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香】我的那些兄弟姐妹们(散文)
2019年10月9日至11日三天,江南中学六二届同学毕业57周年庆聚会圆满结束。下午五点多钟,趁着秋天的夜色,带着一身疲惫骑车赶回家里。 本想匆匆洗完澡,稍事休息后,放松心情安安静静的看一会儿电视,然后就早早上床睡觉,好消除连日来的辛劳。但上床后却翻来覆去,辗转难眠。脑海中尽是三天来聚会中的点滴画面,始终挥之不去。 尽管在策划之初,预先先写好了视频专题片的文字稿,活动安排表,六二届同学基本情况一览表等相关资料。但等活动一结束,又觉得意犹未尽。到底缺了哪个环节,经思考再三,还是吕复员同学的一番话提醒了我。“同学聚会要有形式,更要有同学之间的深情厚意”。 思考再三,如果能将同学们在聚会中、以及平时的音容笑貌予以反映出来,也许,这些不为人知的,生动的细节,才最能体现我的这些兄弟姐妹们的“江南情结”。于是,我不顾医生的再三提醒,“切勿用眼过度”的忠告,再一次提起笔,将那些已发生的各种趣事,点点滴滴再收集起来,力争能让它在学友们的心中再现。
一、失踪的“酒仙”
“酒仙”何人,郭纯智是也。 年轻时,他是六二届同学中的活跃分子,曾和叶天明一起搭档说过相声,他的一口普通话十分标准,退休后在私企打工多年,曾主持过多年的厂庆,联欢会之类的大小庆祝活动。 因他的素质较高,又有丰富的舞台经验,故每次同学聚会举办的文艺演出,他都是当仁不让的男主持人人选。 知道自己身上的担子重,故郭纯智把出发的火车票订在了十月八号,车到湘潭火车站的时间是下午四点,再换乘九路公交车到江南厂,时间应该完全绰绰有余。
根据郭纯智的行程安排,组织者刘增福拉上“管账先生”张明义一道,不到六点钟就赶到步步高商场对面的九路车停靠站,好接到客人后,为他接风把盏。“有客自远方来(河南郑州),不亦乐乎!” 谁知,从下午六点起,一直等到晚上七点多,连个人影也没看见。更气人的是,电话打了一、二十个,却根本就打不通。这意外的情况,着实让刘增福二人心里七上八下不是滋味。 站在秋天的凉风里,刘、张二人设想了几种可能:一是火车突然晚点;二是行李被盗;三是旅行中途被朋友拦截。但因电话始终联系不上,两人也只能空着肚子怏怏而回。
第二天的上午,在报到时间内,郭纯智终于露面了。面对这位“失联”十多小时的学友,刘增福真“恨”得牙痒痒的。 一了解情况,才知道这位仁兄从火车站准时出来后,见时间还宽裕,就直奔在湘潭模具厂的三位同学处。 韩湘裔,鲍宁秀,李国干三家见他从郑洲赶来,便做东热情接待。 郭纯智本是个好酒的人,几杯白酒下肚,这位“酒仙”便己经晕晕乎乎分不清东南西北了。 因为怕人搅了酒兴,上桌前他还把手机关掉,以至接站的人把电话打烂,他却浑然不知。 这次的“失联”事故,倒让刘增福多了一些警惕,在随后的多次聚餐中,他都严格控制好各位好酒者的酒量,再不容许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次发酵。或许,这才是一种真真切切永恒的纪念
二、夫妻双双把“家”还
我的那些同学,大都七十好几了,但不少夫妻仍夫唱妇随,恩爱如初,着实让圈内圈外的老少爷们十分羡慕。 这不,当57周年同学聚会的通知在“江南情”上一公布,好几对夫妻便迫不及待地期盼着这难得的金秋聚会能早日到来。 正如黄贵珊、鲍宁秀等同学说的那样,江南就是我们的“娘家”,只要有机会,我们当然要高高兴兴的常回“娘家”看看。
这次回“娘家”的外地夫妻有黄贵珊,鲍宁秀两对,另外还有本土的刘增福、王绍德两口子。 按原来的计划,本应还有浙江的陈泉明夫妇,深圳的彭球瑜夫妇、岳阳的朱若涛夫妇等。但最后,他们都因各种特殊情况牵绊,最终未能成行。 尽管他们人未到现场,但他们的心却时刻和聚会的每一次活动紧紧相连。朋友圈中,无论是图片、三言两语、还是精彩的视频,他们都随时和现场遥相呼应。在点赞、叫好声中,无不体现出满满的温情和厚意。 在闲聊中,大家对2012年在湘乡茅浒水乡举办的毕业50周年大庆聚会记忆特别深刻。 那次活动中,彭球瑜的爱人老潘,喻月华的爱人刘老师,一展他们的摄影绝技,将整个活动的场面,淋漓尽致地予以全过程记录。 在此基础上,后来制作的那本相册,无论是从策划、分类、相片选择、还是后期制作水平上,均达到了历届同学聚会空前的高度。 以后的若干年中,凡有机会翻看过此本相册的人,无不啧啧称奇,连声叫好。 一转眼,七个年头过去了,时代也在不知不觉中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随着智慧手机的高度普及,这一次的聚会,能否像上次一样,再留下令人乍舌的精彩? 作为策划人之一,直到此刻为止,我的心里仍七上八下,颇为忐忑不安……
三、瞧这一家子!
在上一章《夫妻双双把家还》中,我没有提到彭钧铨夫妇,有学友以为是我无意中把他们漏掉了。 其实不然,因为他们一家较为特殊,我想在随后的记录中,专门为他俩多花一点笔墨。首先,他们的户口早已迁到深圳,并随女儿在那里安家定居,按理说他们应算是外地同学; 但在楠竹山,他们还有自己的一套电梯房,且每年都要两次回厂住几个月。故每次的同学大、小聚会,他们大都次次到堂,应该算是同学聚会中的骨干力量。 彭的夫人李桂华,是六一届初中四班的班长。在她的努力下,该班曾是江南中学的红领巾班,一时声名显赫。 毕业后,特别是近十多年来,该班的每次聚会、旅游活动,大都以她为主要组织者,可见她的影响力仍不减当年。 湖南有句俗语,叫做“女儿像爸(此处应念伢音),有呷有滴,女儿像娘,样样都强。”应在这对夫妇身上,还真的确有其事。他们的两个女儿,个个都有出息。 大女儿在深圳自己开了一家公司;小女儿是深圳一家大型民营企业的总经理,曾作客中央电视台的经济频道,谈其企业的经营之道。 在某届广交会上,当时身为国务院副总理的汪洋,在该企业的展示柜台前,听了她大方、得体的一番讲解后,颇为赞许,除当场予以热情鼓励外,还摄像留念。 虽然,他们家中的条件较好,但其夫妇却从不小气吝啬。同学中谁有困难,他们随时解囊相助,聚会缺少费用,他们主动援手,有同学去深圳探亲、旅游,他们必招待、拜访。 一次,听说家在邵阳的邹介夫同学得了绝症,他当即和同学一起开车前往探望。 彭钧铨有一副好嗓子,且会唱很多流行的歌曲,但他却从不喜欢去泡歌厅,进舞场,更不愿意去饭店呼三喝四,以酒买醉。 在57周年庆的聚会上,他的独唱赢得了满堂喝彩。但私下里,他却再三表示,我这个人一向独来独往惯了。真正的同学友情,我觉得一杯清茶足矣。情在细微中,情在相思里,能牵挂对方,这比什么都好!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