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韵今弹】知青岁月与蒿谷堆(杂文随笔)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是当代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一页。那时,曾有千千万万知识青年,组成浩浩荡荡的大军,开赴到农村,开赴到边疆,在那里“接受再教育”。他们,有一种遏制不住的热情,“喊劳动号子,也唱思乡曲”多“追求忠诚献身,也渴望爱情”。喜欢抒发点学生的情调和浪漫,却常常被迷茫和惆怅打断”。他们狂热地幻想早日摆脱祖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然而却总是被贫困的魔影死死地纠缠;他们自信是健步在铺满阳光的大逍上,但是,“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和痛苦却像是甩又甩不开的梦魇”。这段当年青年人难以想象的艰难而奇特的生活,在那时每一个知青心里镌刻下难以磨灭的烙印。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十多年之后“潮水般地涌回城市"。当他们再次回到这个曾经哭过、笑过、挥洒过青春和汗水,奋斗过的这片土地;当他们用当今的思想和观念重新审视这段生活时,是怎样一种滋味呢?
这是一段难以忘却的回忆,
这是一缕永远缅怀的情谊,
这是一首永恒的青春之歌。
---题记
衙岭,又称五里坡,是陕西太白县境内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分水岭,是袌斜二水发源地,也是三国时期魏蜀两国的分界线。此处环境优美,风景秀丽。千百年来,进可攻关中,退可守虢川,历经春秋和战国、西汉和前唐,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据说这里是诸葛亮第六次北伐失败退兵吓走司马懿的地方,让司马懿深深叹服自己不如诸葛亮,同时也是诸葛北伐时必经之地,因此意义相当深远。现已建成三国主题文化公园,建成了孔明亭,汉长廊,分水岭地标,还有棋牌广场等景观。每当你来到这里,能感受到三国厚重的历史文化,更能欣赏到“煮酒论英雄”,“草船借箭”和诸葛亮北伐等历史故事的再现。五里坡横亘于青峰山与鳌山之间,南北延伸,形成一个“工”字形的天然屏障。站在五里坡上,东看为海拔1000米至1300米的桃川谷地,西看为海拔1540米至1700多米的虢川盆地。向北则是被誉为秦岭里的香格里拉、避暑胜地、陕西省海拔最高第一村的——蒿谷堆。
蒿谷堆,距太白县城十公里。西临塘口村,南依秦岭第二高峰鳌山,与西北地区最大滑雪场-鳌山滑雪场遥相辉映。东至国家4A级青峰峡森林公园,东南与衙岭三国文化主题公园接壤,东北靠唐代古寺名刹青峰山。眉太高速“衙岭隧道”穿村而过。是红岩河的发源地和全国无公害高山蔬菜生产基地。这里物华天宝、山青水秀,春季山花烂漫、明媚清秀,是踏春的好去处;夏季凉风习习、万木葱茏,是天然的避暑胜地;金秋五谷丰登、层林尽染,是收获的季节;冬季白雪皑皑、冰雕玉琢,是赏雪的最佳去处。不得不说蒿谷堆这个村名起的非常有意义! 有着非常深厚的内涵和美好的寓意。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蒿”字,它是由一个草字头和一个高字组成,联合起来表示一种个头比较高的草本植物,亦表示物之精气升腾的样子。据《康熙字典》「礼·祭義」记载,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焄蒿悽愴,此百物之精也。第二个字“谷”,它是一个多音字,具有一字多义的特点,大致可理解为:两山间的夹道或流水;另一个意思是粮食作物的总称,必有稃甲,百谷之总名也。第三个字“堆”顾名思义就是累积在一起的意思。这三个字作为地名连在一起可理解为:一个繁荣昌盛,五谷丰登,堆积如山的地方;也可理解为,在两山的夹道中,有一个生机勃勃,人杰地灵的地方。意为天上的宝气凝聚而成为物的精华,杰出的人才出生在蕴含灵秀之气的地方。不管哪种释义,都象征着蒸蒸日上,欣欣向荣,丰衣足食的美好生活,可谓是珠联璧合,相辅相成。
蒿谷堆分为三个队,地貌特征呈倒立的“人”字型,分为东西两沟。地势平缓,田地依山而建,屋舍集中俨然。三个队各分居其要害地理位置,三队为通往青峰山捷径的必经之路,在当年知青时代,条件相比一、二队非常艰苦,几乎是与世隔绝,所以也是当年知青插队时特别难忘的地方。40多年前,一群豆蔻年华的知识青年带着青春的激情与热血,带着对前途的理想和憧憬,踏上了这片神奇而陌生的黄土地,插队落户于蒿谷堆村三个队。历练于山林河畔、不畏艰险;磨砺于鳌山脚下,屯耕开荒。携手乡亲,躬耕垄田,修渠治水,改造山河;意志淬火艰危,栉风沐雨相傍。燃激情洒热血,情结沃土。历数载付艰辛,豪情无限。寄我辈几多少年壮志,见证历史无数悲壮沧桑。
“知青”这个题目很沉重,这个特殊的名词,对于当今年轻人来说,或许仅仅是一段朦胧的历史,但对于亲身经历者来说,它代表的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无论今后对那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知青大迁徙运动怎样去评价,但当年全国的上千万知青带着他们的理想和热血投身于这场运动中是不争的事实。知青,是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一代人,是上千万人用青春和热血浇铸的时代的里程碑。知青虽已成为历史的概念,但他们的故事却永远可歌可泣,扣人心弦。固然,那段艰苦的生活只有知青才最有资格评说,但是,我们可以豪迈的说:中国历史上最厚重的一页,那就是不能忘记的一代人——知青。是他们这一代人曾经撑起了祖国的脊梁!当年的风和雨,悲与壮,泪和血,思与情都将是一代知青说不完、道不尽的跨世纪话题,是我们这一代人乃至以后的世世代代要去缅怀、去铭记的。
知青,是怀旧的。每个知青都会讲一些当年的故事,对他们来说,只要一提起知青生活,便能立刻把他们带回到青年时代,带回到广阔天地。有多少悲喜,有多少梦想,永远地留在了那个逝去的年代,重温那些悲喜,那些梦想,他们有欢欣,也有泪水,有收获,也有遗憾……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个年代已成为过去,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他们相距越来越远,但这种扯不断的情结还在千丝万缕地缠绕着他们,并且越来越近,如同一坛老酒越酿越浓,终于从封不住的盖子里飘溢而出。因此每一年,知青们都要相约回到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蒿谷堆村,看望乡亲们。回首自己的足迹,祭奠自己的青春,追寻青春的印记,不了的情结。给第二故乡的“亲人”送去一点钱和衣物,以期改变些曾经对他们亲如儿子、女儿般的叔叔婶婶们的生活现状。虽然不算太多,但足以表达那份真情、那份感恩……当年的大叔、大妈都已是雪鬓霜鬟,耳背眼花,牙齿都脱落光了。但在见面的那一瞬间总是会激起岁月的波澜;感动,如沁人心脾的甘泉,热泪夺眶而出;感动,如熏人欲醉的春风,让内心变得纯净而宽敞,紧握的双手久久不愿松开。
当他们回到阔别40多年的第二故乡,见到多年不见的乡亲们,看到魂牵梦绕的这片土地,记忆的闸门像决堤的洪水一涌而出,当年老书记教他们的歌曲,跃然耳畔。当年的老房子虽然已经不见了踪影,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排排宽敞明亮的新砖瓦房,但是老百姓对他们的帮助、他们对农村的这份感情一直存放于心间。当年一群十七八岁的孩子,为了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大有作为……他们就这样离开了生我养我的城市,离开了父母,离开了亲人,在条件非常艰苦的第二故乡,跟着乡亲们开山挖地,挑大粪,担牛屎,砍树伐木,一个接着一个的生产大会战。特别是那个年代实行工分制,十个工分才值4毛钱,他们一天顶多4—5个工分,也就是说每天能拿到二毛多钱的生活费。也没有被繁重的体力劳动吓倒,从来没有请过假、旷过工。
知青,是浪漫的。许多时候,命运给了他们黑暗的际遇,但是并没有剥夺他们追求光明的权利;命运给了他们坎坷的遭遇,但是并没有剥夺他们快乐的心境。知青们都经历了凤凰涅槃,重生的经历是难以消磨的伤痕,但当凤凰真正涅槃的时候,那飘落的羽毛也是美丽的。尽管许多现在感觉的快乐而在当时并非快乐的事情,经过岁月的洗涤,过滤掉的是不愉快、不开心,留下的,记住的则都是快乐和美好的回味。如今他们心平气和地娓娓道来时,却在年轻人的心里变成了崇敬,眼神里流露的是向往的神情,甚至还会羡慕的说:你们真是好浪漫啊……
知青,是多情的。从汽车开动的那一刻起,他们从学生变成了“知青”,从同学变成了“荒友”,变成了“知青”这个大家庭中患难与共的兄弟姐妹。在青涩的青春岁月里,结下了缘,汇成了谊,产生了情,凝成了结,友谊温暖着他们枯燥的生活。同甘共苦的经历成为感情上很强的纽带,天下的情谊没有知青的那么的纯,那么深,那么的无私。如今不论在哪里,只要你说自己曾当过知青,不需要多说什么,自然就有了一种理解,有了一种默契,有了一种亲和感。这种知青情谊在当今人际关系淡漠、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知青,是坚强的。从那个蹉跎岁月走来的知青们经历了磨难也积蓄了力量。我们这代人是不幸的,大多数人都是默默无闻,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成为精英。就像他们自己调侃的那样:我们这一代人呐——该长身体的时候遇到自然灾害,该受教育的时候上山下乡,该谈情说爱的时候要求晚婚晚育,该成家了国家政策只生一个好,该在工作岗位上驰骋的时候要求学历文凭,时正当年又面临着精简机构、下岗的种种考验……,生不逢时啊!但是艰苦曲折的经历教会我们宽容、珍惜、感恩、坚强、自信,拥有梦想,付出力量,在磨难中奋进,在挫折中前行。有知青这碗苦酒垫底,人生的态度就会永远乐观向上,人生的追求就会永远积极进取。我们的歌就永远是那样高亢悠远,浑厚而深情;经历过风雨就会见彩虹。知青的诗永远是那样荡气回肠,大气悲壮。
知青,是奋发向上的。知青是一段特殊的年代造就的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支持者和建设者,他们的命运是与共和国的命运胶粘在一起的。他们的经历,他们的痛苦,他们的反思,是下一代的营养,也是这一代人特有的生命价值。当年的知青后来在各行各业的表现,说明了在经历过艰苦生活磨难的他们身上,有着其它城市人所不能比拟的征服困境、挑战压力的勇气和力量。尽管知青为那个年代付出了很大的牺牲,然而知青的经历也铸就了我们这一代人独特的北大荒性格,那就是——勇往直前,不惧艰难,乐观豁达,勇于拼搏的时代特质。
在短暂而漫长的知青岁月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建立了胜似亲人的深厚感情。四十五年飘然而过,弹指一挥间,那段岁月给他们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迹。时光如水,岁月如歌,它缠绕着整整一代人。在知青走过的这片土地上,流下了分不清的泪水,还是汗水?沧桑坎坷的岁月带走了他们青春的美好年华,带走了很多迷朦易碎的梦。每个知青都有太多的经历,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感受,令人回忆,令人思绪!时代虽已久远,但留给人们的深刻记忆永远不会淡漠。
知青岁月,的确磨练了一代人,农民的那种勤劳、善良、纯洁忠诚的高尚品质,纯真的国人之心;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温暖,特别是那种缺衣少食的特殊年代,他们不管自己再苦再难,哪怕只有一点点好吃的,总是不忘留给别人,真是感人至深。在最艰苦的年代才最能体现出:农民是一个民族生存的依托,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这句话的伟大含义!美丽乡村建设和知青百岁工程,让衙岭—唐口村越来越热闹,越来越漂亮。随着国家很多富民政策的落实,让乡亲们充分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政府的温暖。在这片黄土地上,蒿谷堆的知青生活让他们第一次懂得了人生,他们在这里苦过、乐过、哭过、激情过、沮丧过;青春和追求,岁月和生命,希望和憧憬,欢乐和泪水,苦难和艰辛。汗水和鲜血,光荣与梦想伴随着他们在青春的历练中长大成熟,开始关心国情和社会,理解农村农民和农业,明白国家脱贫攻坚对于民族振兴的伟大意义!从而坚定了他们用实地行动反哺社会,报答故乡的坚定决心。他们的故事永远可歌可泣,扣人心弦,知青——永远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时代符号!
当年的衙岭,荒草近一人高,冬天的风,寒冷刺骨,时常带着呼啸的哨音在耳边回响。它是黄河与长江支流一个小小的分水岭,是太白县人居海拔最高的地方,也是我们今生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地方... 如今,往年的荒河滩,已经成为太白县的一个旅游景点。
回想当年,艰辛的劳动、饥饿、思乡、无奈,以及企盼远离回城的情景历历在目,众乡亲在我们最困难、最无助时的点滴之恩……这些难忘的人,难忘的事,难忘的青春岁月,纵横交织又都重新浮现在眼前。也正是那几年艰苦锻炼,磨炼岀我们这一代人迎难而上,坚韧不屈,与命运抗争的毅力和勇气……
(知青岁月与蒿谷堆),字里行间作者用他那厚积薄发的文笔,用倾注了感人肺腑的心血写作,它不是平铺的文字堆积,是一种发自心灵的呼喊。泪目读了三遍,转发衙岭知青微信群,北京(回访衙岭)拍摄组制片人…知青岁月与蒿谷堆一文,使我们又有了重温回忆过往岁月的机会,张继劳:谢谢您!
202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