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黄铁匠和他的儿孙们(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黄铁匠和他的儿孙们(散文)


作者:黄金山 进士,8525.3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70发表时间:2020-06-16 21:57:40


   我们世代居住在乡下的人,虽然发大财得大富贵很不容易,但是谋生的门路却是比较多的。“三百六十行,行行能养人”、铁匠就是乡下人谋生的一个门路。
   顾名思义,铁匠就是以打铁为生。干这种活的人一多,就成为一个行当。铁匠这个行当起源于何时,很难具体考证,因为历史太长。倘若把打铁与锻造冶炼综合在一起,那可以说铁匠这个行当在商周春秋时代就有了。那时各部落之间战争多,农业也开始兴盛起来。打仗要刀剑,种地要犁锄,这些家伙的打造,都离不开铁匠。因此铁匠这个行业是有悠久历史的。
   凡是做铁匠的,都要选一个适合自己开业的地方搭个打铁的场所。大都一样的取名为“铁匠铺”或者“某记铁匠铺”,也有称“铁匠炉”的。所谓“铺”,也只不过是一间破旧的房子,正中砌个大火炉。炉边架一风箱,立一个大铁墩子,这“铺”就成了。风箱“呼呼”一拉,风灌进火炉,炉膛内就火苗直蹿。铁匠把要锻打的铁器先在火炉中烧红,然后再将烧红的铁器移到大铁墩上(也称砧子),由打铁徒弟手握大锤进行锻打,铁匠师傅左手握铁钳翻动铁料,右手握小锤一边用特定的击打方式(暗号)指挥徒弟锻打,一边用小锤修改关键位置,使一块方铁打成圆铁棒、或将粗铁棍打成细长铁棍。那些坚硬的顽铁,一落到老铁匠师傅手中,就随心所欲的变方、圆、长、扁、尖的各种器具了。
   做铁匠很辛苦,打铁先得本身硬。因为打铁是一个又苦、又脏、又累人的力气活,铁匠打铁做工无非是养家糊口,绝无发财的可能。有人借用铁匠打铁时发出的叮叮叮叮锤声,来描写铁匠的生活就是:“打点吃点”。但再辛苦,总算是一个谋生的正道门路,又是手艺活,比种地好许多。因此铁匠代代有传人,人们总是离开不得,所以铁匠师傅还是受人抬举尊重的。铁匠因此也有一种难得的自豪感。。
   当个好的铁匠师傅很不容易,技术高超的铁匠,在锻打出的器物不但要讲究好使耐用,而且还要讲究器物美观大方。铁匠不像木匠一样用尺子衡量器物,铁匠打造物件儿全凭眼力,什么形状的物件截取适当的材料不致于浪费,选取什么样的材质使器物经久耐用,凭借的是眼力和经验积累。
   铁匠关键还要掌握好淬火和回火技术。这技术一般很难掌握,全凭实践经验和自己领悟。各种铁器,虽然外型制作十分精美,但是如果铁匠师傅的淬火或回火的技术不过关,制作的铁器也是很不耐用或者根本就不能用的。掌握准这个技术,没得十年二十年的打铁工龄,那是绝对不能充上行家的。
   打铁一个人不行,起码要有二人。这二人称师徒关系。最好是三人,一个师傅带两个徒弟。师徒两对着打锤,发出“丁当”“丁当”的单调声音,不大好听。师徒三对着打锤,就发出“丁当当”“丁当当”的声音,听起来很是有味。
   有时打铁真的声音好像一支交响曲。风箱呼呼拉起,曲子就开始奏响。随着加热的需要,那风箱会在平缓匀称的节奏中加速,发出“呼哒”“呼哒哒”的强力节奏。那炉中的火苗,随风箱的节拍一起跳跃,热度在劲风的吹奏中升腾。铁在炉中发热到彤红,师傅用铁铗快速夹铁到大铁墩上,指挥着徒弟们抡起那十几斤的大铁锤一番上下捶打。炉火把他们的脸映得通红,汗顺着脸颊直淌。一串钉铛声响,一阵汗雨飘下,那铁件便成为师傅心中的理想器物。然后根据需要,师傅就把铁器放入水槽内点沾,“吱啦”一声,几股白烟倏然飘起,淬火完成。
   俗话说:“世上三大苦,打铁撑船磨豆腐。”打铁是男人的事业。这是因为,没有力量不能打铁,没有胆量不敢打铁,没有吃苦精神不愿打铁。打铁人真的很辛苦。拉一阵风箱,抡一番铁锤,都会挥汗如注。那十几斤重的大锤抡番起落,打准点上,这都需要超人的力量和气度。
   在我们家乡,黄铁匠是最有名气的老师傅。
   我见到黄铁匠时,我才十一岁,而黄铁匠就已经是年近古稀的鹤发老人了。在我那时的印象里,黄铁匠只有强壮二字。黑里透红的脸膛,粗壮的腰身,两条膀臂像两根柱子。人们传言说:“黄铁匠的力气大得惊人,可以抱得起一头小水牛,二十斤重的大锤可以一连舞动三百多下,还大气不啜。”
   上世纪50年代初,有个从汉阳来的黄铁匠带着两个徒弟,在团堡一个叫青树子的地方设立铁匠铺,主要为当地打造犁、耙、锄、镐、镰等农具,也打造部分生活用品,如菜刀、锅铲、刨刀、剪刀等等。黄铁匠技术好,打造的器具好看又好用,薅锄,挖锄,镰刀从不卷口,也不缺口,一把薅锄可以用十多年,方圆百里的农家都来他铺子里打,因此黄铁匠生意很是红火。
   黄铁匠还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那就是他打铁时,腰间要系着一块厚厚的黑色麻布围裙。那围裙足有三尺长,至少也有五斤重。他说:“整天与炉火打交道,那围裙就阻挡飞溅的火星,免得衣服被烧灼。”
   黄铁匠与徒弟打铁时就像专场表演一样的好看。
   炉生上火,风箱呼呼生风,炉火熊熊燃烧,黄师傅挥臂抡着小锤,敲得铁砧叮当作响。这时只闻敲击声,不闻人言语。黄师傅左手执钳,右手拈小锤,两个徒弟分列两厢抡动大锤:师傅轻敲时,徒弟轻敲;师傅重敲时,徒弟抡圆了胳臂重敲;师傅紧敲,徒弟紧跟。那场面有张有弛,节奏分明,叮叮当当,节奏分明,韵味十足。器物锻打到一一定程度后,黄铁匠就在砧子耳朵上轻敲一下,发出停止的信号。徒弟见机便戛然而止,师徒们配合十分默契。“红炉闪光,叮当叮当……”在那些文化生活单调的年代,有此好看的场面,真是难得,天天都有大人小孩专门到黄师傅的铺子里来看表演,那人气简直高得像明星出场一样。
   人们打探出黄铁匠的真实来历了。原来黄铁匠名叫黄峻山,汉阳归元寺人。十二岁就在宝庆码头学打铁,尊太上老君为祖师,拜铁匠罗真人为师,先当徒弟五年,十七岁才正式轮锤开打。由于黄峻山为人态度好,加上有力,比一般人一次能多打一百多大锤。因此得到师傅看重,选为继承人。二十三岁时,师傅将女儿罗梅花许给黄峻山为妻,生下一男,取名黄开山。不久罗师傅去世,黄峻山继承铺子家业,继续打铁。
   那时正直解放战争时期,汉阳局势动荡,打铁人的生意很有点不好。黄峻山有时连续一个月没有生意,不能打铁,就去归元寺门前摆地摊卖铁器,找点小钱维持生活。
   一天上午,突然有四五个人开着吉普车来到黄峻山家,说是慕名而来,要找黄师傅做一个大生意。
   黄峻山自然欢喜,就开始谈起生意来。对方自我介绍说是汉阳京剧院的,因为要上演关公戏,差一把关公用的道具“青龙偃月刀”,特来请黄师傅打造一把。
   来人又说:这个演员有蛮力,为了表演要有真实的感觉,道具用的青龙偃月刀要与真实的关公用刀一样重。必须八十二斤。黄峻山见生意来了,自然答应打造。提出要先定好价格。
   来人说:“价格包你满意!”说着掏出贰拾万元纸币,“这是定金,第三天下午准时交付,再付给五十万纸币!”
   黄峻山见如此好事,就一口承担下来。“保证按时交货!”
   黄峻山连夜取材,打开炉火,夫妻二人轮锤锻造,一把明晃晃的青龙偃月刀再第三天上午完成。为了逼真,黄峻山还把刀身上的龙纹细细的刻了一遍。
   那天下午黄昏,黄峻山穿着打铁的围腰,扛着大刀,把大刀送到归元寺剧院。一交货,剧院感到很是满意。答应在当晚演出完后就付给全部工钱,特请黄峻山看戏,看他打造的道具好不好。
   可是在演出中,那个扮演关公的演员根本拿不动那把大刀。拖着大刀,一连几个踉跄,引得观众嬉笑吵骂。“是什么演员,道具都拿不动!”“骗子!退票!”几个观众上去看那大刀,一伸手也拿不动。就说:“你只要找得出一个人把这刀舞动十圈,我们就饶过你剧院!”
   剧团为了圆场,就来请黄峻山解围。还答应给他加钱。
   黄峻山本想不干,但是还没有拿到工钱,只好答应上台去舞刀。
   只见黄峻山立定舞台中间,一只手提起大刀,那姿态就是一个活关公。台下人屏声静气的看他怎样舞刀……
   黄峻山是常年挥动大锤的人,当然不在话下。只见他一只手举起青龙偃月刀,上下挥舞,左右盘旋,犹如银龙缠身护体一般。台下一片掌声,观众觉得比看戏还过瘾。
   黄峻山来回舞动大刀,银光闪烁,呼呼风生。足足舞动了五百圈……
   戏散场了。黄峻山去财务科领工钱。可是黄峻山去领到工钱的途中,听到几个人躲在一个屋里小声商议,要把他留下来送到汉阳兵工厂去专门打造大刀。黄峻山心里一咯噔,就有了提防……
   黄峻山知道,汉阳兵工厂是制造武器打内战的,他不能去干这伤天理的活。于是在领到工钱后,就连夜归家,与妻子一商量。连夜收拾个简单行囊,就带着儿子黄开山向沔阳,荆州方向逃离了。一九五零年三月来到利川一带。
   在团堡,黄峻山与黄开山既为父子,也为师徒,继续开起铁匠铺打铁。母亲罗梅花负责料理后勤生活。
   就这样在合作化、初级社阶段,黄峻山父子的铁匠铺专门打造农具,以犁铧,锄头、镰刀为主。为当地的农业生产起了很大作用,但是他的家境还是一般,打铁人一辈子都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1970年1月,黄峻山年满九十一岁。不久病故去世。儿子黄开山三十岁出头了,顶起门户,继续打铁。黄开山为人虽然老诚,但是思想比他父亲黄峻山进步,眼光也远大,并具有开拓精神。那时国家提倡发展乡镇企业,黄开山抓住机遇,选中集镇东头一块荒地,贷款五万元修起三大间厂房,又召集七八个人来与他一起打铁,取名“开山铁业社”,得到当地政府支持,产品品种增加,除了打造农具,还生产铁锅和炉子。黄开山还把剩余的产品向外推销,不断打开销路,为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龙头作用,自己企业的经济实力也慢慢增强。
   1973年8月到1978年,黄开山铁业社自己设计,自己铸造的农家铁锅连续三年在武汉展销会上参展,赢得全省用户的好评,省政府授牌“楚天第一锅。”黄开山成为省级劳模,获得铁锅生产专利,成为首批农民企业家。同时黄开山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伴侣,与镇长的女儿喜结连理了。
   黄开山很是踌躇满志。除夕他去父亲坟头烧纸,告慰父亲在天之灵,说黄家的铁匠事业他做大了。
   1980年以后,由于改革开放,时代突飞猛进,新的科学工艺飞速发展,农具被机械化替代,铁器也是机械流水线作业,人工打铁业渐渐冷淡下来,不久就没有铁匠炉了。黄开山凭借自己的优势,继续创业,不断发展。他在县城开设起钢构门市,自己担任总经理。,专门做与钢铁有关的产业,经营钢筋,钢梁一类。黄开山说:“我是打铁的,也是铁打的,我做事就是铁板钉钉,永不回头!”
   黄开山凭着这个“不回头”精神,克服重重艰难,稳定的发展着,到2005年,黄开山的钢构成为全县的龙头企业。拥有三百多员工。还发展出三个下设门市。
   2008年5月汶川发生大地震,黄开山得知,就马上捐款三百万元救援灾区。黄开山说:“我们打铁出身的人,历经过苦难,知道那个滋味不好受,如今人家受到灾难,我们岂能袖手旁观!”
   2019年秋,黄开山的儿子黄继山高中毕业,考上中南铁道学院,又是一个与钢铁事业打交道的。儿子上学那天,年过花甲的黄开山送他到火车站。他对儿子说:“你要在学院好好学习,记住我们祖辈都是打铁的,具有铁一样的本性,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怕,是好铁就要锻造出最好的器材!”黄继山点头回答:“爸爸,你的话我记住了!”
   2019年腊月,黄继山从学校刚回到家里,准备度过寒假。可是一夜风云突变,冠状病毒疫情发生。全国采取果断措施封闭。黄继山家乡的村号召青年人组织志愿者服务队,义务为全村百姓人家服务。黄继山得知,马上跑到村里,第一个报名参加村志愿者服务队。黄继山对村书记说:“我是村里的大学生,我要在最困难时,为乡亲们尽一份力,献一份心!”村书记看着这个还带着稚气的孩子说:“真是块好钢!不愧是祖辈打铁的!”
   火炉红红,风箱呼呼,铁锤叮当……轻重缓急的敲打着普通人的生活。如今打铁匠的行业渐行渐远,可是在我看来,打铁者们都是随着时代的节奏在默契的配合,一如他们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脚步!

共 474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打铁的历史已经无从查考,而铁匠铺与铁匠们则是寻常百姓家的农耕生活息息相关。在讲到这里时,便引出了黄家祖孙三代打铁人的故事。先是讲了黄峻山学艺以及在那个动乱不堪年代的坎坷不平,黄峻山携妻带徒落户团堡,他没有做给打内战人的机器,选择了隐姓埋名为百姓打造农具。黄开山则在之后投身于新中国建设事业中,以自己精湛的手艺和创业精神做出贡献。黄继山继承了前辈的优良传统,在当前抗疫中做志愿者,奉献出自己的热血与青春。三代打铁人,用顽强不屈的精神树立起人生的标杆,让熊烈的烈火打造出不同的人生。推荐欣赏【编辑:枫魂帝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诗意如霜        2020-06-16 22:53:06
  正能量,欣赏了!
回复1 楼        文友:黄金山        2020-06-17 07:39:48
  非常谢谢来访
2 楼        文友:瘦马        2020-06-17 07:16:16
  打铁,撑船,磨豆腐,这三样营养历来被认为最苦的,苦里赚来的钱是最干净。黄老先生的新作写的是铁匠和他儿孙们,写得非常捧!赞!
回复2 楼        文友:黄金山        2020-06-17 07:40:16
  谢谢鼓励!谢谢鼓励
3 楼        文友:黄金山        2020-06-17 07:41:01
  谢谢风魂帝星经典按语好评!辛苦了
活到老学到老
4 楼        文友:水墨砚儒        2020-06-17 09:06:31
  打铁是个苦行当,也没有什么乐趣可言。可是黄老师则写得有滋有味,很不容易,学习了。
回复4 楼        文友:黄金山        2020-06-17 11:37:18
  谢谢来访
5 楼        文友:枫魂帝星        2020-06-17 20:41:15
  辛勤汗水打造出不同的世界。感谢您赐稿菊韵问好夏祺
拈月为诗,清静做文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