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陵阳堂与“祖孙三才人”(散文)
牟子才、牟献、牟应龙祖孙三人,是宋末元初著名学者。被历史学家称之为“祖孙三才人”。祖孙三人,耿直、清廉、不愿和贪官污吏同流,不甘和外族侵略者合污,始终保持自己的高风亮节。作为四川籍的牟氏族人,以有祖孙三才人这样的先祖而自豪。受四川成都牟氏文研会秘书长牟桂芬的委托,收集、归纳、整理三才人资料於后:
牟子才,字荐叟,南宋时四川井研人。他的八世祖牟允良生下来一岁时,遇上淳化年间强盗作乱,全家在此难中灭绝,仅有一个未成年的姑姑幸免,她用缸盖住允良,允良得以辛免。牟子才小时候跟着父亲寄居在陈咸家,陈咸大奏音乐大摆宴席,牟子才闭门读书好像没听到看到,见到他的人都觉得他与众不同。嘉定十六年牟子才考中进士。当时丁大全与董宋臣内外勾结败坏朝政,牟子才多次上疏请求辞职还乡。
当初,牟子才在太平州建造李白祠,自己写了一篇记说:“李白被贬斥,实在是因为高力士激怒杨贵妃,来报复李白让他脱靴之仇。高力士当时位尊倨傲,怎么会甘心以奴仆自居呢?李白不是只以气势压人,而是认为担负清除奸佞的职责本该这样,所以冒犯了君王。唐玄宗糊涂不知真相,反而替高力士驱逐了他所嫉恨的李白。高力士声势益发嚣张,宦官猖獗之势就从这里开始。之后高力士分权率领禁兵,在宫廷中厮杀,虽是天子也不能使唤指挥他了。”
又描摹了高力士为李白脱靴的样子,为李白写赞而且刻在碑石上。恰好有人将碑文拓本给了董宋臣,董宋臣大怒,拿着二篇碑文向皇帝哭诉,于是就和丁大全合伙谋划,唆使御史先后上奏,诬陷弹劾牟子才私自侵吞在州郡的公宴以及馈赠客人的花费,降官两级,仍不罢休。皇上怀疑这件事,暗中写信询问安吉太守吴子明,吴子明上奏说:“我曾经到过牟子才家,家徒四壁,人们都知道他清廉贫穷,陛下不要听信谗言。”
皇帝对经筵官说:“牟子才的事情,吴子明却说没有,为什么?”众人没有敢回答的。
戴庆炣说:“我记得牟子才曾经退还吴子明的哥哥吴子聪的任命。”
皇帝曰:“对。”事情于是了结。
有公论在,即使是仇人也不能置公论于不顾。没多久,丁大全垮台,董宋臣被贬斥,诬陷弹劾牟子才的人都被流放到岭海之外,于是恢复牟子才官职,做玉隆万寿宫的提举。皇帝想要立刻征召牟子才。适逢贾似道入朝为相,他向来忌惮牟子才,仅让他升为进宝章阁待制、温州知府;又唆使御史捏造流言把牟子才视为吴潜的党羽,要中伤加害他。皇帝的旨意不可改变,于是以礼部侍郎的职位召用他,他多次推辞,不被允许。皇帝亲笔写信说:“我想见你很久了,所以有这个任命,你千万不要有疑虑,为了我(你就)勉为其难出来做官吧。”
按照旧例,从外地召回的近臣,一定先拜见皇帝后才能就任;牟子才到北关,请宦官带他进宫奏事,宦官从旁阻挠,皇帝特地下令召见,非常高兴,安慰开导了他很久。当时士大夫稍微触犯当权者,就被流放,子才向皇上请求重罪的轻罚,轻罪的免除处罚。度宗做太子时,一向尊重牟子才,开口闭口必称他为先生。太子即位后,授牟子才翰林学士、知制诰,牟子才极力推辞不接受任命,一再请求离去。进官端明殿学士,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退休,去世后,追赠四级官,给他两位后裔授官。
牟献(1227-1311)字献之。其先祖皆蜀人,父牟子才徙居湖州,理宗朝登进士第,历官大理少卿、浙东提刑,以忤贾似道去官。入元,多次荐官不仕,闭户治学三十六年。有弟子千余人,听他讲学。在讲学之余,写成十六卷杂文、八卷诗词,因居陵阳,人称他为陵阳先生,故编成<陵阳集>一书。抄录该书者不计其数,一时洛阳纸贵,成为元朝名著。清乾隆时,纪晓鸾等人受命编辑<四库全书>,<陵阳集>也被选入。因此,<陵阳集>和陵阳先生的声名流行全国。成为牟氏文化最高荣誉。牟献的杂文诗词有他独到特色。一是在序文中,较少涉及诗人家世背景、作曲理由、议论颇多。二是写作手法上好用一正一负翻转笔法。三是好引诗例证,评述诗风颇涉细节。四是常采用对比衬托手法,衬托作者成就和特色。体现出牟献"言之有椐"和"学人之文"的个性。牟献尝以渊明自寓,学问渊博。
牟应龙(1247-1324年)字伯成,元吴兴(今属浙江)人,宋末咸淳年间进士。祖子才仕宋,赠光禄大夫,谥清忠。父巘,为大理少卿。应龙幼警敏过人,日记数千言,文章有浑厚之气。应龙当以世赏补京官,尽让诸从弟,而擢咸淳进士第。宋咸淳进士,时贾似道以高第诱之,应龙拒之不见。及对策时,具言上下内外之情不通,国势危急之状。时贾似道当国,自儗伊、周,谓马廷鸾曰:"君故与清忠游,其孙幸见之,当处以高第。"应龙拒之不见。及对策,具言上下内外之情不通、国势危急之状,考官不敢置上第。调光州定城尉,应龙曰:"昔吾祖对策,以直言忤史弥远,得洪雅尉,今固当尔,无愧也。"沿海制置司辟为属,以疾辞不仕,而宋亡矣。故相留梦炎事世祖,为吏部尚书,以书招之,曰:"苟至,翰林可得也。"应龙不答。已而起家教授溧阳州,晚以上元县主簿致仕。初,宋亡时,大理卿已退不任事,一门父子,自为师友,讨论经学,以义理相切磨,于诸经皆有成说,惟《五经音考》盛行于世。应龙为文,长于叙事,时人求其文者,车辙交于门,以文章大家称于东南,人儗之为眉山苏氏父子,而学者因应龙所自号,称之曰隆山先生。泰定元年卒,年七十八。
利川牟氏先祖从北宋末年到元朝中期,久居应天府(今南京)上元县,受上元县主簿牟应龙祖孙三人的文化影晌,对祖孙三才人的才华和风骨,崇拜有嘉,在撰写祠堂楹联中,"学富陵阳集,行高太尉风"高悬于先祖灵堂左右;还将牟氏堂号定为陵阳堂,几百年来,千家万户的祠堂、家神、红白喜事执事单上,抬头必落‘陵阳堂\\\'三字,具有特殊的继承、宏扬意义。从一个侧面反应利川牟氏对文化软实力深沉的追求,并成为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利川牟氏历代文武人才较多,在这里找到深远的文化根源。
牟伦藩於2016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