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洞庭渔歌(散文)
只要渔歌还在唱响,涛声桨影里就有叙说不完的鲜活故事,洞庭湖畔的渔火就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一
水天相接处才露出一丝丝鱼肚白,“突突突”的磨盘机就已陆续响起,三三两两的渔舟起锚出发。昨天本已约好,今早要老赵带我一起去收网撩鱼,过把瘾,见识见识,但我还是误点了。
“今天迟了一些,我们加大马力,开快点!要不然上色鱼就全淹死啦,卖不起价了!”老赵边说边把油门往上提了一下。
木船像马被抽了一鞭子,船头一抬,快速往前窜去。激起的白色浪花,自两侧起于船后拖出一条长长的鱼尾巴。前方,整个湖面也晃荡起来,水和天挨得太近,腾起的微波细浪就好像打在云层上,天空和湖水一起颤动。两边的芦苇如同被割倒一般,一簇簇朝船尾涌去。突然间被惊起的水鸟,“嗤溜”一声直蹿云端。
我刚从陶醉中清醒过来,便问忙老赵,“你刚才说上色鱼会被淹死,这不瞎说嘛,鱼还能被水淹死?”
“这你就不知道吧,这会鱼都在籇子的底兜里,缺氧呗。”
这下我明白了,老赵说的上色鱼是指价钱好的鱼,一般为桂花鱼、乌鱼、黄姑、鲇鱼等,这类鱼都有出水换气的习惯。籇兜里鱼儿密度相对较大,自然严重缺氧,又出不了水面,时间长了当然就会死掉。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一个农学院毕业的还不如一个打鱼人哦。
越往湖心开,游浪也越大,船头蹿起有一尺多高。还真应了那句老话,洞庭湖中无风也有三尺浪。
半小时后,我们到达第一杠籇兜。
“站稳了,这儿的水可深着呢!”老赵双脚立上船头,一手抓住兜篙,一手解开籇绳。随后拿起撩钩,钩住兜前约一米处,双手用力一提。待籇兜浮出水面,往后一缩放到舱中。
真不少,足足有二三十斤呢,上色鱼也不少。
“老赵,今年河水不错啊!”我抽出一根白沙烟递给他。
“那还说不准,今年才开始,要看后面还有几河水。”老赵接过烟来说。
“还浪费你的好烟,我这只有相思鸟呢。”老赵挺客气。
继续前行,如法炮制,连续收了八九杠。舱里的鱼堆出一个斗笠尖尖,两三百斤是有的。老赵尽管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却依旧笑容满面。
二
时近八点,太阳已从薄云中露出脸面,满湖金色,波光粼粼。船行所至,浮光跃起,光芒万丈。不远处,时有洁白鹭鸟从湖面掠过、蹿起,一尾细鱼在长嘴中拼命挣扎。返航途中,突然起风。湖面白浪翻滚。洞庭湖行船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只要起白浪,就得谨慎出航。
“老赵,没事吧,你看这浪。”我水性不佳,有些害怕。
“没事,你莫怕,接着浪头开就行,出不了事!”老赵手把磨盘机操纵杆从容调整方向,迎风而上。
老赵不愧是这片有名的老艄公,一个浪头打过来,船头马上迎过去。船头接住涛峰,水花四溅却是水不沾舱。一浪接一浪,竟然分秒不差。
一路有惊无险,顺利返航。
一会,行船靠座船,“堂客,过来拿几条鱼,你好点煎达,今天请刘老板喝杯早酒。”随手选了几条黄姑和长须鲇,直接扔到自家的座船上。这时,堤坝上已人声鼎沸,人来人往,穿梭不歇。抬篓的、称秤的、计数的、点钱的、装车的,忙而不乱,分工明确。原本这里只是一块荒坪野地,而此时比山里人赶集还热闹。
我看热闹这会,老赵已经将舱中鱼分门别类。活鱼的上色鱼、大鱼进了活水舱,鱼儿正沿着船舱边欢快地游走蹦跳,一条没死。其余的大小货色也分开装筐、装篓。
“老赵,你的鱼搞熨帖冇?”岸上的鱼贩子在催货。
“搞好达,搞好达,你来过秤。”老赵应声回答,搬起长木跳板伸到岸上。
只称斤论两,不用讨价还价。以当日岳阳南岳坡鱼市的价格为基础,剔除正常利润即可。大家都熟,彼此信得过。桂花鱼、乌鱼、黄姑、鲇鱼、白色鱼等分开称重,各自论价。一阵忙活后,接过钱来一数,毛利六百多块。
“还行!走,喝早酒去!”
三
一只脚才刚踏上船板子,老远就有一股郁香扑鼻而来。进舱走近一瞧,锅里白汤滚滚,锅口雾气腾腾。
“来来来,闻闻,喷香的!”赵家嫂子见我进来,提过案板上的油盐坛子放到我面前。
“这是昨天我老妹送过来的腊菜籽油,自己加工的呢!”
“嗯,真是喷香的!”我把鼻子凑过去。
闻声,她得意地抓起一把紫苏往锅里一撒:“来来,动筷子。莫客气,只是冇得菜啦!”
三个菜,一锅鱼、一碟子坛子和一个青菜。本来嘛,洞庭湖中买奖状——想要也没得人卖。
说起老赵一家,认识也有些年月了,他儿子还当过我的学生。他本人是从部队转业回来的侦察兵,当时安排在湖口渔场,这是一个乡镇集体所有制的渔场。老赵是个爽快人,一根肠子通到底的角色,这时已经当上场长了。
锅里的鱼已煮得首尾翘起。我也不客气了,夹起一条黄姑鱼往嘴里塞。嗯,到底是野生鱼,质紧,味鲜,肉细嫩。好吃!
“来来来,搞一口,正宗的二锅头谷酒。”老赵端起杯子和我碰了一下。嗯,酒不错!但我还是习惯喝曲酒。
打渔人一日三餐少不得酒,不过有他们的理由。秋、冬可以御寒,湖中比内垸要冷得多;春、夏则有利于杀灭血吸虫,这可是要命的事。故长居于斯,酒不可不饮。
几杯下肚,天南海北。
“老赵,打鱼比种田要强得多吧。”我端起杯回敬。
“强是要强些,不也是没办法嘛。要是赚得到其它钱,哪个到这冇得爷娘的鬼地方来!”老赵一口酒下肚,满脸无奈。只听得鼻子一酸,我一个九十年代初的正规大学生,不也在这里工作好多年了吗?同是天涯沦落人,养家糊口讨营生。
老赵啊老赵!再苦再难的地方总要有人去吧。
四
午后不久,隔老远就看到老赵从窄长的船码头,慢慢悠悠地朝芦苇站的禾坪上走来。
只罩了一条洗得发白的青色扎头短裤,光着膀子,腋下夹着一铺叠好的渔网,手里拿着一根缝渔网用的竹长针。黝黑黝黑的皮肤,在灼人的太阳下油光发亮。瘦高瘦高的身子,于烫人的水泥坪上拖出一条长长的影子。
“老赵,你就不戴个帽子、穿件衣服呢,你看你都晒成什么样子了。”见他过来,有人答散腔。
“打渔的谁个不黑啊?上边顶着个火炉子,下边还有一湖热水蒸桑拿,能不黑吗?”老赵边走边笑边答。
“那地方从没晒过太阳,还不是照样黑不隆冬?”二楼双肘撑着栏杆的堂客们抢先搭腔。下面一阵哄堂大笑。
“凤妹几,凤妹几,你个骚婆娘呢!你看你胸门口那两碗大扣肉,都快掉地上了,还不包紧点。”又是一阵乱笑。
“她是想勾引我们家老赵吧,哈哈哈。”跟在老赵屁股后面上来的赵家嫂子接过话来。
“哟,哟,哟,赵姐子吃醋了!”
……
“莫喷达,莫喷达!再喷再喷一下午就过去了!”老赵见她们越说越不上腔,大家又都在一旁看猴把戏似的乱起哄。
“来来来,麻烦给我腾个地方,我的事还冇起头呢。”边说边把脚下的渔网一字铺开。
大伙见老赵发话,亦各自摆开阵势。管他太阳烈不烈,地上火不火,只顾穿针引线,埋头忙碌起来。
五
不觉间,日头已转到了西边,正慢慢地一截一截下坠,直到渐渐隐没于天际那抺漫天红透、久久不散的晚霞里。
“叮叮叮……”炊事员老宋站在廊道尽头,一手提着一把绳系的篾刀,一手拿菜刀,敲响了吃晚饭的钟声。
吃饭啰,吃饭啰!众人各自收拾业置,相继散去。
远处的芦苇丛中,一缕缕薄雾若炊烟一般袅袅升起。少时,暮色渐浓,蛙声四起。点点萤火,在夜空中穿梭漫舞。一盏盏渔灯相继点亮,又一盏一盏逐次隐灭。男人的酣声于船板上悄然响起,女人的梦呓在乌蓬内断断续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