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知止是一种境界(随笔)
1
老子说:“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
殆,是危险的意思。在老子看来,懂得停止、静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可以长久安全。
能否知止,不仅考验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更体现一个人的生存智慧和生命境界。
2
知止不易。
据《晋书•王述传》记载,王述乃名臣之后,早年家境贫寒,后来在谋得宛陵县令期间,疯狂贪墨求贿,敛财枉法,因此受到州监察官弹劾,以致身败名裂,被揭发出的各种违法事实多达1300条。但王述没有丝毫忏悔,反而狡辩说:等我贪墨足够之后,自然会洗手不干的,可惜人们眼下理解不了我的想法(“足自当止,时人未之达也。”)。
3
止的反义词是行。
苏轼谈文学创作经验,有一段话很精辟: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文说》)
在《答谢民师书》中,苏轼说过同样意思的话:“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行政行文行任何事,理当如此,概莫能外。
4
知止,是儒道释共同的箴规。
《礼记•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佛家以受持“五戒”,防过止非,为学佛、成佛的基础。戒而后生定,定而后发慧,是学佛、成佛的规律。六祖慧能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坛经》)定是一念静止,扫荡心中妄念,使心专注一境的功夫。佛家反对贪欲以修清净心,认为贪是使人造业受苦,障碍修行成道的主要因素。
5
世界上的事情,大大小小,百件千样,无非二类:当行;不当行。不当行,则不可不止。不可不止者,也无非二类:一是不能为,比如法纪是高压线,任何人都不应作非分之想,更不能心存侥幸而行违法之事。二是不过头,《论语•乡党》:“不多食”。朱熹注:“适可而止,无贪心也。”适可而止,恰到好处,是一切行止的科学和艺术。
人在上行时,尤贵知止。不知止者,往往春风得意,忘乎所以;富贵而骄,贪赃枉法,必然自遗其咎,象王述者流。
6
在汉语里,“一”是天之数,是道的象征。老子重视“得一”,他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老子•二十二章》)。汉字的构形,往往潜含着古老民族的生存经验和深刻哲思。“上”得“一”为“止”;“止”得“一”为“正”。作人行事,必须心正,身正,言正,行正。
正,是为“所止之地”。儒家称之为“至善”;在老子,则是“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