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农耕年华(散文)
一
十堰市的天津路,有个“农耕年华”饭店。外表看,设计得古色古香,门口处放了几只大酒坛子,上面用大红纸书写了几个‘酒’字很精美,傍边不远处放着个大铁笼子,关着有名的郧西马头羊,上写“活羊现杀”看了让人直流口水。
房子的内部结构,整个房屋皆用一个人合抱还粗地十几根树木建成,纯砖木结构的框架式房屋,进门是个退堂房。摆设各类水果,店内名吃,宣传品。两个大鼎罐,一边掉着一个,下面各放一个大火盆,大火盆里放上木炭,鼎罐内煮着羊肉,香飘四溢……
进得退堂,靠退堂墙的一面是前台,前台的对面是大厅,摆设五十多张大圆桌。外带靠围墙四围放着的十几张八仙桌,大厅外四周是一道矮围墙,围墙外是廊道,廊道的墙壁上贴着各色的名人字画和某某名人,某年某月某日到此莅临并用过膳。廊道外四围是包厢,包厢的门头上镌刻全国各地城市名和编号,便于记忆。屋子的整个设计得古朴风雅。屋子的后面是厨房,厨房的后后面场地上,设有十几座蒙古包,没到过蒙古的人还能在此体验感受一下它的气息。
在前台的上方悬挂着一块大匾上面镌刻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金色大字,遒劲有力。上用红色绸缎扎就的大红花鲜艳夺目。给人一种肃静与庄重的感觉。
我有幸在这里呆了几天,感受颇丰。
在这里能看到各色各样的人群,有谈情说爱的,也有老生常谈的。更多的是,有人借此机会谈公事论私事,谈生意,谈工程。增进友谊,增进感情,窃窃私语,海阔天空……还有很多外国朋友也在其中。
携家带眷,祝寿、婚宴、满月、乔迁……都来此一聚。
在这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人只要你在这里消费了,就能让你风光一回。享受服务员们精到的服务,使你像书中描绘的,旧社会里那些大老爷们一样的那种感受。
二
每一个包厢都有专人负责。
食客们在这里不用久等,只要你在菜谱上点好菜名,服务生手上的发送器,就直接发送到厨房里。厨房就果断配菜,或炒、或焖、或溜、或烹或凉拌……就到了传菜部,由传菜生直接送达到目的地,食客就可以慢慢享用了。
他们大多采用本地食材:如郧西县的马头羊、丹江口市翘嘴鲌鱼、黄龙水库的鳜鱼、房县的“山珍之王”的黑木耳、房县香菇、本地土猪肉,郧阳乌鸡、郧阳红薯粉条……。
丹江口市的翘嘴鲌鱼,是最有名的一道菜,食客们个个津津乐道,上来就点上一盘,慢慢细品。等待着后续的菜慢慢的端上来,他们不急,慢慢吃慢慢的喝着酒,
干锅臭桂鱼、萝卜干炒腊肉、炝炒菠菜、香辣牛皮筋、烧椒拌皮蛋、手工豆油皮、农家腊肉煎土豆、椒盐玉米粒、鲜椒龙沥鱼、荷兰豆炒腊肉、茶树菇猪肚煲、土钵酱猪蹄、泡椒土豆片,青菜面籽……
猪蹄汤泡火烧馍或羊肉汤泡火烧馍。深得食客们的喜爱。
最引人注目的是“烤全羊”。一男一女,弄一顶轿子把“烤全羊”抬上,穿上蒙古人的服装,全程播放着蒙古族的音乐,一步一个一浪,用一面锣有节奏的敲打着。送到了,端上桌时还为顾客说上一段,民间的“四联八句!”恭贺一番。撩得满屋子和大厅里的食客们哄堂大笑,忍俊不禁。
食客们,在这里吃得很高兴,谈笑风生……论时事论家庭。
他们,慢嚼细咽,时而小饮一杯,品出个中滋味,平添几分春色,舔舔嘴唇,擦擦手指,又继续夹一筷子放进嘴里,慢慢的切嚼。
三、
菜:各色菜品,每一道工序,都要经过严格的挑选。除去腐烂杂质、头、尾、择、剥、削、洗、漂、淘……以保证菜品的质量。
切:刀工也是有非常考究的:大、小、长、短、厚、薄。都有一定的规格,一刀到底,不得有黏连的现象。
炒:大厨们的炒功技法:闪、展、腾、挪。完全是把武功的一招一势揉和在一起,以至于色、香、味、美全部展现在客人面前,给客人的第一印象是新鲜感,每一道菜的火候又掌握得恰到好处。
传菜部:菜炒好了由专人送达传菜部,再由传菜部送达食客的餐桌上,由服务员接着放好以免混乱。传菜生要牢记好包厢、大厅、蒙古包每桌的具体位置和编号以免张冠李戴。
消毒:食客一应餐具器皿,杯、盘、碟、碗、筷,一桌一箱,用专车送入消毒车间进行消毒处理,以保证饮食的安全。
一百多个菜谱随时更换,食客从中挑选自己喜爱的菜品。
食之有味,下次再来。大多是回头客带动新顾客,也有很多都是慕名前来。
高兴之余,也津津乐道:“这是我们遇见的最美的味道!”物从言起,喜从中来。《农耕年华》饭店的顾客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屋外的停车场上总是停得满满的,还到外面租用场地。特别是周六、周日更是顾客盈门,场场爆满。
大厅、包房、蒙古包内都设计得冬暖夏凉,食客很是满意。
农耕年华的经营理念是:顾客至上,薄利多销,打造精品战略。
逢年过节还有更多优惠。
(江山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