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河如画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山河•情】我的父亲石玉龙(散文)

编辑推荐 【山河•情】我的父亲石玉龙(散文) ——记忆中的“老石”


作者:石中元 白丁,72.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454发表时间:2020-06-20 08:51:17
摘要:2012年3月,我回忆父亲的文章,在石中元网易博客“晒”后,意外收获到网友肖先生的QQ的对话,还收到他回忆我父亲的文章──记忆中的“老石”。希望我公布他的回忆文章。

【山河•情】我的父亲石玉龙(散文) 引言
   2012年2月,我回忆父亲的文章,在石中元网易博客“晒”后,意外收获到网友肖先生的QQ的对话,还收到他回忆我父亲的文章──记忆中的“老石”。希望我公布他的回忆文章。
   感谢肖先生,让我知道了鲜为人知的“父亲的生活片断”──自我16岁(1968年)应征入伍离开家乡到北方后,直到1982年父亲去逝,我与父亲见面的机会屈指可数,还不如这位网友与父亲相处的日子多。故,我特将他的回忆文章(记忆中的“老石”),放在此处,正如肖先生所道──
   “老石若健在的话,村中肯定有人会邀请他看看现在漂水河的风光,老人家也会重新回到曾经下乡的湾子里,到处走一走、转一转、看一看、聊一聊、闹一闹┅┅或许会发出一种惊讶的感慨!……
  
   ---------------------------------------------------------------------
   昨天虽已过去,而历史是不会忘记的。不懂得过去的人,也难以把握今天和明天。2012年2月初,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哥哥(肖恒林)的QQ空间里,拜读了他转发石中元的回忆文章:“追忆一介草民,不忘养育之恩──我的父亲石玉龙”。浏览后,我感觉到真是一篇难得的回忆文章,让我想起了与“老石”(石玉龙)曾经在一起的日子……
  
   “老石”下乡的那个湾子叫“小张湾”,准确地名是:随县淅河区金屯公社七大队下五队(以后又叫“11小队”)。为感谢老人家过去在生活中和精神上给与我们那群小伙伴的鼓励,我特撰写了与老石共同相处的几个小片段,还原生活中一个真实的“石玉龙”──以告慰老人家的在天之灵。
  
  
   老石家的新房
   20世纪60年代末,随县淅河区金屯公社七大队下五队有4排土房子,从北向南分别叫“北上湾子”“小张湾”“大湾子”“独湾”。
   我7岁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来,看到“大湾子”东侧,全队的男将们都在那里打墙做房子,房子只有两间,没过多长时间,两间新瓦房盖好了。建的当初,我们几个小家伙就问:“这是谁家的房子啊?”大人们说:“这是从淅河镇街道下乡到我们生产队‘老石’家的房子。”
   那时,谁家要是建新房子的话,全生产队的小孩都会跑过去凑热闹。当时,大队学校上午上学,下午不上学,因此一大帮没人带的小孩子整天围着村子里几个热闹的地方穷开心。依那时的标准,“老石”家的房子应该是全队最新的房子,它后面有一口堰塘,东边有一条小道,方便人们出行,新房子的前面当初好像没有房子,是一块田地,以后又陆续地盖了一排房子。湾子里也有人说:所有下乡搬迁户的房子,每个生产队都要帮忙建设。我想:“老石”家的房子应该也是这样吧。那时还不太懂事的我也只能是人云亦云。
   总之,我们生产队又来了一户新居民,而且是从淅河街上来的,当然也是城里人了。俗话说:人丁兴旺。人多了好办事,当时湾子里经常有人算我们生产队的人口,算完后都说连续多年生产队总人数没有变动多少。湾子里人都带着一种好奇的目光期待着“城里人”的一举一动……
  
   初识“老石”一家人
   没过多久,湾子里人当面叫他“石大爷”(背后叫“老石”),他的小儿子石中厚,大伙叫“小石头”。那时正在放电影《地道战》,片子中有一个会做地雷的老头叫“石大爷”,再加上电影《艳阳天》中有一个小家伙叫“小石头”,看了这两部电影后,村里有人就将其与“老石”一家人的称呼联系起来了。全村的人都兴起了那种叫法,慢慢地大家习惯了,背后又没大没小地管“石大爷”叫“老石”,我跟着村里人背后也叫“老石”,觉得特别好玩。
   老石一家来了以后,生产队好像没有安排多繁重的体力活,至于《我的父亲石玉龙》中提到的关于“老石”犁田一事,我想应该是刚来之初的缘故吧。也许是老石自己好奇,想体会一下农村那种接近原始的种田方法。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
   那时,农村不允许个人经商,不听招呼的人可能被批斗,但允许各个生产队种一部分西瓜、花生、红薯等。生产队的瓜地里有西瓜、香瓜、甜瓜,还有当地独特的“苕瓜”(像一个弯曲的圆柱形,碗口粗,白中带点黄,又香又脆又甜,有的能长到50公分以上)等品种。除自家消费外,剩余的让男将们挑到县城里去卖,生产队则按斤数提成后,剩下的卖西瓜的钱归社员自己所有。
   但那时到城里卖西瓜又苦又累、又脏又饿,也挣不了几个钱。卖完西瓜回家的男将们都说:“农村人到县城里卖西瓜,纯粹就是卖肉,赶上下雨天或是天快黑时,西瓜若是还卖不出去,就会向买者说好话,便宜一点卖给他们,否则只能拉回家,要向生产队交钱不说,西瓜在回来的路上也被颠坏了,拉回家还不能吃,丢人啊。”
   我17岁左右的时候,也到随县县城卖过西瓜。如果遇上河里涨大水(湾子西边的一条河,叫“漂水河”),就先将自行车扛过去,然后再将西瓜篮子一筐一筐地送到河对岸去,穿好衣服后,推着自行车走好长一段上坡地后,才能骑车上县城。随县县城里卖西瓜的地方,无非就是电影院门前、大小十字街、棉纺厂、油泵厂、化肥厂、火车站、汽车站等人流多的地方,赶上城管的还要收费,一收费的话那就惨了──所以,卖西瓜要不停地转悠。有时,坐贩们还不让你在其周围卖哩,说你抢了他的生意。
   有一天中午,忽然下起了大雨。天快黑时,我还有五六个大西瓜没有卖出去,只好推到地处随州市东郊的蚕丝厂家属区去卖,快到晚8点的时候,我向人们说了一大堆的好话,才以非常低的价格,卖给了蚕丝厂里散步的家属们,回家后遭到了母亲的质疑。
   老石的屋里人(老伴儿)“杨家婶”,我们感到亲切。杨家婶见着谁也是先打招呼。有一次,我家里的一头猪发烧,几天不吃东西,我妈路过老石家门口,对杨家婶说:“我家的猪发烧,几天都没有吃东西了,打针也不管用。”杨家婶说:“人发烧了不也是吃不下东西吗,给他吃点凉快的苕瓜吧。”
   我妈赶忙至河边生产队的瓜地里买了几斤苕瓜,回家后扔在了院子里槽头里,猪慢慢地爬起来并向槽头走去,不一会儿就吃光了。第二天,又去称了几斤苕瓜背回家给猪吃,没几天那头猪痊愈了。那几天,我妈逢人就说:“你看,杨家嫂的主意就是好,我家的猪全亏了她,要不是她呀,不知要花多少药钱呢?还是街上人主意好。”言外之意,街上人既和气,又有好办法。那时,农村里谁家的猪要是生病了,可不是一件小事,农民家该有多大的收入啊!一年四季到年底,能杀一头猪过年,就是全家的一大喜事啊!总之,我觉得“老石”一家人就像是生产队的“明星”一样,每一户人家都特别喜欢老石他们一家人,有事没事也爱和他们说说家常。
  
  
   “老石”的性格
   我家住在“独湾”,老石家住在“大湾子”最东侧,相比之下与老石接触的机会要比其他小伙伴少些,所以好长时间见面后,只是打声招呼就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放学回家路过次数的增多,我与老石接触的次数越来越多了,个人感情也逐渐加深。我感觉到老石特爽,性格开放活跃,见到谁都有说有笑,让人迅速地拉近与他的距离,并相互地说笑话。
   有一次,老石有一个朋友从随县县城过来玩,听说那个老头也会讲故事,我们一群小家伙都跑过去听故事,尤其喜欢听下汉口的新闻(到武汉市,叫做“下汉口”)。那老头讲完后,布下一个“谜”,让我们一起猜。等我们回家吃罢午饭后,又会跑过去听新的故事。老石和那老头轮番地给我们讲一些东边龙王西边大海的故事。在那个没有电视机又缺少收音机的年代,生活枯燥单调,讲故事、听故事,我们得到了精神上的享受。
   又有一天的下午,我们一群小伙伴在漂河边上放牛,成一排坐在沙坝上。这时,老石挑着一担粪筐从河对岸走过来,有几个小家伙赶忙跑到他的身边,将其拉到我们坐的那块沙坝上,叫他给我们讲故事。老石抽了几口烟,就一五一十地讲起了解放前的事──
   有一个人在汉口赌博,赌博之前,双方互相询问有没有足够的家产。那个人讲:有。真正赌起来以后,对方输的非常惨。最后,对方说:明天我要看你的家产。当天夜里,那个人让在府河上行驶的船只,用白色的涂料在船头写上自己的姓氏,并在姓氏周围画上一个圆圈,每写一个就给几块钱。第二天,当对方在河边上看到河道里很多船都写有那个人的姓氏时,当即就从银行取出钱并归还赢家。
   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我们无法分辨,表面上说起来好像小孩不听为好,但那时听这样的故事从另一个方面讲,也让我们对外面的社会开了眼界。当然,我们听的故事还有《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还有一个小货郎夜晚投宿在一家黑店里,怎么智斗“黑老板“的巧事。老石还对湾子里的人说些顺口溜,如“真三国,假封神,西游记哄死人”等等。那时,湾子里人也认为老石说得在理……
   老石到我们生产队以后,给全村人带来了很多的快乐,他老人家的“家”都快成“俱乐部”了!童年中,我与全村小伙伴一样,与“老石”打得火热!
  
   “老石”与他的家人
   老石家的堂屋里,挂了几个很大的像框,平时我们到他家后,都喜欢在那几个大像框下看一会儿,也喜欢听他介绍这是谁,那是谁。从相片上,基本上搞清了他们一家人,但相片里仍有不少人,我从未谋过面。
   当老石说他的大闺女在随县县城里农业银行工作时,我们都说:“那你家里有好多好多的钱啊?”老石对我们说:“傻小子,那钱是国家的,哪个乱动一下就会抓哪个!”哇,原来公家的东西是不能乱动的……
   老石一家搬迁到我们生产队时,除了老俩口儿,还有他家的大儿媳妇蒋志英和他的两个小孙子(石征兵、石征勇)。老石的大儿媳妇会裁缝,用缝纫机做衣服。逢年过节时,生产队里很多人都找过她做衣服。和老石一块生活的还有一个小闺女叫石英,一个小儿子叫石中厚。老石家的儿女和两个小孙子也是招全村人的喜欢。
   年假日时,老石在随县县城里工作的子女回到农村的家里。若是他们步行回家,村里小伙伴们谁也不会在意什么,若是骑自行车回家,村里小伙伴们可高兴了,都争先恐后地跑到他家里去玩那几辆自行车(当时叫“脚踏车”),来回用手转动自行车的脚踏板,那时能转动几下就是那么神奇、那么好玩。轮到我转动时,哪怕转动两三下,我也会兴奋不已,而且回家后还会高兴一阵儿。
   有一次,几个小伙伴们在转动车轮时,一个小家伙忽然将车的车锁把手向下一按,瞬间车轮上的钢丝条就被卡住变形了……“哄”地一声,小家伙们全跑掉了,都害怕老石一家人看到和遭到家人的责怪……有时,我们放学回家跑过老石家门口时,杨家婶还会对邻居别说:“调皮的小家伙们又回家了,上一次他们玩自行车时,把车子搞坏了,我儿子修车花了好几块钱哩!那车子是我儿子向别人借的,不修好啊,不好意思还给人家。”
   第二天上学时,只要碰到将自行车搞坏了的那个小家伙时,大伙不约而同地对他进行谴责。连续几次搞坏了自行车钢丝条后,小家伙们再也不好意思去玩自行车了。有时,老石的儿女们回家时,立即将自行车上锁,我们就不能再去转动了。当他们全家一起吃中午饭时,我们会不时地扒在他们家的大门边上,看着那几辆崭新的自行车好奇。多好玩的自行车啊,可惜没有机会再去搬弄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几辆自行车都会成为我们手中“珍贵”的玩具,而且转动一次,兴奋好几天。
   老石一家虽然是从街上下到乡下的,当然会感到农村比较清贫和艰辛,但我们仍能感觉到,他们家的衣着和生活水平是全村最高的水准。
   老石一家,偶尔也有吵架的声音传来,有时是老石与老伴儿杨家婶吵,有时是老石与大儿媳妇吵。吵起架来,老石就会站在院子里或者是站到大门外边场子上去吵,所以一条湾子里的人都能听见吵架的声音,大人们不好意思出去看,小孩子们可是喜欢去瞧热闹。
   有一次,我看到老石与杨家婶吵架时,杨家婶站在大门边,老石边吵边向杨家婶身边走,我们这些小家伙们的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是不是要动手了!突然,他的小女儿石英从大门里边向杨家婶身前一站,老石又后退几步,边走边吵。我们几个小家伙笑开了,感到很好玩。
   老石与大儿媳妇吵架时,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资本主义臭臭臭,社会主义香香香”,有时也会说:“资本主义臭臭臭,社会主义好好好”(我们猜想:老石这么说,应该是与他大儿媳妇家的出身有关)。老石与大儿媳妇吵架,有人会作为笑料,再加上老石的几句“口头禅”,大人们当着老石的面,说起这些事都会忍着点,但一转身就会捂住嘴巴笑。直到老石的大儿媳妇一家搬迁到随县县城里后,湾子里大人们才会大胆地开老石玩笑,他们说,“老石,还是社会主义好啊!”老石自己也会大笑一阵子,村里人便会捧腹大笑。

共 978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我的父亲石玉龙》其实准确地说,应该是网友肖先生的回忆老石的文章《记忆中的“老石”》,从盘观者的角度,记述了父亲在随县淅河区金屯公社七大队下五队的生活情况。文章分别从老石家的新房; 初识“老石”一家人; “老石”的性格;“老石”与他的家人; “老石”与乡亲们;“老石”当兵的两个儿子进行分述,描写了老石在淅河区的生活影像,老石他们一家和当地百姓的生活交叉点。以及老石的性格和对子女的教育。语言流畅,写得声情并茂,力荐赏读!【编辑:极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极冰        2020-06-20 08:51:52
  感谢老师赐稿山河如画!(=_=)
极冰
2 楼        文友:极冰        2020-06-20 08:52:51
  散文写得很详实。
极冰
3 楼        文友:石中元        2020-08-29 22:15:44
  谢谢极冰的辛勤劳动,编发了我对父亲的回忆。一年一度的阴历七月十五,让我再次追忆我那多灾多难的父亲。
北京人文学者、环境保护作家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