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看点】那些年的年画缩样(散文)

编辑推荐 【看点】那些年的年画缩样(散文)


作者:明月松间照 秀才,1532.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76发表时间:2020-06-19 07:17:52

【看点】那些年的年画缩样(散文) 几个阴雨天气,让我有时间整理自己的藏书,随后发现几本从前的年画缩样,不仅让我想起从前过年的一些往事。
   小时候,每年过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会忙着大扫除,糊墙纸。日子再穷再苦,除夕之前,也要在门上贴上几张年画,增添些节日的喜庆气氛,也以此表达对来年五谷丰登、富裕兴旺、和睦如意、平安吉祥、六畜兴旺等美好的生活愿望,以及扶正驱邪、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与春联一样,年画起源于“门神”,大部分内容是表现吉祥、喜庆、欢乐、美好的事物,或以典故、成语作为主题,有情节,有故事,大众喜闻乐见。关于门神,还有个古老的传说:相传远古时候,有神荼与郁垒一对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每天早上,神荼、郁垒兄弟俩便在这棵桃树下检阅众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他们便把它绑了喂老虎。
   后来,人们为了驱凶,索性在门上画出神荼、郁垒及老虎的像,以达到驱鬼避邪之效果。左扇门上画的是神荼,右扇门上画的是郁垒,民间称他们为门神。但到了唐代,神荼和郁垒被唐代大将秦琼和尉迟恭所取而代之,成为新的门神。到宋代演变为木版年画,宋代商业发达,年画作坊逐渐出现。早期木版年画大多是佛像和神像,后来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
   只是,北宋时那些非常贫穷的人家买不起门神,于是,就在除夕晚上用一把扫帚和一根黑炭棒顶在两扇门的后边,用以代表黑脸和白脸两个门神。在明代,武士门神像上,常常添画有爵、鹿、蝠、喜、宝、马、瓶、鞍等物,用来祈福。以后更是取消了门神的祛邪义务,专事祈福。于是,民间形成天官、状元、福、禄、寿星、和合、财神等为门神的风气。
   在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这“门神”指的就是年画!此外,还有个谜语:“兰荷菊梅开满墙,满屋似闻花芬芳。引来燕雀檐前闹,直冲屋里斗翅膀。”说的也是年画。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中国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中国早期的年画都与驱凶避邪、祈福迎祥这两个母题有着密切关系,在祈祷丰收、祭祀祖宗、驱妖除怪等年节风俗习俗化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年节装饰艺术。
   年画起源于中国,作为一种正式的民间画种,年画的约始于唐朝,其渊源却可以上推至秦汉或更早的驱鬼、避邪之类的守护神门画,旧称“纸画”“纸片”与“画张”等。宋代镂版雕印的发展以及春节庆祝活动的丰富,促使年画得到发展,题材丰富起来,有风俗、仕女、娃娃、戏曲等。随着明代中后期版画的兴盛,彩色套印技术的成熟大大促进了木版年画的绘制与销行。明清时期可谓是木版年画的鼎盛期。清代末叶开始流行石印及胶版印刷的年画,盛行“月份牌年画”,主要集中在上海、天津等城市。现在,年画更加成了一种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无论在题材上,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日趋丰富。有着悠久的历史,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艺术韵味,承担着人们对生活最原始、最纯朴的祝福和愿望,是我们这些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更是年俗里一项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内容。
   在中国历史上,朱仙镇年画、四川绵竹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江苏桃花坞的木版年画在全国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五大年画”。
   年画,描绘的是千姿百态和千变万化的生活记忆,又有着强烈的时代色彩。上世纪50年代,年画反映的多是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建设新中国的,其次是反映中苏关系及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和希冀等题材。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年画上大都是样板戏里的英雄人物,如手提红灯的李玉和、机智勇敢的阿庆嫂、深山擒匪的杨子荣等。
   还有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之类,也有古装年画如《西厢记》中的红娘,《白蛇传》中的许仙、白娘子,《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等人物画,画面精美,古色古香,演绎出一股浓郁的书卷气和浓浓的年味。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年画创作和出版进入最辉煌时期。很多电影剧照也被印制成年画,一般以四条屏出现,每条屏上四个小画,一幅年画共计十六个小画面,还附有简短的文字介绍,类似连环画。
   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年画真实地记录了抗美援朝、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大跃进、大炼钢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男女平等、样板戏、计划生育、改革开放等,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在所有的年画中,有几类年画在中国城乡流传了几十年。鲤鱼是永恒的主题。从解放初期到上世纪80年代末,“连年有鱼”就没断过。一种是戴着红兜兜抱着大鲤鱼的大胖小子,底下有“吉祥喜庆”四个字;另一种是鲤鱼跳龙门,有企盼跃升之意。还有一个反映24孝的年画叫“王小卧鱼”,讲述一个胖小子用身体焐冰,感动鲤鱼跃出冰窟,献给重病母亲的孝心故事。
   另外,大胖小子也是年画的一个不变的主题。有一个的、两个的、三个的、多个的,有光腚的、穿红兜兜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多子多福观念流传甚广,乾隆题写的“福”字,就是多子的“福”。老百姓曾经也把多生儿子看成生活幸福的基础。过去,不仅过年能看到大胖小子年画,谁家要是娶了新媳妇,新房的墙上还会贴一张甚至几张这类的年画,祈求新人“早生贵子”。家里有老人的,必少不了的年画,就是长寿画。有单纯画寿桃老寿星的,也有比较流行的松鹤延年的松鹤图之类的年画。
   再者就是爱情年画。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白蛇传》《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这类爱情主题的年画,与《红楼梦》等四大名著类年画,以及貂蝉拜月、贵妃醉酒、西施浣纱、昭君出塞四大美女年画,往往是“四条屏”形式。
   如今,人们住房条件的改善和文化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了,而年画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年画曾经带给人们的那种喜悦和吉祥,以及那些关于年的情趣和烟火气息,总能让人我们记起那些清贫的日子里,心中“美如画”的岁月。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据《东京梦华录》记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门神在宋代称为“纸马”“纸画儿”。打开《清明上河图》会看到,“王家纸马店”门前门神画“皆于当街,用纸衮叠成楼阁之状”,清晰可辨。北宋门神画在中国绘画史上首开了木版年画的先河。
   关于门神还有个古老的传说:当年,秦王李世民率兵攻占了开封。当地父老向他诉苦:连年的打仗城中夜里闹鬼,百姓的日子没法过了。当晚李世民也连连被噩梦惊醒,不能入睡。大将秦琼、尉迟敬德得知后,一个手持双锏,一个紧握金鞭,威风凛凛分站在门旁,夜来无事。李世民灵机一动,令谋士画了秦琼、敬德像贴在两扇城门之上,以保百姓平安。随后秦琼和尉迟敬德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门神。
   后来,朱仙镇一位巧木匠来到开封,看到城门上将军的画像,回去后把两人的像刻在梨木版上印成门神。木匠的门神画供不应求,后来门神发展成供喜庆节日张贴的年画。从此,朱仙镇木版年画一举成名。
   木版年画主要分布在开封朱仙镇及其周边地区,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等地年画都受其影响。它用色讲究、色彩浑厚鲜艳、久不褪色、对比强烈、古拙粗犷、饱满紧凑、概括性强等特征。以传统技法构图,画面有主有次,对象明显,情景人物安排巧妙,表现出匀实对称。
   朱仙镇木版年画十分讲究用色,以矿物、植物作原料,自行手工磨制颜料,磨出的颜料色彩十分纯净,用以印制的年画明快鲜艳,久不褪色,构图饱满匀称,线条简练粗犷,造型古朴夸张,艺术风格独特。年画题材多源于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戏曲等,种类繁多,形象生动。
   朱仙镇木版年画有五大特点:一是线条粗犷,粗细相间;二是形象夸张,头大身小;三是构图饱满,左右对称;四是色彩艳丽,对比强烈;五是门神神码多,严肃端庄。朱仙镇木版年画中最多就是门神,门神中以秦琼、尉迟敬德两位武将为主。那些大大小小的门神画中,两位武将或衣着不同,或形态各异:步下鞭、马上鞭、回头马鞭、抱鞭、竖刀、披袍等,不下20种样式。此外,还有各种文武门神。文门神有五子、九莲灯、福禄寿等;武门神常是戏曲中的忠臣义士和各类英雄好汉。不同人的房门常贴不同内容的门神:已婚子女辈房门贴天仙送子、连生贵子、三娘教子;中年人房门贴加官进禄、步步莲生;老年人房门贴松鹤延年和寿星之类;少年儿童居室房门贴五子夺魁、刘海戏金蟾等。
   明代中期到清初,朱仙镇有木版年画作坊三百多家,生产门神、红纸等。风格粗犷浑厚、构图饱满、色彩鲜丽、造型夸张。品种有武门神、文门神、神像图、戏出和挂笺等。武门神又分将军、武财神、勇士型等;文门神又分祈福、童子和辟邪型等。印制手法主要是雕版水色套印,一般为六版一套,有的多至九版。色彩以暖色为主。多数人物脸部采用白脸、红眼皮,这是它特有的装饰手法。在印刷时采用透明水色,套版印刷后,色彩中微显木纹,突出了木版年画的艺术特点。
   《钟馗》是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又一代表作。取材于终南山道士钟馗除鬼的故事。画中钟馗龇牙瞠目,满髯胡须,怒发冲冠,极富装饰效果,俗称魁头。据说这类人物能降伏恶鬼威赫魑魅,镇护家宅消灾避邪,故称“镇宅钟馗”。
   朱仙镇木版年画以线条粗犷奔放,情节概括简练,构图饱满匀称,形象古朴生动,色彩浑厚强烈的鲜明特色,在全国诸多年画流派中独树一帜。
   鲁迅先生曾大量收集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在给版画家刘岘的信中评价道:“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很好,雕刻的线条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细巧雕琢。这些木刻很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画的独有特色。”现在,上海鲁迅纪念馆还珍藏着26幅鲁迅先生收藏的朱仙镇木版年画作品。著名作家冯骥才博引佐证了朱仙镇木版年画在中国木版年画中的“鼻祖”地位。他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发现了一个当时的“年画店”,证实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至少起源于宋代。
   新中国成立后,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经过了短时间的沉寂之后,很快重绽昔日辉煌。1961年,政府开始恢复和发展木版年画,成立了“开封市朱仙镇年画生产合作社”;1983年,省新闻出版事业管理局批准成立“开封市朱仙镇木版年画社”;1986年,在开封市旅游局和朱仙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朱仙镇成立了“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社”,担负起了对木版年画的挖掘、收集、整理工作。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的成立,标志着木版年画有了传承、发展的机遇,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有了一个专业性的机构。1987年,开封市社科联批准成立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会”;2003年,朱仙镇被国家授予“中国木版年画艺术之乡”称号;2004年,开封博物馆成立“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保护中心”;2006年5月,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年画的源头,它所具有的社会学、文化学、民俗学、美学等多方面的价值,被视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瑰宝当之无愧!
   2010年,朱仙镇木版年画被定为“国礼”,专供赠送给外国首脑。2013年7月,朱仙镇木版年画通过国家质检总局生态原产地产品认证,成为首批国家生态原产地标记保护产品之一。2018年1月,国家质检总局公布,朱仙镇木版年画为全国首个获得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延期保护的非遗产品。
   桃花坞年画是江南地区的民间木版年画,因曾集中在苏州城内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每年出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达百万张以上。
   桃花坞年画的印刷兼用着色和彩套版,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常以紫红色为主调表现欢乐气氛,基本全用套色制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细秀雅的江南地区民间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吉祥喜庆、民俗生活、戏文故事、花鸟蔬果和驱鬼避邪等中国民间传统审美内容。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桃花坞年画在自身发展的历史脉络上,有着明显的风格倾向;前期表现的是江南城市文化,后期则为近代乡村文化。如早期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套版印色的比较少,雍正、乾隆年间的制作,以填彩为主,填彩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平涂,一种是晕彩;也有先用浓淡两种墨套印,然后敷色的。
   前者如《牛郎织女》《美人对弈》和《五子夺魁》等,后者如《百子图》《西湖十景图》和《戏猫图》等。而到了主要面向农村销售的时期,桃花坞年画只有部分采用晕染的方法,如门神的脸部及一些细部;雕版转为简率粗狂的风格,出现了优美的装饰意味的变形和富有夸张装饰意味的色彩。这时桃花坞年画的色彩有着强烈的对比,除三原色外多采用紫、红、桃红、深紫和朱红等鲜艳而明快的颜色配色,充满了热情的活力、明快简朴。

共 806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个时代,年画也早已退出了人们的视线,从而成为一段美好的记忆,不同时代的人对年画的记忆有着不同的感受。对于上个世纪六零年以后出生的人,自然对木版年画印象较浅,但是对于机器批量印刷的年画记忆较为深刻。因为那个时候无论是乡村还是城镇的商店地摊上普遍销售着国家领袖像、英模人物、连环故事画、门画等年画,而对于朱仙镇、四川绵竹、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江苏桃花坞的木版年画等“五大木版年画”记忆模糊。这篇文章帮我们了解到年画的发展轨迹和历史脉络,对于我们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有着极大的自豪感。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20-06-19 07:50:39
  一篇具有年画史记分量的文章,值得一读,问候明月松间照老师。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2 楼        文友:明月松间照        2020-06-19 09:31:04
  谢谢老师辛勤编辑!老师辛苦了!
3 楼        文友:陶桃        2020-06-20 18:14:44
  欣赏老师佳作,增长很多见识。祝老师创作出更多的佳作分享,致敬!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