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邵铜匠的故事(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邵铜匠的故事(散文)


作者:黄金山 进士,8512.0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60发表时间:2020-06-17 19:15:49

顾名思义,铜匠就是以为人制造铜质器具为生的手艺人。比起铁匠,铜匠的数量可能稍微少点,但是它在江湖“九老十八匠”里还是占有一席之地。因为铜匠并不炼铜,而是用铜板或铜片为原料,用锤子一类的工具作业,敲打出铜壶、铜瓢、铜碗、铜锣,铜盘、铜锁等一类的器皿来。因为铜匠的工艺主要靠敲打(简称为“打”),所以这类匠人也叫“打铜匠”。
   比起铁,铜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铜先于铁使用。青铜器时代在我国就延续了一千六百余年之久。青铜器最初用于祭祀,是国家的重器。到了战国,铜被大量使用,青铜器具逐步成为一般人家的生活用品。唐代时期,女子以拥有一面光洁的铜镜,天天照一下自己的面容,那是唐代妇女们最为荣耀而体面的事情。因为铜制品不宜生锈,也比较容易打理,匠人们打制的铜器向装饰性物件延伸,许多精巧的巧玲珑小饰件,如铜耳环,铜手镯等等也深受人们的喜爱。而到元、明以后,铜器制作的器物比比皆是,连日常的市场交易也用上铜钱。
   打铜匠是有专业技术的,即使在乡间,铜匠师傅们大多有自己的生意铺面,被称为“铜铺作坊”。匠人设铜匠作坊,营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在作坊内承揽各种铜器生意,雇主或上门索取,或由匠人送货上门、打制客户预订的铜器物件儿。另一种铜匠没有营业店铺,就靠双肩挑着箱柜里装着一应工具的担子,天刚放亮便挑担上路,游街串巷,把手持的一串铜片不停地摇晃,弄出一片声响来招揽生意。主顾们听到铜片的响声,便开门,探出一颗脑袋,问一声:“铜壶的嘴儿断了,换个嘴儿吧!”铜匠师傅见来了生意,就放下肩上的挑担,马上铺打开工具箱柜,接过主顾们递过来的铜壶,细细打量一番,便埋头修理起来。
   铜匠有“生铜匠”、“熟铜匠”两类。“生铜匠”,就是以浇铸铜器为主,比如铜壶、铜炉、铜钟、铜面盆、铜香炉、铜脚炉、铜烛台、铜勺、铜铲子、铜灯台之类的浇铸铜器,当匠人挑担来到街巷,四下找块空地,支起风箱,生起炭火,一字摆开模具,化铜浇铸,边加工边销售。“熟铜匠”则是主要从事小件器物的制作和维修加工,比如箱柜上的铜角铜花,抽屉上的铜拉手,马桶上的铜箍、铜环,小型铜件和维修器皿、都是他们信手拈来的小技巧。
   铜匠不同于铁匠,铁匠打铁的活儿累,的是粗活儿,炉火里求财,拼的是体力。铜匠是手工活儿,敲敲打打,磨磨蹭蹭,没有太大的体力活儿。铜匠没有大锤、大钳子一类的粗苯工具,铜匠的工具一般都较精巧,铜匠师傅焊接、修补、打磨之类的技术活儿较多,他的箱柜里多的是铜条和锡焊条。而且铜匠师傅个个手勤,常常把自己做出的器物擦拭得干干净净,光鉴照人。一件铜器皿经过铜匠的擦拭,便有了灵气,更加可爱。因此打铜匠还是很受人尊重和欢迎的。
   我们鄂西利川山大人稀,开发比较晚,直到清末才有铜匠在城里街道出现。民国初期利川城就有两三家铜匠铺子了,铜匠铺子集中在城东的都亭里。
   大约是民国十一年(1922年)期间,有个祖籍河北的邵铜匠,因害怕战争,躲避战乱,便带着他的家小和技术从武汉,宜昌一路寻找到利川小城,觉得利川城不大,又相对集中,可以做自己的生意了,于是也就在城西的一个山边寻到一个那里地势宽阔平坦,山水秀丽的地方搭起窝棚,设下作坊,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这里既靠近城市又连接乡村,顾主不成问题,只要手艺的名一传出,那生意自然好起来。邵铜匠就安心在这幽静美好的环境里敲敲打打。
   平心而论,乡村间的铜匠大多还是修理小件铜器居多,缝缝补补,敲敲打打,无非挣一份辛苦钱,绝无一夜暴富的可能。但是这个邵铜匠非是一般的铜匠,紫禁城的三大殿的铜装饰全是他祖上去做的,给皇家干活,非同一般,没有绝招秘传技术那是做不成的。明永乐皇帝在河北几经寻找才找到邵家祖先,去给他装饰太和殿。邵家祖先做的活好,被皇帝封为五品侍郎。邵家由此发迹。官职与手艺世袭,直到崇祯十五年,皇帝还找邵家去新修养心殿的装潢。后来李自成打进北京,皇帝上吊身亡,邵家感到不安宁,才一路南下到武汉。
   这个邵铜匠名叫邵长华,手艺精道非常,心性敏慧而城府很深,表面看来对人很是和善公平,从不多言语,只顾把活做好,而心里很是会揣摩人意,发现机遇的。在利川山城,邵铜匠揣摩到乡村的小户人家一般不追求美观,只讲究结实耐用,因此就把贫寒之家使用铜制品做结实。城里大户人家使用铜器讲究美观,他就把铜制品擦拭的铮亮鉴人。凭此手艺邵长华铜匠师傅的名气就很快传开,全城的人家都到西边的邵铜匠的作坊去订货。邵铜匠连连发财,不过四五年,就修起了自己的楼房,还把作坊扩大,取名“邵氏铜铺”,招收了十二个徒弟,一边学艺一边照料作坊生意。
   于是利川城东的几家铜铺就开始注意他了。因为他们觉得邵铜匠是在抢他们的饭碗,违反了祖师规定的行业规矩。寻机要把邵铜匠整下去。时常找些小叉子来危难邵铜匠,邵铜匠总是微微一笑,在忍让中挨过,就像没事一般,继续按自己的想法做手艺。
   然而双方的斗法还是公开了。
   民国二十年(1931)夏,民国利川一家首富修起新的豪宅。这首富与官府交厚,非常讲究阔气和排场,决定要在新宅落成后举行隆重典礼,招待八方宾客以庆。首富要在大门上安装一百个铜质、虎头带环的圆形门扣儿,以此显示豪宅的森然威严气势,彰显身份和地位,炫耀财富和权势。
   可是找谁来做这一百个铜质、虎头带环的圆形门扣儿呢?
   这是发财的大生意,东城的几家铜铺老板暗中首富都想拿到此项活计还暗中送礼去求。唯独邵铜匠装作不知道,一点不与理睬。精明的首富自然感觉得出其中机巧。首富几经考虑,决定全城的四个铜匠铺公开竞争,便贴出榜文说:全城四家铜铺各自按标准,在十天内做一百个虎头带环的圆形门扣,他去北京城请专家公开评定,评定上的他除给足工钱外,还奖励三千大洋。评不上的自己干巴材料和做工。
   榜文一出,有两家精明的铜铺按自己的技术和实力,虎头雕花很讲技艺,觉得没有把握做出来,评不上就倒贴许多不合算,就自动放弃。唯独朱老冲铜匠铺非要把邵铜匠压下来,就揭榜承担做虎头带环的门扣。
   朱老冲调动自己的全部实力积极做门扣,还每天三次派人暗中打探邵铜匠的行动。一连四五天,邵铜匠几乎没有心思做富户的门扣儿,依旧给几家平民修理铜器。朱老冲觉得邵铜匠很知趣,自己这回一定是拿到大奖,赚到大钱了。自己铜铺的威望也马上提升了。
   直到第八天下午,朱家的探子回报朱老冲,说没看出邵铜匠在做什么门扣,只是再后院雕刻一些什么。朱老冲心里更加安定下来。
   到第十天上午,朱老冲安排十个伙计,挑着虎头门扣,一路张扬吹打着到了首富豪宅。把一百个亮闪闪的门扣排上。
   待首富请出三位评委专家坐定,邵铜匠才自己挑着一个担子来到,担子上面用青布严实盖着,看不见做的什么东西。
   朱铜匠抿起嘴巴,朝邵铜匠冷淡一笑。
   结果不必多说,自然是邵铜匠的技术不知高出许多倍。仅仅是“雕錾”的那一百虎头,就足以与皇帝的紫金门相比。那虎头图案的造型,加工的技法,铜艺的雕錾等,简直每个门扣就是一件工艺品。评委专家惊叹说:“这是皇家技艺,真的世间少有!”
   结果朱铜匠栽了,倒赔工本,一撅不起。邵铜匠拿到工钱,本钱,奖励。首富热情招待后,用车送回。邵铜匠一时间名扬利川。民国利川县府将邵铜匠作为民间特技人上报湖北省府,湖北省府也派专员前来慰问。邵铜匠在利川好不风光,但是他从不张扬,保持低调,每天还是做自己的手艺。
   1945年10月,利川县府决定举行抗战祝捷庆祝大会,要求各行业都要前来祝贺。于是利川的各家店铺,作坊,门市都积极准备自己的庆祝方式,有的组织歌舞队,有的组织演唱队,有的装饰彩门,有的请戏班子等等,总之人们都乐意用自己的独特方式来庆祝抗战的伟大胜利!
   庆祝大会开始那天,天气晴朗。于国祯县长宣布庆祝大会开始。话音刚落下,就从远处传来非常浓烈的大锣击打声“狂车车”“狂车车”“狂车一车车”……大锣的声音激烈昂扬,铺天盖地,犹如滚滚惊涛铺天而来,犹如暴风骤雨飞速驶过,还一片大锣声,犹如渔阳鞞鼓,动地回旋……
   上万民众的头几乎同时向打锣声望去,原来是邵铜匠带着他的作坊人员一百人,敲打着他连夜制作的一百面大锣,排着队,整齐地向会场走来!
   “狂车车”“狂车车”“狂车一车车”……邵铜匠的一百面大锣发出震撼时代的强音。
   从这时起,邵铜匠的铜锣成为利川一绝,他制造铜锣的作坊和他居住的一带也改名叫“铜锣坝。”
   如今利川的铜匠也随时代的进步被取代了。铜锣坝成为利川市里的一所知名初中学校。
   不过,打铜匠总是沉淀在历史文化里的深处,不时被人们回忆捞取起来!

共 346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铜器上至皇家,下及百姓,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历史可有数千年。铜匠们以手艺讨生活。作者由此引出邵铜匠的故事。为了躲避祸乱,他来到了利川,扎根于此,凭借着百枚门扣一举成名。他并没有以此而趾高气昂,而是依旧默默地打造着手中的家什。当抗战胜利时,百面铜锣敲出人民的震撼气势,壮观的阵势成为人民宣告胜利的最强音。邵铜匠的工艺也成为利川一绝,铜锣坝也因此得名。老铜匠将自己的一生与此紧紧联系在一起。品味着咀嚼着,历史与现在将会为人民回忆。推荐欣赏【编辑:枫魂帝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枫魂帝星        2020-06-17 20:39:46
  一个平凡人不平凡的一生。感谢您赐稿菊韵问好夏祺
拈月为诗,清静做文
回复1 楼        文友:黄金山        2020-06-18 07:32:01
  谢谢鼓励!谢谢高评!辛苦了
2 楼        文友:静虚散人        2020-06-17 21:28:54
  读金山老师美文,受益非浅!老师通过主人公邵铜匠为媒介,让我们领略了铜的前世今生。从邵铜匠的为人处世,也让我们明白:做人要低调,做事要踏实,这才是处世最好的方式。夜问夏安!
冰川飞鸿,身体力行!
回复2 楼        文友:黄金山        2020-06-18 07:32:47
  谢谢大师鼓励,我就是记载小人物的故事
3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0-06-18 15:22:01
  老师的文,一点都不比您的古韵差!领略到了文字的多样性,更让人看见了不一样的风采!
回复3 楼        文友:黄金山        2020-06-18 16:50:00
  谢谢鼓励!向先生学习
4 楼        文友:黄金山        2020-06-20 06:13:45
  今日通知停电2天,不来评诗学习,请晾见!没办法!
活到老学到老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