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我和“娇莺恰恰啼”(散文)
一
现在想来,我和我女儿相处,还真的诗意盎然啊。女若莺,轻居枝条,流目顾盼,拨颈唧唧,读文吟诗。我也被感染了,和着孩子们的玉声金音,在成长的日子里感受着幸福。截取杜甫诗人一个半截名句,描写我的诗意日子:
我和“娇莺恰恰啼”。我跟闺女解释这个句子说,妈和你们这些小鸟一起唱,一块儿成长。
妈,你都老大不小啊,还成长?耳边传来女儿银铃般的声音。我瞪着眼跟女儿辩驳:成长是一辈子的事,这是我在江山文学得到的观点。女儿点头,表示赞同,重复着“恰恰啼”,享受着母女和乐的意境。
女儿还是嘟囔:还“恰恰啼”,听我们的声音好听了?不说是“噪树的蝉,闹湾的蛙,吵屋的麻雀”了?这些比喻都是我过去对着女儿愤怒时的口不择言,我赶快陪了笑脸,表示认错。的确,孩子们进步了,让我生出无限惬意,用诗赞美,可不是安抚女儿的话,我还要一点小小的得意。
前段时间,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发来微信,说我孩子在学校各方面表现优秀,邀我参加学校首届“教子有方家长”评选活动。要我讲几则“教子有方”的小故事。真是承蒙老师的厚爱,说句实话,我哪懂教子有方,有时候觉得自己在孩子们面前一筹莫展,一塌糊涂。教育孩子,我是瞎子过河——摸不着边,根本谈不上啊。在生活中,我只是与女儿互相感染,一起成长。这不是谦虚,我有点心慌。
我和天下所有母亲的爱是一样的。从孩子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到咿呀学语,至蹒跚起步,再到背着书包走进幼儿园,一路走来的所有点滴,无不牵动着我的心。我要感谢我的孩子,在她们身上,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为此,我每日都在下功夫琢磨,怎样扶持着孩子长大。一份苦心用情,也许就是一个母亲的优秀,我自我肯定。
我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寡笑少言。我想,是否要多多陪伴孩子,与孩子建立亲密的朋友关系呢?我相信性格可以遗传不变,但性情可以变好变得开朗。我慢慢改变态度,换一种方式与她们相处。我相信自然可以让人变得诗意,有了诗意,就会跨越说说话这个简单层面。我试着让孩子融入大自然。我陪孩子去环境清幽的地方,一起徜徉绿荫之中,与花鸟为伴,看蜂蛱纷飞;看江上波光粼粼,阅江天一色。在这舒缓的环境氛围里,我试着启发孩子讲故事,讲在学校里的所见所闻,并有意识地让她发表感想,不管是有趣的,或是无趣的,在孩子讲故事的过程中,我与孩子互动,我偶尔点头颔首认可,微笑鼓励,竖起大拇指赞一个。有时,我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每当这时,孩子嘴角上扬,露出像花儿一样甜美的笑容。孩子感觉妈妈喜欢听她讲故事,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为了能讲出更多精彩的故事,她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平时在家里,开始翻课外书了,读到精彩处,还忍不住大声朗诵一段,她有着十足的表现欲。她还会琢磨怎样讲故事会更精彩,让妈妈的笑声更加灿烂。夜晚,她在枕边轻轻说。看得出,我的孩子已经沉浸在“书香”里了。不,这不仅怀抱书香,更陶醉在爱的漩涡。
不久,孩子成为了学校的小小播音员,小小讲解员,在“弘扬庐陵文化,展现少年风釆”红领巾讲解员比赛中,荣获“特等奖”。在“曹灿杯”首届全国华语朗诵大赛,荣获吉安赛区“金奖”……捧着孩子的奖状,我的眼里噙着激动的泪花。当然,这一切离不开孩子的努力,离不开我们母女相互的感染,更离开学校老师们的精心培育。
我高兴了,想“显摆”。对女儿说,你是妈妈的小精灵,是我们家的迎春花,你的进步就是“恰恰啼”……女儿翻白眼,道:我们是青蛙水湾里叫……母女之间没有了尴尬,嘲弄的是过去,满足的是现在。我搂住女儿,堵住她的嘴。
二
我一直都不知道“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这句话的意义到底有多重要。和女儿真情相处,我有所感悟,归根到底,要感谢我的小女儿,她的一句“大逆不道”的话。因为带着三个孩子,我不能做一个职业女人了。是呀,我也不能整天“无所事事”挥霍光阴呀。我自称是写作爱好者,但我从来都不曾握过笔,好好写一篇像样的文章,成了真正的“叶公好龙”。我在想,我是否该读读书,握握笔呢?
小女儿还在读小学二年级时,放学刚进门,我习惯性地唠叨,快去写作业,甭一身轻。小女儿用不屑的眼神,望了一眼正在看电视的我,嘴里嘀咕一句,自己天天看电视还说我。听了小女儿的嘀咕,我的火气立马上窜,刚想“河东狮吼”,望着小女儿满头大汗,和那双写满委屈的眼神碰撞了,我忽然怔住。是呀,我自己天天看电视,凭什么说孩子?
孔子亦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我必须认识自己的不足与过失,给孩子树立榜样,我必须努力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率先垂范。自那以后,我每天伏案疾书,甚至挑灯夜战,写出一篇篇散文,虽然我的文字稚嫩,甚至是处在“咿呀学语”的状态中,但我很满足,因为我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我是在给孩子营造学习的氛围。我惊讶地发现,我的这一积极态度,真的为孩子树立了榜样,达到了“境教”的水平。瞧,孩子每天放学回家,总是轻轻推门而入,默默地走到书桌旁,放下书包,主动地做着作业。我家再也没有了“河东狮吼”的不谐之音,替而代之的是“书香之气”。
望着我的这几个孩子都在“各尽其职”,我心里感觉无比温暖,有时,真想咧开嘴笑。人们所说的“境教”是不是就是我家现在的这种画面呢?我在想象着,我脑子里突然闪出一句话,“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教而教’,以自己生命的觉醒,唤醒儿女生命的觉悟。”我知道,我做得离这些差得太远,我还是向着这个方向在努力。
一片山林,几株绿树,几枚暖莺,叽喳美声。我在文章里这样描绘我们家。女儿拿来红色笔,在我的这些句子下面画上了圈儿,就像儿时上学,写得好的句子,总是被老师圈圈点点。
三
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的孩子有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跟女儿说,“娇莺”看到了美才“恰恰啼”,我相信诗意也是教育的最好力量。
那是一个黄昏,我正伏案看书,女儿突然匆匆跑来,嘴里喊着:“妈妈,快,把手机借我用一下。”我刚递过手机,眨眼工夫,不见了女儿踪影。大概过了十多分钟,女儿回到了我跟前,非常欣喜地点开手机相册,一张一张地划拨给我看,嘴里不停地介绍,这张是通过什么角度拍的,那张又是怎样取景的,还迫不及待地把我邀请到阳台,透过窗户,一边指着远方,一边非常诗意地吟着:“夕阳燃烧着天边橘色的晚霞,晚霞映红了赣江水,大地上的一切都变了,瞧,那楼房罩上了红衫,那树上披上了红纱,人们的脸庞抹上了红晕。”这是女儿的即兴作文,我惊叹她的口才,望着女儿忽闪的眼晴和沉醉的表情,我甜甜地笑啦。笑过,有了几分自责爬上了心头,我还从来没有发现,我的女儿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这是做母亲的粗心啊!一向以诗情画意自诩的我,感觉羞愧了,真是英雄出少年。
说句实话,发现女儿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且对待美有如此强烈的快感,我的心里像灌了蜜。我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是否也该停下匆匆的脚步,用心看看自己,看看周围,用心灵去体味天地万物的美,让自己拥有一份从容的快乐。
常听说,教学相长。和孩子在一起,相处也相长,彼此感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我第一次觉得美可以把人缠绕在一根藤上,向上的美感,油然而生。
四
女儿不但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还有一双创造美的巧手,我家阳台现在是绿意盎然,大部分是女儿的杰作。
前两年,女儿拿剪刀把我买的一盆“青叶碧玉”剪了一株下来,我当时大发雷霆,骂她“败家子”。女儿并不生气,不疾不徐地说道:“妈妈,我发现它的茎部有细小的毛发,我怀疑是根,我剪一株下来,用水养着,看能不能生根。”不日,女儿水培的“青叶碧玉”果然长出了细根。
我以前买回来的花,养着养着就枯萎了,最后“命归西天”,家里剩余的空花盆可不少,自从女儿掌握“水培技术”,她一发不可收拾,把家里所有的绿植都培上双份,这叫“备份”,还把所有的空花盆派上用场,不但把自己家的阳台、书房点缀得绿意盎然,还送了不少给她的同学,让同学分享她的“劳动成果”。家里的鸡蛋壳、淘米水都成了她的宝贝,她跟我讲,这些都是上乘的花肥。她怕我忘记,只要在家便主动淘米煮饭,收纳淘米水,留着浇花种草。这一点,真的让我感动,我自叹不如。
我不知道,这一切与我经常带她去清幽静美的环境中走动,是否有着丝丝连连的关系。现在,我已经搞不懂,是我唤醒了隐藏在女儿心灵深处那份美感体验,还是女儿用美感点亮了我的双眼!
我想,“娇莺”的概念,不仅仅含有一种娇贵的美,更有一种不俗的气质在其中。女儿是我的“娇莺”,我心中为她唱一首赞美诗。
五
有一件事情,我现在想想,都有点愧疚。那次的做法,也许就是孩子口中的那个“虎妈”形象吧。
这个话题要追溯到几年前,事情发生在我的第二个孩子身上。那时,孩子还在读小学二年级。有一天,孩子在学校与人发生矛盾,并且动手打起来了,脸上“挂着彩”,回来向我哭诉。我不由分说,直接指着旁边的一棵树,叫孩子自己用拳头在树上捶。孩子不解地望着我,我却强行抓起孩子的手,在树上蹭了几下,孩子使劲地把手往回缩,嘴里喊着疼。我冷冰冰地甩下一句,打架就是这样,你打别人,你的手会疼,别人打你,别人的手也会疼,以后还打架不?当时,我的孩子,头摇得像拨浪鼓。
现在想想,我这种方法太操之过急,太“急功近利”了。孩子挂着彩回来,本来想来我这里寻求一点安慰,我却用“亳无人情”的方式告诫她打架的坏处。并没有耐心地走进孩子的心灵,倾听她的心声。
鸟儿互啄,也许是一时性急情恼,孩子打架过后就和解了,我却让孩子记住仇恨,铭记疼痛。
六
一直以为我给了孩子最无私的母爱,殊不知最无私的却是孩子对我的爱。
我一直以为我的大女儿是个大大咧咧,不懂体贴的人。我平时对她总是抱有不满,对她大呼小叫,横挑鼻子,竖挑眼。去年,她高中毕业了,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省城的一所大学,我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并没有给她过多的肯定与赞美。
高中毕业的第二天,她就去找了一份暑假工,在一小火锅店里做服务生,我开始不以为然,觉得她做两天就会当“逃兵”。谁知,她居然坚持了一个暑假,领到第一份薪水的时候,她没有为她自己置办任何东西,却首先想到了我。她为我买了一套化妆品,送到我面前,动情地对我说:“妈妈,你知道你有多美吗?你平时为什么不画点妆,多可惜呀!”说话间,为我打开了那套化妆品,并精心为我描着眉,抹着口红。透过镜子望着女儿那专心致志的样子,我既高兴又惭愧,我何时像女儿赞美我一样赞美过她,我整天打着爱的幌子,对她大呼小叫,甚至无理降罪于她:“好种不传,歹种万年。”想用这样的严厉促使她向好。没想到我这样“差劲”的妈妈,却被孩子深爱着,应了那句“子不嫌母丑”。更让我感动的是,由于最近我沉迷文字,老是忘了煮饭,孩子们一点也不怪罪我。不知何时,大女儿偷偷地在网上学会了做“手抓饼”,当那油光盈香的“手抓饼”摆在我眼前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带动着两个妹妹在厨房里忙来忙去,二女儿煎着鸡蛋,小女儿也不示弱,搬个小凳子,踮起脚尖,煮了一碗“香喷喷”的面条,摇摇晃晃地端在我面前,奶声奶气喊着妈妈,吃面。
此时,我的心里不知有多温暖,多惭愧。也许她们的厨艺并不精湛,我感受到了,她们对母亲这份爱却是最纯粹的。我平时总是强调自己对孩子的爱,却忽略了孩子对我的爱,爱,从来没有幼稚的,只有不理解爱,才是幼稚的。我不得不感慨,不是我在陪伴孩子成长,而是孩子给了我成长的机会。
和朋友坐一起品茶聊天,总离不开儿女的话题。朋友说我家庭担子很重,家有美玉三千金。是啊,将女儿打造成金玉,担子可重了,不过,当好妈妈这个角色也容易,投入进去,总会看到“三个黄鹂鸣翠柳”的美景。黄鹂就是“娇莺”,看我,总沉浸在这样的诗意里,全然感觉不到三千金的沉重,我自鸣得意地说过,我这是“四两拨千斤”。
说真的,母女相处,我不再觉得仅仅是一种血缘的亲密状态,还有难得的诗意。“自在娇莺恰恰啼”,给家中的锅碗瓢盆交响曲添上了音乐,给桌碰凳响的平庸日子添上了和美的声音。
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摇篮,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会用心编织这座小巢,打造良好的氛围,用爱心助力孩子放飞梦想。
待乳莺展翅,期美声绕梁。
2020年7月3日首发江山文学。
美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