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香】《黑人白话》(外二篇)
◎ 《黑人白话》
1960年前,一场发自构陷的乌台诗案,将苏轼从仕途高峰推入人生低谷,然而,正是在这万丈深渊当中,苏轼不仅没被摔死,反而活的更加潇洒从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于是才有了如此命题:人生境界之美好之高洁,不看高峰看低谷。那么,苏轼究竟怎样度过这人生低谷的呢?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吃、修、玩、做。
首先,苏轼堪称美食家,尤其是做大锅饭和小民菜的高手,是将别人不吃的东西做成美味佳肴的专家。另外,人入命牢,更当吃好,即便吃糠咽菜,也要津津有味。这是一种精神状态,也是一种物质需求。苏轼到什么时候都不忘于食,不费于食,不轻于食,于是才苦中有乐。其次,苏轼兼修佛家和到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虽是儒家弃子,却成释家、道家宠儿,不仅修身养生,而且修心养性,遂成大善之人,苏轼的人生之路,是最为典型的带发修行,是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尽释佛家之无尘与道家之无形,于是才因祸得福。
第三,苏轼终生不泯童心、童真、童趣,是名副其实的玩家,喜欢游山玩水,喜欢呼朋唤友,喜欢琴棋书画,喜欢市井民俗……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有这么多好玩的事情和爱玩的朋友,哪里会寂寞孤独,于是才穷而不困。
第四,苏轼既是作家,也是做家。说到底,苏轼一介书生,只有离开官场,才能海阔天空,所谓无官一身轻,无官一心清,这才纵笔写出名垂千古的一词两赋,由此奠定了自己千古第一文人的历史地位。
除了善于作文,还有擅长做事,苏轼不仅会做饭,还会酿酒,还会行医,还会办学,还会种地……会做这么多的事情,不当官又有何妨?也正是因为种地,才有了更多人知道的苏东坡。于是才自力更生。
除了吃、修、玩、做,陪伴苏轼度过人生低谷的还有他的亲人和爱人,特别是与他生死相依的苏子由和王朝云,是行走在逆境中的苏轼最重要的感情支撑,一人弟如兄,一人妾亦妻。
总之,如何度过人生低谷,最终取决人生的格局和境界。苏轼在人生低谷中的吃、修、玩、做,便充分体现出了他的格局之大和境界之高,令吾辈望其项背而难以企及。人在困境中,尽量好好吃睡,好好读书,好好游玩,好好写作,就会安然度过或者因祸得福。这是黑人的切身体会。难怪东坡云:问吾平生功绩,黄州、惠州、儋州。
雅香是座花园,园中百花鲜艳,即便无人采摘,照样花美果甜。
◎ 《黑水白沙》
当年,正在纺织厂学钳工的黑人吭哧瘪肚的写信给正在影剧院跳《白毛女》的“革命战友”,希望能在革命路上携手同行。等待回信的心情很复杂。回信的态度很明确:我们还小,现在谈这个问题还早,我们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黑人的眼睛黑了,从那个时候落下了脑供血不足的毛病。原来鲁迅也失恋过,看来这事不磕碜。
◎ 《黑人白话》
从四十三岁落难黄州,到六十五岁病逝常州,苏东坡一路坎坷,步履蹒跚的走过了自己生命中最艰难的二十二年。对于这样的人生经历,黑人的体会尤为深切:人到四十三,日已过中天。明知金乌坠,暗伤银鞭短。(黑人四十三岁生日自题)个中滋味,苦辣酸甜,既有无奈,更有不甘。但是,苏东坡却把这不甘化作前行的动力,而在这人生之余的二十二年里奋(愤)笔疾书,遂得“一词两赋千秋”,画出了满目青山夕照明的绚丽辉煌:“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便是伟人不同于常人的人生精彩。从某种意义上说,苏东坡的高洁、伟大乃至不同凡响,既不是他在汴州的“高考成绩”,也不是他在杭州的“市长政绩”,而主要体现在他人生最后的二十二年从黄州到惠州到儋州的贬谪之路上: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逆旅的磨砺和困境的苦寒,成就了中国第一文人苏东坡。而我们则大都倒在了人生的灾祸和苦难之中。莫说别人,黑人的四十三到六十五,基本上就是在厄运之后的自艾自怨甚至自暴自弃中度过的——只有苏东坡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却没有苏东坡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也没有苏东坡苦中乐做的东坡肉、东坡鱼(黄州)、荔枝酒(惠州)、烤生蚝(儋州)。这便是大海碧涛与小池绿苔、高山青松与矮丘黄草的根本差距,也是人生境界和格局的巨大差别。正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苏仙绝尘,叹为观止。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