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乡土小说二篇(微小说)
(1)牛二买瓜
牛二的家原本是高山农村,凭着父母十几年的辛苦打工,前年在集镇东头买了一套商品房,牛二一家就搬迁到集镇上居住下来。牛二今年才进十九岁,读书还算努力。去年高考考取了东南财经大学。谁知刚读半年,回家度寒假遇到严重的疫情阻拦,今春就不能到学校就读了,只好在家上“网课”。
进入炎热夏天,骄阳似火,连风都是热的。牛二的嗓子里象生了一盆炭火,他咕咕的喝下一瓷缸凉开水,又吃了三根冰淇淋,不管用,还是热!“这鬼天气,热死老子!”牛二气愤地骂起来。
“卖西瓜,刚采摘的大西瓜,又甜又解渴的大西瓜!”牛二推窗一望,对面马路边的树荫下,一个五十开外的老头正在叫卖,手里摇晃着一把旧蒲扇!
牛二一见,就打算去买西瓜来吃。只见他疾风火燎般的蹿出门,还好险碰翻了邻居王大娘的豆腐摊。“该死的娃儿,是鬼把你打颠了不成!”身后传来王大娘的声音。
牛二来到那老头的西瓜地摊前,挑了一个最大的西瓜。“来!称称多重?”
“十斤四两。”
“多少钱?”
“十二元四角八分。”
牛二翻遍衣袋,把二元零钱凑上,还差三角。牛二叹息,真是一分钱也难倒英雄。但是又舍不得手里的大西瓜,口里只想吃……
“老哥哥,和你商量一下,我把瓜拿回去,一会就把差的钱给你送来,你看行不?”牛二央求着。
卖瓜老人打量了眼前的牛二,说:“看你像是大学生,我相信你,行,拿去吃吧!”
牛二还天喜地抱着大西瓜回家,三下五除二,破开瓜,一阵狼吞,大半个西瓜下肚,“亢亢”的打出几个饱嗝,一阵清爽涌上心头,竟然把送钱的事忘记了。
吃过晚饭,太阳西斜,牛二推着椅子到阳台歇凉。下意识地朝马路那边一看,“这卖瓜老头怎么还在这里不走!”心里嘀咕道:“瞧那穷样,坐在石头上,摇着破扇子,真酸!”
“莫非是在等我送钱去吧”?牛二想起他还差老汉西瓜钱的事了。哼,乡巴佬,就是啬巴,为几角钱也值得等到这时候!好吧,看你这西瓜老头怪可怜,我把差他的三角钱送去。
牛二从屉子里摸出三角钱,来到卖瓜老头地摊前,地摊上还有三个西瓜,其中还有一个大点的,至少有七八斤吧!
“老头,来,钱!”牛二大声喝道。
卖西瓜的老头微微一笑,接过钱,带着惊讶的神情望着牛二,接着伸出大拇指,赞道:“好!好样的!都说如今的年轻人没有信誉,我看你就有,你这娃不错,我要奖励你!”
卖西瓜老头一脸欢喜,把那个地摊上的大西瓜塞到牛二怀里,“拿去!明天解渴,好好读书!”
牛二推托不要,卖西瓜老头突然把眼一瞪,那脸一沉,“你不要,看不起咱们农二哥呀!”“咱今天非送你一个大西瓜不可!”
牛二望着怀里的大西瓜,感到脸上一阵发烫,心里也一阵发热。
(2)竹拐声声
“笃”。“笃”。“笃”。
一个中年汉子杵着双拐,背着一个大木箱,向街东头走来。
中年汉子身上披着朝霞,太阳在他身上化为七彩光环,空中盘旋的云雀在为他歌唱,中年汉子脸上的汗珠一颗颗晶亮,滚落到地上……
原来今天是集镇逢集的日子。
在街东头的一个角落里,中年汉子放下双拐,取下背上的大木箱。接着又支起一个铁掌子,旁边放着小锤子和针线什么的,原来中年汉子是一个修鞋匠。
生意很清淡,几乎没有顾客来,也没有赶集的人向他问好或者聊上几句。中年汉子很平静,一切都很随和……
趁着没有生意,中年汉子拿出一本厚厚的大书,入迷的翻看着。看书时中年汉子时而咬牙,时而大笑……
“师傅,请给我的鞋子打个掌子。”甜甜的女中音。
“师傅!给我的鞋子上个线!”
“师傅,你的手艺真好!”
想不到中年汉子倒像一块磁铁,把一个个修鞋地顾客都沾到身边。
中年汉子一边微笑着与顾客答话,一边收起厚厚的大书,原来他是看的一本《共和国开国将帅录》。
中年汉子熟练地做起伙计,很精心的……
“噹当!”小锤子敲得激烈。
“沙沙!”针线缝得细密。
“給师傅一元工钱!”
“好的,下次你再来!”
修鞋的人们一个个带着希望而来。
修鞋的人们一个个拿着满意而去。
中年汉子的神情,中年汉子的心态,中年汉子的手艺,哪里看得出他是一个特级的残废人。
散场了。中年汉子收拾起地摊,拿起双拐,“笃”。“笃”。“笃”的向家里走去。
“唉!多好的人啊,可惜一双腿残废了!”
“你还不知道呀,那是当年他在老山前线给越南狗子的地雷炸的,他是立功受奖的残疾军人!”
“那他怎么不去求政府安排个工作呢?起码要给个低保,自己来摆地摊多苦呀!”
“听说政府给他安排了的,他坚决不要,要靠自己的勤劳养活自己,不给国家添负担……”人们议论着,叹息着,也赞赏着!
“笃”。“笃”。“笃”。竹拐声声,坚定地向前走去。
“笃”。“笃”。“笃”。竹拐声声,久久地想在人们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