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菊韵】一个老科学家的情怀(杂文)

精品 【菊韵】一个老科学家的情怀(杂文)


作者:文涯 秀才,1192.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251发表时间:2020-06-15 12:35:39

【菊韵】一个老科学家的情怀(杂文) 周末,放下手头写了一半的约稿去赴一个宴会。一屋两桌,刚喝了几杯,邻桌就有人戏谑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这个人有什么贡献?不但有过美国国籍,还回中国娶了个孙辈儿,为老不尊。其说话时捶胸顿足,显委屈貌。酒桌上随声附和者有之——因为我们身边不乏起哄者;沉默者有之——因为我们身边也不乏有涵养者;拍案否定者有之——因为酒桌上更有满身正气之人。
   在这个八卦新闻更能赢得部分读者的时日,出现这样的现象自然不用大惊小怪。但回到家里,我感觉,应该拟两个小题,写写杨振宁了。
   杨振宁到底有多牛?
   你不知道杨振宁,你也许知道被苹果砸了的牛顿。牛顿时代之后的200年里,物理学家做研究一般沿用牛顿模式,那就是都依照反复实验——发现规律——找到对称性,大多遵循这样的过程去研究。虽然能出一些成果,但是,这一套“路径依赖”的套路研究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很多代物理学家的发展。直到一个人横空出世,这个人就是爱因斯坦。他选择了一条新的反向科研路径:找到对称性——建立理论——实验证明。正是打破了对前辈大师的路径依赖,爱因斯坦发现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科研时代。后来,科学家依照此理论研究出“宇称守恒”,就是指一个基本粒子与它的镜像粒子完全对称。就好像人在照镜子时,镜中的影像和真实的自己,总是在容貌、装扮、表情和动作完全对称相同一样。同样,一个基本粒子与它的镜像粒子,所有性质也完全相同,运动规律也完全一致,这就是著名的“宇称守恒理论”。
   多少年来,谁也不敢推翻这个理论,这时杨振宁和李政道站出来了,打破了路径依赖,于1956年大胆发表论文,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这一发现震惊世界,诺组委经过专家评审,立马把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杨振宁和李政道。两年内从发现到获奖,这个获奖速度,在诺奖史上创下纪录。以后,这个理论影响了整个物理学界的方方面面,开启了分子、原子和基本粒子等物理学上的一系列革命。
   更牛的还有,在杨振宁之前,大家都认为这个宇宙中存在着四种力,引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但是,物理学的终极目标,就是找到可以统一解释这四种力的理论,从而揭开世界由来的秘密。那么,谁能建立“大一统理论”,谁就能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
   如何把引力和电磁力统一,爱因斯坦穷尽了后半生,也没能完成这个“统一”大业。不但没完成统一,还提出了让所有物理学家一筹莫展的强力和弱力,连如何描述它们都不知道。这时候,一个人横空出世,给迷雾重重的物理学指明了方向,这个人又是杨振宁。杨振宁带着学生米尔斯,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
   规范场论有多牛你知道吗?后来有几十个诺贝尔奖,都是和杨振宁提出的这个理论有关,这里还包含6个“数学界诺贝尔奖”。杨振宁的几大研究,几乎奠定了整个20世纪后半叶基础物理学的总成就。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这样评价:“提到20世纪的物理学的里程碑,我们首先想到三件事:一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二是普朗克的量子力学,三是杨振宁的规范场。”给杨振宁颁奖词是:“这个理论模型,已经与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的成就比肩,并必然将对未来产生可相提并论的影响。”2000年的时候,全球著名科技期刊《自然》,评选了人类千年以来最伟大的二十位物理学家。这个榜单,霍金并没有入选,但杨振宁入选了,而且他是这个榜单里唯一在世的物理学家。
   杨振宁到底有多爱国?
   当年,在中国最困难最需要科技人才的时候,钱学森、邓稼先等人都回国了,他为什么不回来,还加入了美国国籍?1922年出生的杨振宁,从小就是一个学霸,16岁那年,他以全国第二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大,是西南联大招收的年龄最小的学生。1945年,他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去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随后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科技落后,备受西方列强小觑,他们对新兴的中国不是扶持,而是打压和封锁,新中国科技发展举步维艰。在这个时候,钱学森、邓稼先等人在中央领导和爱国人士的帮助下,先后回到了中国。这是祖国的急需,因为他们是搞应用科学的,回国研究导弹、研究原子弹,是可以帮上大忙的。恰逢在此时,朝鲜战争爆发,要忙于抗美援朝。还有,当时,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禁止在美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回中国。杨振宁是搞物理基础理论研究的,在当时中国极其落后的实验条件下,国内没有相应的实验研究场所。如果当时接杨振宁回国,世界上也许就不会有“宇称不守恒”和“规范场论”了,这对于人类来说将是多么重大的损失!
   杨振宁是一直把祖国装心中的,1945年他赴美留学的时候,持的是“中华民国护照”。1964年,他加入美国国籍时,并没有抛弃“中华民国国籍”,而是选择了双重国籍。1971年上半年,杨振宁发起参与了保钓运动。他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作证,从历史、地理和现实的角度,全面讲述了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事实。1977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后,杨振宁自己掏腰包,在《纽约时报》上刊登全页广告“致美国卡特总统公开信”。全文用英文发表,旁边加了八个中文字:“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要求美国政府放弃孤立中国的政策,尽快同中国建交。
   杨振宁的国际声望实在是太高了,所以他几次回国,也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每次他回国之前,中国政府都要求他列一张会见名单。杨振宁列的很多人,都是那个年代正在劳改的科学家。邓稼先就是因为在会见名单中才被从劳教地放回北京的。
   杨振宁在纽约时,始终帮助中国学者到美国学习访问。在杨振宁的推动下,一千多名中国高端学者得以到美国深造,归国者有多位当选中国两院院士。中国学者到美国深造的资金,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杨振宁凭借自己的声望募集来的。1996年,杨振宁做演讲时,主持人介绍他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了,杨振宁立即举手加了一句:“那时我持的是中国护照!”1998年,他任清华大学教授,2003年底,杨振宁回清华大学定居,放弃美国国籍,2017年恢复中国国籍。2018年,任西湖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
   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的身体里仍然循环着我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他回国定居之前,不但放弃了美国的高薪,还把美国的房子给卖了,然后把钱都捐给了清华。他还募集了一千多万美元,在清华盖起了专家公寓楼,然后利用个人影响力,请回了一大帮牛人,比如姚期智、林家翘。姚期智的全职回国,填补了国内计算机学科的空白。
   杨振宁回国后还参与建设了60多个顶级物理实验室。当有些人骂他回国养老的时候,他正亲自在实验室做研究。当时他已经80多岁了,但全部研究工作都是自己独力而为,最多有时有一个合作者。他以清华大学的名义发表SCI论文30多篇,将冷原子、凝聚态物理科研水平一下子提高了几十年……
   年老的科学家需要有一个人在身边照顾生活起居,这时,一个早就对杨振宁倾慕已久的女士翁帆爱上了他,并提出终身相伴。随后,两人相爱,终结百年之好。这也是符合法律的,又有什么值得非议的呢?后来听邻桌的讨论得知,原来那个枉议杨老的人,刚娶了一个大他15岁的老婆,这也是正常的啊,婚姻自由嘛。
   不要再八卦好人了,涵养点儿科学家精神,像科学家一样,过好当下,神采奕奕地生活,用点心思在做实事上,齐聚正能量,对自己、对国家、对人类社会都有好处。
   像杨振宁这样的科学家,不知道有多少国家垂涎三尺,中国能得之,可以说是国家之大幸、民族之大幸。能和杨振宁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个国家,是我们这代人的幸运。这种幸运,当然不应该被忽视和辜负,更不能枉议啊!

共 308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做为科学家杨振宁的地位不容置疑,他的研究成果已经达到世界顶级水平,早在1957年他便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奖。奠定了以后的科研之路。做为中国人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在祖国最艰难的时候,利用自己自身的优势,为祖国争取到更多科学家归国,为中国最初的步助力。通过他的努力,邓稼先等人终于回国,从而让我国在原子弹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杨振宁教授始终怀揣爱国之情。关于私生活还是不要妄加评论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两个人真心相爱,年龄不是障碍,生活的快乐即可,与其在背后议论,何如去做好自己的事。作者以一份客观公正之心来评论杨振宁,只看一方面就否定了他,则是一种不公平。再伟大的科学家也佴【编辑:枫魂帝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0621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水墨砚儒        2020-06-15 14:12:03
  面对世俗和偏见,文涯老师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声。对世俗的鄙弃,对科学、对科学家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这就是一个21世纪清醒的中国人应该做的;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去学习、去创造,是当代中国人应该做的。文涯老师的这篇散文,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充满了正能量。问候作者,遥祝夏琪。
回复1 楼        文友:文涯        2020-06-15 14:52:55
  谢谢编辑老师,谢谢各位读者的阅读,希望提出宝贵意见!本人只是在听了一些旁言后,对科学家杨振宁的事迹进行了阅读研究,被科学家的研究精神所感动。深感研究是一种沉下心来做事的过程,是一种孜孜不倦、奋发有为的实践精神。我们当下更需要这种精神!!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20-06-15 16:31:03
  学习真正的好科学家
活到老学到老
3 楼        文友:远近        2020-06-22 22:40:30
  年龄不是问题,能相互照应,相互理解,才是人间佳话。杨振宁与翁帆,无可厚非。当年孙中山和宋庆龄,也是无可厚非。更早的孔子的父亲和母亲,年龄差也是和杨翁相仿,却培养出了一个千古圣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