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石头上的莲花(散文)
天热,夏至,旅游胜地番禺莲花山,始于秦朝的古采石场,留下一个个石窟,装满了泉水和雨水,形成了一个个半山石上荷花池。是时,千荷竞开,五色缤纷,既婀娜多姿又清高自持。三千菩提,凡俗扰攘,有谁是声色之外的智者,携一缕荷香,默然而来,又默然而去。
庚子春始,疫情汹汹,少了俗世的追捧,佛地清净了许多。当望海观音合掌谛听来自狮子洋的潮声,为众生祈福,日出日落的辉煌,仿佛是大士的光芒,为古釆场凭添几分祥瑞气息。
红色古崖上,多少名人题咏经不住岁月的风吹雨打,颜色斑驳,透出浓浓的沧桑味道。只有荷,情根深种,以一颗颗埋没千年的莲子,生根发芽,向天地派来的节序使者,诉一池池灿烂心曲。
爱荷赏荷之人忒多。垂涎荷花之美色的,长枪短炮,掠色而归。不解风情的,在荷池中央,留下俗不可耐的合照。呜呼!荷之苦笑,有谁知道?
我每岁必来,携带一颗虔诚的诗心,在池畔款款而行。晴日,披骄阳为衣;雨天,与众荷共担一肩风雨。红石崖区,叮叮咚咚的凿石之声早就远去,只有峻峭的崖壁,留下荷与日月之光的投影。投影仿佛是一只只柔软的小手,抚摸着累累来自秦、汉、隋、唐、宋、明、清的伤痕。不知道谁在荷池深处长眠,以忠贞的灵魂守护着古老的圣地?
莲池附近有一城,谓之“莲花城”,传为林则徐抗英所修,曾设古炮台若干,炮口面向珠江出海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航道。这也是虎门销烟之后,林则徐设立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在虎门海面。那儿有威远炮台、大角山炮台、上下横档炮台。威远和大角山两炮台上安装有德国克虏伯大炮各一门,紧守广州大门。英国人坚船利炮,始终没能从这里进入广州城,炮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惜清廷积弱难返,纵有许许多多林则徐这样的有识之士,也无力回天。
古采石场历经千锤万凿,造就了古代无数达官贵人的府邸、乡村家族祠堂,也造就了众多红石古桥和古堤坝。当人们有房屋遮风挡雨,有宗祠祭祀祖先,有桥免却过渡之苦,有堤坝在洪水围城之夜高枕无忧,应感恩历代石工和一座山的慷慨馈赠。
生长于莲山红石池中的荷,本是石头上的花朵。而曾以生命系于危崖劳动的石工,何妨不是石头上的花朵?
大山知道,历史曾发生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宋朝一位粗布衣裙的老妇人,给当石工的儿子送饭。篮子里,有鲜荷叶包着的米饭和煎鱼蔬菜。她来到釆石工地,经人指点,找到了用绳索绑住腰、悬挂在峭壁半空凿石的儿子。
她一见,心悬着。向下大声喊道:“大郎,千万要小心呀!”
石工抬起头望着悬崖上面的母亲,大声回答:“娘,我没事,饭篮放上面,你回家去吧!”
母亲应了一声,勉强回去了。儿子从事的是危险的职业,她心里始终忐忑不安着。
到了晚上,门口响起了儿子回家的脚步声,她才露出笑脸。
这是发生在封建时代里最寻常不过的故事,也是我愿意讲述的没有悲剧的故事。
每一次踏上入山的纤纤石磴,与荷相依相望,与一身瘦骨的红石崖相惜相伴,总能找到一缕宁静致远的感觉。燕子岩上燕子亭,几度风雨几度秋,远眺浩瀚的江水,云朵低垂,千帆过尽,只余下白茫茫的江流。此时,感怀斯世,忆念亲人,整理人生行囊中放下或不曾放下的缘,怆然泪下。佛说:世间种种缘份皆是修来的,痴迷者如一座石桥,只为等待一个人,愿受五百年风吹,五百年雨打,五百年日晒。这份痴情如此执着!也许佛忘了说:还有五百年的月色温柔,五百年的花开花落,五百年的云来云去。
怀着对荷花的爱,当我在遍看大江南北荷花之后,觉得莲山石上之荷更胜一筹。人的一生必须拥有梦想和情怀,莲山之荷就是榜样。处贫瘠之地,开最美之花。宁伴佛门钟鼓,不委身俗世炊烟。对江海日出,不畏骄阳。听渔舟唱晚,安然入梦。遇满山风雨,韧不折腰。
古人爱出淤泥而不染的荷,亭亭玉立、不枝不蔓,比喻忠直清廉的文人气节。古往今来,有多少忠臣烈士视死如归,是利己主义者所不能理解的。从莲花山渡口出海,不远处就是零丁洋,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南宋丞相文天祥,视元朝许以的高官厚禄如粪土,慷慨赴死!这种石上荷花般的气节,一直震撼着后人。不了解南宋末年历史的人,不懂的文天祥的壮烈忠贞。没去过崖门海战古战场的人,不会感受到二十万南宋军民葬身海底的悲惨。大江茫茫,更与何人说!
在这好事没有十全十美的世间,独荷花美貌和气质都完美。庚子年适逢全国第三十四届荷花节在莲花山展览,一千多个新品种足以大饱眼福,有舞妃、玉碗、飞凤、青莲、龙飞、玉石、红宝石等等。古今同台,中外结合,琳琅满目。如舞妃者,果然红裳翩翩,凌波起舞;如青莲者,白衣飘飘,使人想起诗仙李青莲;红宝石晶莹通透,赏心悦目。游览山中,耳目一新,对荷之美有了新的发现。谨以诗记之:
仙荷浴佛光,珍品不寻常。
梦里烟波渺,诗中流韵藏。
舞妃能解语,玉碗善钩香。
羞向人前立,怕风撩绮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