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莫被聪明误(赏析)
关于王熙凤这样一位性格鲜明、跃然纸上的人物,作者在书中对她的刻画着墨颇多。若是要对她进行人物评价,首先做的一点就是确定她所处的位置。王熙凤是贾府最高权威者贾母的孙媳妇,是贾赦和邢夫人的儿媳妇,是贾政的侄媳妇兼外侄女,荣国府掌权管事之一王夫人的内侄女,还是贾琏的妻子……
可以说,她的位置绝佳,十分幸运。
所以,个人认为她,无论在这错综复杂的大家族关系中,还是在作者描绘的世情悲欢画卷之中,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中流砥柱作用。
当我们确定好她所处的绝佳位置之后,再来分析她的个性,那便容易多了。
一、毒辣跋扈
这是王熙凤的一个典型特征。鉴于书中刻画众多,这里不能一一举例,遂直接挑个典型事例来说说。书中第六十五回,贾琏的心腹小厮兴儿的出场了。“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就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这番话就是兴儿说王熙凤的。兴儿作为府中小厮,文化水平不高,地位也十分卑微,正是处在旁观者的位置上,能将事情原委看得足够真切。
所以,曹雪芹借用兴儿之口对王熙凤这番自然真实、浅显易懂的形象描述得一针见血,毫不留情。当然,这也能令读者更好地买单。
王熙凤的毒辣可以说是在处理人际关系和日常事务中,突显到极致。为何说是毒辣而不是泼辣呢?这里自有文章,若是泼辣,按照常人理解顶多就是做事干脆利索,有性格有魄力,而毒辣就不一样了。将“毒辣”一词,用到恍若神仙妃子的王熙凤身上,那就是一把温柔刀,足可以取人性命!
命丧于王熙凤手中的就是贾瑞和尤二姐这俩憨货了。先说贾瑞,虽是不顾伦理,贪图王熙凤的美色,但罪不至死。而王熙凤就不是这么想的。第十一回中,她的心理活动将陷害贾瑞的想法显露出来:“几时叫他死在我的手里,他才知道我的手段!”所以,接下来第十二回的标题曹雪芹用的是“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而贾瑞也就在这一回中,深陷在王熙凤布下的陷阱里,最终一命呜呼。
而尤二姐之死,足以体现出王熙凤的狠毒跋扈了。兴儿形象地说她是醋缸,醋瓮。她是不允许贾琏在外边养姬妾,当得知尤二姐的存在后,王熙凤自然是醋浪涛涛,却戴上贤妻面具亲自迎接尤二姐回府,还道:“我今来求姐姐进去和我一样同居同处,同分同例,同侍公婆,同谏丈夫。喜则同喜,悲则同悲,情似亲妹,和比骨肉。”听听,这话有多虚伪!妥妥的绿茶不是?
众人知晓尤二姐温柔和顺,模样标致,说白一点就是被人卖了,还帮人家数钱的那种。作为难得一见的善良俏小三,遇上了王熙凤这样能装会演、笑里藏刀的恶毒原配,只得自认倒霉了。人家王熙凤仅仅和她客套两句,她便被这迷魂汤给灌晕,早就把兴儿的话抛到了九霄云外了,还和她姐姐长、姐姐短的……
最后,王熙凤仅用了几招“调虎离山”“借刀杀人”“隔岸观火”之计,便逼的她吞金自杀。她的招数,属实够狠!
二、八面玲珑,富有心机
说起八面玲珑这个词,估计一下就会想到王熙凤了,这简直就是为她专属定制的词。
我们以现代维度来想想,如果是一位而立之人,处事圆滑,心机颇深,我们可能会叹口气,深表同情:怨不得他/她,毕竟久经社会磨练了,谁还能说话做事不留三分余地呢?但是,若是一位十八九岁的姑娘那样处事呢?我们又会怎么说,怎么看待她呢?
让我们再把目光撤回到古代封建社会,小小年龄的王熙凤,却似老于世故之人。为何我要说起年龄问题呢?因为这正是解读王熙凤八面玲珑、富有心机的关键。在第六回中,刘姥姥对周大娘说的话,我们不妨再回忆一下:“这位凤姑娘,今年不过是十八九岁罢了,就这等本事,当这样的家,可是难得的!”而周瑞家的是怎么回应的呢?说王熙凤年纪虽小,却少说有一万个心眼子!
比如,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经典桥段。王熙凤一到屋内,就夸黛玉是个美人胚子,说她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女儿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她这寥寥几句话,非但恭维了贾母,还拉近了与黛玉之间的距离;接着,又为黛玉年幼丧母拭泪。等到贾母责备她不该说这些的时候,她又立马转悲为喜,假装自责。再看这个“忙”字,妥妥地能装会演,还不被人落下口实。最后又借着安顿黛玉,来彰显自己在贾府的地位,从她出场的一段,便能看得出来她八面玲珑、富有心机。
王熙凤不但很狡猾,而且处事更是圆滑,言语也很机灵,有时候反而会因为她的机灵,避免产生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比如,有次邢夫人替老爷讨鸳鸯做妾,王熙凤一正一反却有两套说辞。而这两套说辞,反而使邢夫人转怒为喜,试问有多少人能做到这般?
说王熙凤机灵,主要是她的言语幽默,还是比较讨喜的。比如,逛大观园的时候,贾母说她小时候摔了一跤,头上落下一个窝。凤姐马上说:“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个窝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出些来了。”
就凭这寥寥一句,是不是能看出她很机灵,不仅富有心机,而且异常八面玲珑呢!
三、可悲
这个是我要谈的最后一个,也是最想要说的一个。
其实之前有位友人说,王熙凤最后的结局是个迷,不一定会死,毕竟曹雪芹没有写完。个人认为她的死已是必然,也早已经被曹雪芹深埋在前百回里了。为何这样说呢?回过头来,再看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对王熙凤的判词。
那书中说到: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有一只雌凤。其判云: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为什么说仅从判词中就能说王熙凤最后必死呢?大家都知道,曹雪芹这本书中几乎是字字都有深意,不怕你多想,就怕想不到。
先看“冰山”二字。冰山,又意味着靠山,而冰又意味着冷,用现在说的时髦词就是——凉凉了!所以这“冰山”二字,也就是贾母去世后,她失去了靠山,无权无势了呗!对比之前的权高位重,是不是很可悲呢?
“雌凤”即王熙凤了,凡鸟就是她出身卑微平凡,应该可以从贾母对她的称呼“泼皮破落户”这里可解;而“末世”就是贾府倒台前夕,越来越不景气,这末世可以从第二回贾雨村与冷子兴的对话中可得伏笔;“都知爱慕此生才”,说的便是她“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治理才能,可偏偏又和前文“末世”一对比,岂不是可悲?!
再看第三句,“一从二令三人木”,这完全可以说成是猜字谜。“一从”,应该是指古时女子的三从四德,任凭王熙凤本事再高,只要生在古代,万变不离其宗,她依旧要遵循这教条。“二令”,那便更有讲头了,应该是具有两层含义:即是发号施令,代表了她的权力;而两点水即为冷,代表了失去权力,凉凉了!顿悟此谜,不禁觉得曹雪芹文学底蕴真是极高!“三人木”就是“休”,即休书,失势后,贾琏最后也把她休掉了。“哭向金陵事更哀”,意味着她失势之后又被休掉,从而有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悲惨命运了!
依旧还是第五回,太虚境中小丫鬟递给贾宝玉的《红楼梦》原稿,关于王熙凤,作者埋下的伏笔是《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生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这样总结下来,再回过头去看看曹雪芹对于王熙凤的伏笔暗语,是不是更突显人物悲惨,更让人黯然神伤?她的死,岂不是已然注定了呢?
王熙凤,这样一个大人物的成长历程从兴盛到消亡,虽是可悲可叹,但又不乏是咎由自取、自食恶果的原因。说白点,也就是太聪明了!物极必反,聪明到极致岂不就是傻吗?所以,这人该糊涂时,还是适当糊涂点好,适当装装傻,又不会缺半斤心眼儿。正如,郑板桥的那句名言,难得糊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