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父亲是孝子(散文)
一
父亲从单位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向晚时分。他拎着个装满食品的大食品袋,顾不得和我们打招呼,就径直进了奶奶房间。
母亲说:“今天是你父亲开支的日子,也是母亲节。”
过了有一袋烟功夫,父亲从奶奶房间出来,手里的袋子不见了。母亲把桌子上早已晾好的白开水递到他手里,父亲“咕咚咚”喝个精光。
他抹了一把嘴,把我和哥叫到跟前,小心翼翼打开肩上的挎包,掏出两个折叠式文具盒递给我和哥,随后又从里面掏出一件淡蓝色碎花小褂递给母亲,说:“去试试,看合适不?”
母亲不可置信地望着父亲,问道:“给我的?是给我买的吗?”
这也许是父亲难得一次给母亲买衣服,我和哥也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父亲坐在靠南窗前的椅子上,他朝母亲点着头,母亲欣喜地接过衣服,犹豫了一下问:“给咱妈买了吗?”
当她听父亲说也给奶奶买了同样款式的小褂后,才高兴地跑进里屋了。
一会功夫,她穿着小褂出来了。她拉着衣服下摆对我和哥说:“你俩看看好看不?你父亲给我买的。”
母亲在镜子前走来走去,迈着方步。转身、侧身,不停地端详着自己。
父亲望着母亲高兴的样子笑了,说:“这个小褂,据说是今年很流行的样式。我看见单位有几个女同事都穿呢,一问价钱还不贵,就给你和妈一人买了一件。今天不是母亲节吗!”父亲又补充了一句。
奶奶从里屋出来,身上也穿了一件和母亲同款的小碎花褂。嘴里嚼着什么,还不停“吧嗒”着嘴。她手里还端着一个刷牙缸子,以及一管新牙膏。
奶奶对我们显摆说,这是黑妹牙膏,她早就相中了,村里就齐老太太用过,小卖铺也没有,只有市里大超市才有。她今天就要试试这个牙膏,能不能让牙齿变白。
我和哥跑了过去,抢着要看,奶奶却使劲把牙膏举得高高的,嘴里不停嚷道:“小孩子,看什么嘛!等我刷完牙你们看我牙就行了。”
奶奶爱赶时髦,爱炫耀,更爱吃零食,最爱吃市区超市里才有得卖的糕点熟食。父亲是个孝子,每次从市里回来,只要兜里有钱,都给买她喜欢吃的。什么虎皮豆、江米条、橡皮糖……父亲对奶奶有求必应。每个月发了工资的第一件事,就会去市里最大的超市给奶奶买零食。回家第一时间就进奶奶房间,去讨好奶奶,然后才是我们。
“奶奶是老小孩,是需要疼的!”这是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记得我们一家刚来承德时,父亲发了第一个月工资,就给奶奶买了一个花纹拐杖。
那年奶奶刚满六十,还不到拄拐杖的时候。有一回,她去齐老太太家串门,回来时就突发奇想要买个拐杖。
她说:“齐老太太的拐杖就是她儿子孝敬她的。我儿子也不比他儿子差,也会给我买拐杖。我不光要花我儿子的钱,还要让别人看看,我没白养这个儿子。我要拄拐杖,去村里走走,让邻居们都看看。我养的儿子对我多孝顺!”
“人家齐老太太都有八十了吧,你能跟她比吗?”哥哥嘟囔了一句。
父亲急忙说:“不许和奶奶顶嘴!你奶奶只要喜欢,咱们就要给她买。”
发工资的时候,父亲捏着那薄薄的一叠钱,赶到市区最大超市“大润发”,他到了卖老人用品的店铺,左看看右看看,觉得这个好,那个也不赖,最后选了一条龙纹拐杖给奶奶。买单的时候,父亲心疼得直咂舌,但他还是狠狠心花了将近一个月的工资买下这个拐杖。
父亲对我们说:“拐杖真贵,但你奶奶喜欢。值!”
那个月,我们全家省吃俭用,一切开销都是母亲卖苦力的钱。
以后奶奶每天一大早,天刚蒙蒙亮,无论刮风下雨,都拄着拐杖在青石条的街道上来回踱着步,拐杖点在地上发出“当当”响声,奶奶挺直腰板,一边走,一边四处张望。她一边散步,一边随身挎着一个半导体匣子,她喜欢听戏曲,散步时跟着匣子里的戏文哼哼唧唧。匣子放得声音山大,几条街都能听到。
山村人起床早,每次奶奶青石条街上一走,就会遇到邻居,邻居们热情地和奶奶打着招呼,奶奶第一句话准保会说:“她婶子早呀!你看看我的拐杖,是儿子大华花了一个月工资买的!”
奶奶溜达回来,就去用黑妹牙膏刷牙了。也别说,奶奶自从用了黑妹牙膏,牙齿比以前白多了,而且牙疼的毛病也不见了。
二
奶奶爱钱,父亲和母亲就把钱让她管理。每次父亲开工资的日子,奶奶就说是她“操心”的日子。
你就看吧,她盘腿坐在火炕头上,纸笔摆在小饭桌上,她把钱攥得紧紧地,蘸着吐沫一张张细心数着。
父亲说,他就喜欢看奶奶数钱的样子。
他还说,奶奶数钱的样子,就像银行的业务员一样熟练。看见奶奶数钱他就觉得有种成就感。因为这些钱都是他用汗水挣的,他终于能用钱回报奶奶的养育之恩了。他还说,他小时候,爷爷奶奶为了养一大家子七八口人不容易,家里的生活费用都是奶奶和爷爷去佳木斯做买卖挣来的。那时候奶奶就负责管账,一大家子七八口子,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但也过得有滋有味!那都是因为有个精打细算会过日子的奶奶!
奶奶每次数完钱,都会眉开眼笑,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
每当她数钱时,我和哥都会屏住呼吸,眼睛死死盯着奶奶的手,期盼着奶奶数完钱能给我们一些零花钱。但奶奶却很少给我和哥零花钱,她说:“小孩子不能养成乱花钱的毛病。”
我和哥每次失望地离开,哥都会说:“以后我一定会挣很多钱!”
我说:“嗯,等我们能挣钱了,也把工资给妈妈,看她数钱,让她开心。”
后来父亲把工资换成了存折,还记得父亲第一次把存折拿回来,递到奶奶手里,奶奶高兴地端详着他说:“看我儿子多有出息。还是咱们国家好,处处为老百姓着想,存折都是现成的。”
父亲还牵着奶奶手,领着她去附近银行,教会她怎么取钱,怎么存钱。存折密码还设置成奶奶的生日。
父亲就是这样孝顺着奶奶。
奶奶自从和我们一家子来承德后,一直享受着贵宾级的待遇。每天早上父亲上班前,都会给奶奶冲上一杯鸡蛋白糖水。
奶奶平时血压低,在东北的时候,她养了一群鸡,下的鸡蛋除了拿到集市上卖,剩下的一部分,爷爷每天会给奶奶冲鸡蛋水,说是能升血压。自她来到我家后,父亲也学着爷爷的样子,每天早晨都会给奶奶冲上一大碗,看着奶奶喝下去。
小时候,我家前面有一条早餐小吃街。奶奶喜欢吃王三家的灌汤大葱肉馅小笼包,他家的包子好吃,买的人特多,每天天刚亮,买小笼包的就会排着长长的队伍。只要父亲在家,就会早起,去给奶奶买一些小笼包。如果父亲在市里忙,回不来时都会嘱咐母亲和我们,记得给奶奶买小笼包。奶奶不爱吃肥肉,但王三家的小笼包却吃得津津有味。
有一个周日的早晨,父亲一早就去王三家给奶奶买小笼包了,结果那天王三他家那天临时有事没有出摊,父亲就买了另一家的小笼包,回到家奶奶也起床了。她刷了牙坐在桌前,父亲给她沏了鸡蛋水把小笼包放在她面前,她拿起来咬了一口,觉得不是平时那个味,立时就把嘴里的吐了出来。她站起身就回了房间,父亲咋解释她都不听,还说,父亲拿次品糊弄她,是嫌她老了。
她还说,“要是吃不上王三家的包子,她以后就不吃饭了。”
没办法,父亲只好领着我去了那条街打听,总算得到了王三家的住址,去了他家正赶上他和他媳妇吃早餐,正好有几个小笼包。父亲说了来意,王三和他媳妇被父亲的行为感动了,当时就把自己家的几个包子全给打了包给了父亲。并告诉父亲:“小笼包刚出锅才是最好吃的。”记得那天是小寒,正飘着雪花,天气冷得很。父亲接过那几个包子,把衣扣解开把包子放进了怀里,这才领着我回了家。到了家,他从怀里掏出还有温度的小笼包,奶奶见自己喜欢吃的小笼包买回来了,高兴地从自己房间里走出来。她吃着包子连声说着:“嗯,就是这个味!”
三
父亲是个工作狂,却更是个孝子。
有一年,奶奶在村外溜达,不小心被卡车刮出老远。奶奶被送到医院,医院当时就下了病危通知书,让准备后事。
母亲急忙联系父亲单位,单位给在佳木斯出差的父亲打了电话。那段日子一直下着雪,父亲一时赶不不来。母亲心里急呀!为此,哭红了眼睛,每天守候在重症病房外,让我和哥每天天不亮就去车站等父亲。
奶奶被撞的第三天,我和哥一早又去火车站等父亲,那天天冷得邪乎,穿着棉衣棉裤还觉得浑身上下冰凉。哥说:“天太冷了,一会老爸再不出现,咱俩也该冻成冰棍了。”我打着哆嗦说:“这么冷的天,估计老爸也回不来了。”正说着父亲背着旅行包从车站方向大踏步跑到我们面前。只见他头发上挂着冰霜,喘着粗气,不容我和哥说啥就随着我和哥跑着去了医院。当他站在重症病房外望着一动不动的奶奶,眼圈红了,眼泪顺着面颊“刷”地流了下来。
他一声声呼唤着:“妈……”由于连日劳累再加上急火攻心,他一着急竟一下栽倒在地,昏了过去。等他醒过来的时候,奶奶也刚刚脱离危险被转到了普通病房。
那次,父亲生平以来第一次和单位请了一个月假,每天寸步不离地守候在奶奶身边。每天父亲就和奶奶吃住在病房,给奶奶按摩、擦洗、喂饭,一刻也没离开过病房。
母亲负责每天给他们送饭,有时说要替换他让他回家休息一下,父亲都说:“就让我陪陪我母亲吧!这些年我我总是忙工作,亏欠我母亲太多。多亏这次我妈没事,如果真的有事我一辈子都有愧疚呀!”
二十多天后,奶奶病愈终于出院了。父亲每天去早市买猪骨头,鱼、牛、羊肉,给奶奶补充营养。
肇事司机和他爱人还多次来到我家,主动拿来一些钱要给与一些赔偿,父亲坚定地拒绝了。父亲说:“其实我母亲也有责任,她平时走路爱听个匣子,由于声音开得太大,别人鸣笛她也听不见。所以不能全怪你们……”
四
父亲一辈子顺着奶奶,却在奶奶临终前做了一件忤逆奶奶的事。
奶奶七十三岁那年,得了一场莫名其妙的病,肚大如孕妇。父亲带她去医院看病,医生做了各项检查也没确诊。父亲急了,他闯进医生办公室要求医生马上给奶奶办理转院手续。而奶奶这时候在母亲的搀扶下,来到医生办公室把父亲叫回病房,不同意转院。
她说:“大华呀,我实在不想再折腾了,就让我安静在这个医院治疗吧。我现在就想吃你上次给我买的荔枝,你再帮我买一些回来吧。”
父亲听奶奶说想吃荔枝,上次给奶奶买荔枝还是在市里一家南方人开的超市买的。为此,他急忙雇了一辆车直奔市里,找到上次买荔枝的那家水果店,结果店主说刚刚卖没了。父亲急着问:“哪还有这种荔枝?”
店主见父亲满头大汗的样子,告诉父亲,附近还有一家也有这种荔枝。父亲听后是跑着去的,由于着急,他进门上台阶的时候还摔了一跤,膝盖磕出了血,裤子也磕破了。他顾不上这些,买了几斤荔枝,又急匆匆地往回赶。
其实奶奶并不是想吃荔枝,她故意把父亲支开,是有话要对母亲说。她偷偷和母亲说,其实她一点都不怕死,何况自己即使死了也没啥遗憾。因为来到承德,儿子媳妇对她都那么孝顺,只是她害怕她死后会被火葬。
她躺在病床上,鼻孔里插着氧气管,瘦成了皮包骨,肚子却胀鼓得大大的。
她拉着母亲手说:“茉莉呀,我不想被火化啊!我听老辈子人说,火化后,灵魂也烧没了,就找不着回去的路了。到时候,我想回家看看大华,看看你们,都回不去了呀!”她说着说着,眼泪就顺着眼角往下流,枕巾都打湿了。她还说:“如果能不火化,我只想住进南山里。南山好远啊!山清水秀的,死后我要是能住在那里,也就再无遗憾了。”她觉得父亲是国家干部,肯定不能违背原则,这些话她只好偷偷和母亲讲。母亲听着,哭着答应了奶奶。
父亲买回荔枝,给奶奶细心扒好送到奶奶嘴里,奶奶吃了一个就咽不下去了。她一个劲地吐,不停地喘粗气,一口痰没上来就闭上了眼睛。
奶奶去世后,母亲和大姑为奶奶在南山偷偷买了一块墓地,打了棺材,准备土葬奶奶。没想到父亲知道后却坚决不同意,他说:“我是国家干部,不能做违背国家原则的事。”
三天后,奶奶还是被火化了。父亲捧着骨灰盒,将她送进她生前最喜欢的南山里。父亲在奶奶的墓前四周还栽种了刺玫花,奶奶生前就是个爱花的人,父亲是五月出生的,正是刺玫花开的季节。他说:“我母亲活着的时候,我每天都忙于工作,陪伴她的时间实在太少了。我努力工作本想好好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但是我还是没有做到!每年五月刺玫都会开花,就让这些刺玫花陪伴我的母亲吧,如我陪伴在我母亲身边一样,母亲这样就不会寂寞害怕……”
父亲流着眼泪,跪在奶奶墓前,不停地磕着头,额头都磕出血来。母亲和大姑去拉他,拉都拉不住。他趴在地上泪湿面颊:“妈呀!对不起啊!我不孝呀!妈,下辈子我还做您的儿子,我要好好孝顺您!”他哭着,喊着,脸上沾满泥土,沙子,眼泪如雨而下。母亲和大姑也忍不住泪水涟涟。
几年后,父亲也在一个刺玫花开的五月去世了,他的墓就建在奶奶墓地一边。临终前,他嘱咐我和哥说:“把我葬在你奶奶旁边吧。我要永远陪着她!”我和哥含泪答应了他的请求。
如今,父亲几年前亲手在奶奶墓前四周栽种的刺玫花都已成活,每年五月都会竞相开放,一阵阵香气弥漫,经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