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心小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文心】百臻叔(散文)

精品 【文心】百臻叔(散文)


作者:快乐一轻舟 进士,7076.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34发表时间:2020-06-19 12:28:33

【文心】百臻叔(散文)
   “来,三儿唻,骑我肩膀上,你就看见了!”话音未落,百臻叔两手夹住我的胳肢窝,齐用力,往上一掫,身子一蹲,就顺势把我从他身前甩到了肩膀上。
   大概是六三年,小县城里的一次庙会,一个空旷的场地里,搭了一个大戏台,唱夜戏。我爹和我百臻叔带我去看戏。
   戏台前面,人山人海,那时候,我十岁,因为严重的营养不良,个子矮,耳听得锣鼓喧闹,戏台上传来高一声低一声的唱腔和戏词,可就是看不见戏台上的人,只看得见眼前有许许多多的身体排成的墙。我钻来钻去,愣是钻不到前面去,心里猴急。
   过去,我爹带我来看戏,曾经把我背到肩膀上,让我能清清楚楚看见戏台上的表演。这一次,我还想让爹把我扛到他肩膀上去,就嘟囔起来:“我啥都看不见!”
   我这一嚷,让百臻叔听见了,不待我爹动作,他就一声喝,把我举到了他肩膀上。
   百臻叔身高虽一米七多点儿,却生得虎背熊腰,那时候,他还不到二十岁,人虽然瘦些,身上的力气却不小,把我一个精瘦的小屁孩儿举起来,还不是喝凉水一般?
   坐在百臻叔肩膀上,我感觉到他比我爹的肩膀要宽厚许多,舒服得很。我痴痴地看着舞台上的两个演员穿着武生戏服,背着几面彩旗,一边呜呜呀呀,一边耍着长枪,在紧迫的鼓点和梆子声中,打得异常热闹。看得忘乎所以时,我完全忘记了是骑在别人肩膀上。
   我爹过意不去了,催我下来,百臻叔嘴里却连连说:“没事儿,没事儿!三儿这个瘦猴,轻得跟棉花包似的。”
   直到我爹把我直接拽下来,才算完事。
  
   二
   百臻叔姓赵,跟我们家在同一个生产队,我家在三弯巷,他家在赵街,相隔不到半里地。
   他有一身蛮力。
   生产队打麦时,需要配两匹马,才能拉着碌碡在打麦场里转圈。有一次,他跟别人打赌,看能不能一个人拉动碌碡。说罢,他就把绳子套在自己身上,弓腰,蹬腿,慢慢挪动脚步,竟然拉动了碌碡。然后,越走越快,绕着打麦场,走了一圈。在场的人,有拍巴掌的,有大声叫好的,都为他鼓劲儿。
   我不止一次去过百臻叔家。一小间低矮破旧的瓦房却住着三口人,他娘,他,他三弟富臻叔。
   他家是地富成份,民国时期,应该是比较富裕的家庭。民国倒了,天翻地覆,他家成了黑五类家庭,低人一等,住破旧房,生活比一般人家更艰难。
   我从来没见过他爹,模模糊糊,好像听大人说,是罚劳改了,再也没回来过。大概因为他爹是一家人的耻辱或者伤疤,百臻叔和他家里人从来噤口不提,邻居们也很少有人提起。
   因为出身不好,低人一等,有一身蛮力的百臻叔常常被深重的自卑压抑,小心谨慎地活着。在别人面前,他总是一副好脾气,很少跟人抬杠红脸,碰见好斗又蛮不讲理的人,他都是敬而远之。而对方呢,大概怯于他体格壮实,也不敢跟他继续硬碰硬,只是继续装腔作势,嗷嗷咋呼两声,完事儿。
   好几次,有好斗的人凭仗着自己家庭出身好,找百臻叔的茬儿,对他恶语相向,他刚发一句火,却突然停下来,涨红着脸,说一句,“好好好!你厉害!俺瓤(方言,输的意思)给你了中不?”然后,就躲得远远的。
  
   三
   从我记事儿开始,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人们都被饥饿煎熬,吃一顿饱饭就会心满意足,如果能再吃上白面馒头,还有菜有肉,那可就是最幸福不过的事了。
   百臻叔弟兄俩,更是如此。
   那时候,农民要吃饱肚子,有两个极好的机会。
   一是谁家盖房子,能混个肚儿圆。
   老百姓盖房子,请不起施工队,就请一个懂盖房技术的“掌尺”大师傅带工,再找三五个泥瓦匠,其它打地基、和泥、掂泥、搬砖等力气活儿,就找邻居街坊里有力气的人帮忙打下手。
   除了师傅和泥瓦匠,打下手的都不付工钱,只要管午饭,要是下午干到天太晚,还要管晚上那一顿饭——得管饱肚子。平时都是大锅菜,一般是一人一碗。白面馒头或者窝窝头,却是要管够的。房子盖好了,完工了,也得来一场完工酒,摆上七碟八碗,外带几瓶九毛辣——我们当地酒厂产的红薯干子酒。
   那时候,百臻叔年轻力壮,人又实诚,干活不惜力,邻里街坊盖房子,总少不了找他帮忙。
   百臻叔干活是把好手,饭量也大。
   他吃白面馒头或者窝窝头,总比一般人吃得多,还吃得快,别人一个还没进肚,他呢,三四个早就狼吞虎咽了。等到再去馍筐或者簸箩里拿的时候,他又觉得不好意思,嘿嘿笑着,说一声,“再弄俩!”张开两手,抓住几个馍,躲到一边,大口大口吃起来。再拿,就不好意思了。如果到最后,馍筐里还剩下几个馍,主人总会跟百臻叔打招呼,“百臻,剩这俩仨馍,你吃了吧!”
   百臻叔就嘿嘿一笑,“咋着,那我就吃咯?”
   一边笑,一边拿起馍筐里的馍,三下五除二,风卷残云,很快就消灭了。
   吃完工酒时,百臻叔自然也不客气,一边不停地喝酒,一边忙着叨菜。等酒席结束,他常常会拍着肚子,大声笑着说:“今儿,可混个肚儿圆!”
   麦收结束,麦场里的麦子都打干净了,垛麦秸垛的时候,中午那顿饭,生产队总要拿出一些新麦子,到街上馍店里换几布袋白面馒头,放在卖场里,再买点咸菜,让全体社员就着咸菜吃个够。这有个名堂,叫“打平伙”,也叫“加钢”。凡是那时候,社员们,不管男女老少,都敞开了肚子吃。
   这样的场合下,百臻叔自然当仁不让。十几个馒头下肚,总是不成问题的。但是,他再怎么吃,也吃不过他三弟富臻叔。
   有一次,等大家都吃完了,布袋里一个馒头也不剩了。有人问他富臻弟:“富臻,我看你没少吃,吃多少啊?”
   富臻叔摩挲着肚皮,慢悠悠地回答:“吃了十九个,没啦,凑合吧!”
   那时候馒头个大,一斤俩,十九个,都快十斤了。
   “就这还凑合啊?”
   大家哄堂大笑。
   “你看看我的肚子,还不鼓呢。”别人走近了看,果然,富臻叔的肚子还真就平平的。
   又有人说:“你这肚子,是转盘啊?那十九个馒头都转哪儿去啦?”
   百臻叔在一旁笑笑,悄声嘀咕:“傻子,干嘛报恁(方言,那么、这么的意思)清楚啊?”
   打那以后,富臻叔就落下个诨号:“转盘肚”。
  
   四
   在我家里,百臻叔也有个诨号:“坐折板凳腿”。这诨号,是有出处的。
   有一次,他走进我家门,一屁股就坐在我家一根破长条凳上,没想到,刚一落座,“咔嚓”一声,长条凳腿应声折断,百臻叔跌落地上,摔了个屁墩。大家哈哈大笑,也不知谁,顺口说了一声“坐折板凳腿”,打那以后,那诨号就扣在了百臻叔头上。
   那时候,除了劳动和吃饭,根本没有什么电视机,一个小县城,也就十字路口夹着一个大喇叭,喇叭里整天播放的内容,老百姓都不大感兴趣,打扑克、打麻将,却又被当作“四旧”禁止了,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日子过得像我们东关林场东边那一片沙堌堆一样,单调,枯燥。一到晚上,最好的娱乐方式,就是相互串门,凑一堆儿拉拉呱,找点儿生活的乐趣。
   在三弯巷,我家也算是一个大家庭,路南路北,对门两个院子里,住着二三十口人。人口多,就热闹。我爹,是我们家族里他那一辈的老大,民国末期,上过简易师范,有文化,又在外面闯荡过,见多识广,说话在理,还当着生产队里的会计,人缘又好,本家的叔叔们,本生产队里的邻居们,就爱到我家坐坐,跟我爹围坐一起,侃天说地。
   到我家串门最多的,就是百臻叔。
   他不大识字,没什么文化,寡言少语。很多时候,都是静静地坐着,憨憨地笑着,默默听大家谈天说地。偶尔,才插上一句话。等别人都走了,他却还不走,跟我爹或者我娘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坐到半夜。而我,常常就在他们的闲聊中,进入梦乡。进入梦乡之前,在昏黄的煤油灯光里,还经常看见他的身影映射到墙上,晃晃悠悠,时大时小。
   时间长了,如果百臻叔有两天没来,我们家里人倒还有些不习惯,爹和娘常常会问:“百臻这两天咋没来啊?”等他来了,必然刨根问底,一探究竟。百臻叔总是憨笑着,简简单单解释两句。
   我们家民国末期在城里大隅首开过杂货铺,划阶级成分时,曾被划为小业主,也是颜色发灰的家庭,我爷爷被打成右派,我爹还曾被人诬陷上简易师范时加入了国民党,因此被罢免过生产队会计。我们这样的家庭,比百臻叔家里也好不哪儿去。他喜欢经常到我们家串门,大概也是惺惺相惜,人以群分吧。
   经常来我们家串门的人,都是最底层的普通老百姓,与人为善,没有热衷斗争的狂热分子,不用相互戒备。东拉西扯,扯到哪是哪,不用担心被告密。在那样的氛围下,自然流淌着和谐融洽的人间温情。百臻叔能在我家“坐折板凳腿”,大概就因为能感受到人情温暖,有安全感,能稀释因为出身不好而产生的卑贱意识吧?
  
   五
   百臻叔行二,他大哥是喜臻叔。最大的是姐姐,在外地,很少回家,我印象中,八十年代,她好像来过家乡一次,像是大城市里有工作的人。闹大饥荒年代,百臻叔的大哥喜臻叔忍受不了艰难和屈辱的日子,偷偷去投靠他姐姐了。
   听大人说,百臻叔的姐姐,还有他大哥,隔三岔五,偷偷往家里寄些钱,接济家里,他们母子三人才不至于饿死,勉强凑合着过下去。
   大概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喜臻叔从外地回到老家,他在外地学会了木匠和泥瓦匠的手艺。那已是八十年代,政策渐渐宽松,允许个人干私活了,他就给别人做家具,还当“掌尺”大师傅,给邻居盖房子,也揽公活——例如我们家附近的学校、鞋厂、印刷厂、面粉厂的一些建筑活儿。我还跟过他掂泥搬砖呢。
   为了让百臻叔和富臻叔学会一样赖以谋生的手艺,喜臻叔就叫他两个弟弟从拉锯、推刨子开始,学木匠活儿。
   一来二去,他们家的经济条件逐步改善,盖了新房,三个单身汉也相继结婚,都有了其乐融融的小家庭。百臻叔方脸,浓眉大眼,照今天的话说,也算酷男,因为过去的家庭情况,不好找对象,结婚的时候,离三十岁不远了,在我们小县城里,典型的大龄青年。
   百臻叔脑瓜没有喜臻叔灵巧,却勤奋,肯下功夫,熟能生巧,两三年过去,蛮像模像样了。
   一九七九年,我们家从东门里挪到东关外,盖了五间房,所有的门窗,喜臻叔下料之后,其它具体活儿,分段、截板、刨平、雕榫、凿卯,一直到组合成品,安装,抹腻子、刷漆,几乎都是百臻叔带着富臻叔一步步干出来的。
   那时候,他家里生活已经大为改善,百臻叔的身体也健壮许多。推刨子的时候,来来往往,轻松自如,很快就能刨出规规矩矩的棱角或平面。随着“唰唰唰”的推刨声,他两条胳膊上的腱子肉,也跟着有节奏地晃动,淌汗了,脱了衣服,身上的肌肉也一块一块的。
   他的性格也开朗了,一边干活儿,一边跟别人拉着呱儿,哪里有他,哪里就有爽朗有笑声音。有一次,他逗我玩儿,“来,三儿,推几刨子?”
   我真的拿过刨子推起来,本想着也能像百臻叔那样轻松自如,很快就能推出平整的平面来,没想到,推起来曲里拐弯,高高低低艰涩难行,推到有疤的地方,更费劲,硬推,就推出坑来。
   百臻叔看见,一把夺过刨子,“散伙吧你!再推,就推成废料了。”然后,唰唰唰,不大会儿,就推成了合格的方木或板材。
  
   六
   八十年代中期,我家又盖了四间房,那一次的门窗就全是百臻叔自己独立制作了。
   木匠活儿里,雕榫、凿卯、扣榫这些工序,得有一定的技术,技术差的,既费工夫,也弄不妥帖,即使扣好了,不长时间就脱榫。那时候,有好多木匠,就用拐角代替扣榫。在铁拐角上打好的洞眼里,钉上铁或拧上螺钉,将横与竖两根木撑连着一起。技术要求不高,也省时间。百臻叔偏不,偏要一丝不苟地雕榫、凿卯、扣榫。扣榫时,再嵌进去粘了胶的木条,保证榫与卯严实合缝。他给我家制作过的门窗,好多年过去,都没有脱过榫卯,就连他给我们家捎带做的几个小方凳,多少年后,都还结结实实。
   百臻叔给我们家干活,不要工钱,每当我爹提到工钱的事儿,他都说,“想当年,我在您家坐折过板凳腿,就跟一家人一样,现在,干这点儿活儿,还要钱,您这不是打我脸吗?”
   不要工钱,中午和晚上两顿饭,自然得让百臻叔在我家吃啊。那时候,我爹恢复了工作,我们弟兄俩、我爱人也有了工作,我嫂子和别人一起做小买卖,家里经济条件改善了许多,管百臻叔吃饭已经不为难。
   这两顿饭,总要炒几碟菜,少不了肉,还少不了喝几杯。
   百臻叔在我家从来不拿自己当外人,吃饭时更是如此。
   也许是生活得越来越开心,他竟然由一个寡言少语的人变成了话痨,天下大事、街谈巷闻、家长里短,无所不谈,一边吃饭喝酒,一边哈哈笑着侃天。这样,一顿饭势必拖延下去。一家人饭后,该上班的上班,该睡觉的睡觉,剩下他,由我爹和我娘陪着,他也不在意我们冷他的场,依然又喝酒又叨菜,兴致勃勃。

共 705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帧散着时光味道的长卷,长卷里有我们熟悉的人。百臻叔由我——一个儿童代入这个画面的,人物一开场,那种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戏剧的鼓点、唱腔抑扬顿挫,我的眼睛,借百臻叔的肩膀看向高处的舞台。散文就是这样展开的,人物出场伊始就散发着灵魂与生命的魅力,百臻叔一掫一驮,一举一笑,他憨厚的秉性跃然纸上。此篇文写出了改革开放之前,之中,以及近期的农村生活的人与事,反映了这些人物的悲喜,写出了大时代大背影中的人物命运。蓬勃的生命,在孩童满是稚气的眼眸中开始生长,生活的清苦写来满是童趣,并没有什么黯淡,倒因这些清苦,人们对生活的乐观与豁达感染了读者。文章的结局有些让人唏嘘,一辈子无惧生活的百臻叔生病离世,此处发出了作者的感慨,这倒不是晦涩,而是人至天命之年,对生活的理解与慨叹吧。一篇充满人间烟火味道的作品,文字的力量就是在土壤里生出根,那些枝叶将世情冷暖向你娓娓道来。推荐阅读!感谢投稿文心小筑!【编辑:雪飞】【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0623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雪飞        2020-06-19 12:34:17
  百臻叔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写活了,他拍着肚皮一抹嘴一起身,让人忍俊不禁。文作对于这个人物的描写很成功值得大家学习。问好轻舟老师!
回复1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0-06-19 13:19:44
  谢谢你,这么长的篇幅,这么快就编审完了,还写了这么精彩的编按语。很多细节又与我反复推敲,耐心和细致的态度,令我感动。这篇散文的推出,有你的大功劳!
2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0-06-19 13:21:47
  感谢雪飞细致阅读,静心编审,反复推敲,编按语也很有高度。
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
3 楼        文友:夏小北        2020-06-19 15:35:54
  百臻叔,从“我”的童年,慢慢地走入读者的心中。细腻的笔触不骄不躁,一点一点的慢慢抒发。从文中的人物,感触这个世界,感悟我们的人生。叙述自然生动,从丰富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衬托出人物的品格。时代的厚重感染了读者,浓郁的生活气息,让本来清苦的生活充满情趣。
4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0-06-19 16:37:51
  谢谢,是自己经常接触的身边人,写来顺手,生活细节也拈手自来。
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
5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0-06-19 18:03:26
  这是一篇萦怀于心的记忆,缅怀百臻叔平凡而坎坷的一生。作者用细腻的笔调将百臻叔这个老实敦厚人物的性格描写的很生动鲜明,尤其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展现出来,很接地气。这些看平常小事、但其中交织那些困苦年代,即是贫困的农村也有着纯朴的民风。通过百臻叔这个勤劳友善的热心肠人构成对于人生,对农村生存情态的深层次拷问,同时也寄予了作者对百臻叔逝去在内心留下的哀思。我们依然渴望淳朴的回归与传承。一些善良与真诚久远的时光,温馨的岁月,困苦的年代,只能在回忆里想起时光不远,余音犹在……书写记忆,唯有把忆记定格为文字,才能长久保。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会这样,今天又看到了。欣赏拜读!感谢轻舟老师支持社团,遥祝夏怡!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回复5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0-06-19 18:10:13
  谢谢你这么长篇大论的留言,你和各位的鼓励,是对我的鞭策,我打算就这方面的内容继续写下去呢。
6 楼        文友:蓉城霜儿        2020-06-19 19:18:24
  如此细腻的笔触,林林总总,一个老实勤劳,善良,巧手木匠百臻叔跃然纸上。其间,亦夹杂着自己的感触。岁月浮沉勾起了作者的内心淡淡的感慨。好文耐读。
回复6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0-06-19 19:59:01
  谢谢,因为熟悉,所以写来顺手。
7 楼        文友:唐柳        2020-06-20 20:26:22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小人物映射大时代,大时代导引小人物,读来让人不禁唏嘘感慨。语言文质相谐,颇见功力。
携文字之精华,震男儿之雄风
回复7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0-06-20 21:23:46
  谢谢社长鼓励,我是努力用比较平和的态度去写小人物。靠小人物点点滴滴的生活真实展现时代变迁。
8 楼        文友:尤聊        2020-06-21 23:04:39
  文中描写了不同时间的百臻叔,让我看到了极具奉献精神的人物形象,即使他只是尘世间小小的一员,他的感恩他的良善等等无一不透露着他的美德。我错过了那个年代,但是从老师的文字,我有所了解,也很喜欢当时的人情。问好。
回复8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0-06-23 08:49:38
  谢谢,我也就是想通过小人物命运反映时代变迁。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