种更具体的仪式来支撑。
人生有多种可能,不能只拘泥于热闹当中,充分利用恬静的时光,用柔软的情怀细细打磨、雕刻内心,让忽生忽灭的日子在我们的善待中变得奇异缤纷、多姿多彩;让来去无踪的生命在尘世活得响亮,清脆。
诚然,任何事物与事件,都不能以一概全,用主观意识不加分辩的谬论,本身就是错误观念。而我当下偏颇不成熟的思想,所观察到的只是一个侧面,要想一条理论科学化,需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两者相铺相成的在深刻中形成一个稳固相联、贯通一致的统一体,条分缕析地进行深刻研究,那么相对满意的答案才能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早安[微笑][微笑][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