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年龄趣事(随笔)
小的时候,总希望自己快快长大,个头长高身体加宽,和成年人高大威猛的世界接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小多半是弱,尤其是年龄,因为弱小必须臣服强大。臣服的滋味并不是那么好玩儿,个头低人一等,脾气也得劣人一筹。也正因为年龄小,还有发展的可能性、不定性,所以小时候就这么仰视着成人的世界,渴望有朝一日长大成人,闯荡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等到真正长大成人,才发现成人的世界恰恰相反,无论年纪多大,在别人的眼里都希望自己比实际的年龄年轻些,再年轻些,更年轻些。
一次,因为工作关系,我们几个坐在一起办公。在我眼睛跑神的瞬间看见花名簿上的一个名字——静雅,感觉这名字取得很别致,叫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就猜想或许是个九零后。于是我就问坐在身旁的同事慧玲是八几年生人。同事莫名其妙地抬起头,茫然答曰八八。“你瞧,六零七零包括八零后,起名字就随意得多,看看人家九零后的名字——静雅,多美!”也许是自我叹惋,也许是武断心理在作祟,我不由得有些怅然若失。同事点点头,就又继续工作了。我也拿起笔,继续手边的活计。
“你说我是九零后,实际上我比她还大呢。”对面的女子立刻兴冲冲地对我说。说真的,我刚才只是看着静雅这名字觉得上口顺耳,至于静雅是谁谁是静雅,完全不知道。我就信口那么一说,没想到正说到对面女子的心坎儿上。我抬起头,看了看对面搭话的女子,不消说,她一定就是我口中羡慕的那个静雅。如果单从长相评定,也是人堆上的一枚,但无心而为的赠人玫瑰,余香我也就微笑认领了。看到她兴致勃勃的脸,我只好回一低眸浅笑,接手继续工作。
“我家女儿个头都快和我一般高了。我们俩逛街,从来没有人敢说我们是母女,好几个都说我们是姐妹俩……”静雅的兴致依然蓬勃高涨,对着我们笑意盈盈地说着,那语气比吃了蜜都甜。
无独有偶,前几天我洗完澡等付账,前排的一位老大爷巴巴地和收银员聊起了天:“姑娘,你看我多大了?”
小姑娘听老大爷这么一说,仰起头仔细端详了他一阵子,笑着猜测:“七十多?”
“九十有四了!”老大爷笑得合不拢嘴,摇头晃脑地高声宣布,“耳不聋来眼不花!”
与此相反,我的同事小孟那天外出办事儿回来,一进办公室就开始嚷嚷:“我有那么老吗?”
正在办公的大家着实被她这一嗓子吓了一跳,估计她一定是受到了什么强烈的刺激,才这么激动,没人敢接话。
“今儿可真够倒霉的,那小伙子差点撞到我车子上不说,还连声叫我阿姨说对不起。气死我了!”
大家这才听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关键词所在,忍不住劝慰她,小孩子眼里没大没小,叫个阿姨不值得发那么大火,只要人没事儿就好。
“有事儿没事儿都不算事儿,关键部分是我第一次被人称为阿姨,而且那个小伙子看起来有二十靠上的年纪。我今年满打满算才三十五周岁,就被堂而皇之地冠以阿姨,这让人情何以堪啊!”一向木讷的小孟那天火气特别足,连珠炮似的在办公室大发牢骚,之后就闷闷不乐了好长一段时间。
与小孟的经历相似,我在驾校学车的时候,就有个一起考驾照的小伙子,把我的辈分从大姐成功升级为阿姨,我当时的反应虽然没有小孟激烈,内心也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倒腾了好大一会儿。不过凡事有了第一次,接下来就顺理成章,声叫声应了。
说到年龄问题,有一个男同事因为秃顶,所以看起来老相些。他说刚毕业上班那会儿,遇到了一个遛鸟的大爷,问他退了没。他当时听了简直要跳脚,不过转念一想,人家也没什么恶意,自己又是秃顶,就乐呵呵地回那老大爷,说已经退好几年了。
大家听了,也被他的幽默逗笑了。
以后的以后,秃顶同事对于大叔大爷的称呼就一并笑纳,然后当成笑话讲给大家听,反构成了单位一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风景线。
毛泽东就曾经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如果按照十八岁定性为成人,那么十八九以后的这几年,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青年人,朝气蓬勃,整个人处在兴旺的时期。个头已标杆一般,男孩高高帅帅女孩亭亭玉立,皮肤水润晶莹发光透亮,那是任何高档化妆品都无法企及的效果。青葱的岁月,发育成熟的器官,各个方面都达到巅峰状态,难怪毛主席把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年比喻成八九点钟的太阳,灿烂无比光彩夺目。
每个人都经历过这个阶段,青春过灿烂过,人生也多多少少辉煌过。只是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人生越过顶峰必将走向下山的路,毛发皮肤身体这些外在的表象更是这样。人生的路有时也如登山,上山时一步一个台阶,从小草到树木,再上升为云朵,满眼是一层高似一层的风光,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对于失去的东西,人们往往无比留恋。等到下山的时候,脊背不再挺拔,皱纹爬满脸颊,头发越来越苍白稀薄。人从刚步入三十而立的不知不觉,到小青年出于礼貌成功抬高你的辈分,给你戴上叔叔阿姨的帽子围巾,亦或是再进一步尊为老爷爷老奶奶,老去已成为无可逃避的现实,那份失落感如同从云端坠落。岁月一去不复返,越过人生顶峰年过三十,就必须直面这个问题。
如果像前文所说的和女儿称姐妹,九十四岁的老翁看成七十多,这只能权做自我心理安慰,或许有些人衰老的速度慢一些,皮肤较同龄人紧致一些,就喜欢听那些比实际年龄年轻些的话,多少生出一些优越性自豪感,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相反,如果听到超越自己心理承受能力的年岁话语,就大受打击闷闷不乐,则大可不必。不妨学学秃顶的同事,且自嘲取乐,反映了笑总比哭好的老话,真的应了“笑一笑十年少”的神奇,也未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