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文昌阁诗情(散文)
在家乡团堡镇,文昌阁是一个最适宜读书吟诗的好地方。我常常怀念起这里,怀念我在文昌阁里畅读古诗词的那些年月。
文昌阁木质建筑,顶端呈六角翘檐式样,一点也不高大,占地不过30平方米,阁楼高不过两丈,分为上下两层,七步木梯,稳登而上。文昌阁的环境十分幽雅,它坐落在团堡河边的一片秀林中。清清的河水从阁楼下绕过,鸟儿们聚集在林中婉转歌唱,鱼儿们漫游水底自由飘逸。这里既有小桥流水的乡村韵味,更有诗韵流淌的文化古风。
文昌阁修建于明朝天启年间,(大约是公元161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当时团堡的石龙寺改为书院,兴办义学。团堡的文人们为配合书院倡导的读书之风,大兴团堡的文风,在一冉姓拔贡的带领下,自发捐助钱物,在石龙山下修起一坐小角楼,取名“文昌阁”,以表期望团堡的文化昌隆的美好运往。
果然,文昌阁成了团堡读书人的活动中心,学子们愉悦的在阁楼里舞文弄墨,畅怀吟咏。一时间数从这阁楼里一连飞出数十名秀才举人。后来石龙寺拆除“书院”,恢复为寺庙。“文昌阁”仍然以它独有的风姿立在团堡河边。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文昌阁还是青少年学子爱去的地方,我就是在那时恋上文昌阁的。
我最爱站在第二层楼的窗边放声读诗,每天早晨和黄昏,我那幼稚的童音都会从窗口飞出,飘过清波荡漾的河水,飘向白云缭绕的天际.。
那时的我,是怀着对古代诗人的崇敬向往,力图通过纸页上的符号去感知遥远的年代,梦想能将自己的精神放牧远方,化为风中草页或者空谷幽兰,而这一切,都在我诵读博大精深的古诗词中去实现。
在文昌阁上,苏轼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吹到我耳里;王勃的“落霞与孤婺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扑到我眼前;林浦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昏黄”浸入我鼻中;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触动我思绪;谭祠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激发我正气;毛泽东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助长我壮志……
我的整个身心都被诗词所征服,心底里萌发出坚定的信念:身为中华子孙,就要献身中华。
在文昌阁上----我品味诗词韵律的奇瑰和精巧;我体味诗词的蕴涵的情感和境界;我探索诗词的哲理,我含英嚼华,我探骊得珠,我的思想也在这读诗中升华。
“大江东去”是豪情;“晓风残月”是伤情;“千里共婵娟”是友情;“此物最相思”是恋情;”“共剪西窗烛”是爱情;“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是无奈;“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是忧愁,同样是春天,丘迟笔下是“草长莺飞,杂花生树”,李白描写成“燕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柳永却叹息“望极春愁,暗暗生天际”……诗词的情感细腻纷繁,读诗词的感受也变幻莫测。
当“明月如霜,好风如水”的时候,我手捧诗书,口诵诗句,心不断被理智的清风抚摩,我清醒的认识自己,我思考天地人生,诗词给我的不只是感性的冲动,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我的智慧和哲思由此得到启迪萌发。
在文昌阁里的窗户边,我一读三年,读完了《全唐诗》《宋代诗词三百家》,浏览了《明清诗抄》,欣赏了《革命烈士诗选》,背熟了《毛泽东诗词》。我不仅是读,还用心去品味,思考这些文字展现的是与非、包含的爱与恨,使我初步探索了厚重的人生。我觉得这些美好的诗词如同清凉的泉水在柔和地滋养心灵,又如同炙热的烈火在点燃全部激情,使我丰富了文化底蕴,使我的心灵时时保持纯真,使我的为人时时流露真情,使我写成的每一篇文字,让人一读就枰然心动。
是古今优秀的诗词使我躁动的性格变得宁静,使我贫瘠的心灵变得富饶,使我平庸的人生变得多姿多彩。我将以三分柳永的婉约,三分东坡的豪放,三分老庄的淡泊,一分渊明的拙朴,不断地循着古今诗词的路,去诠释我生命的韵律。
我十分感谢古老的文昌阁,给我提供了读诗的幽雅场地,我十分感谢古老的文昌阁,让深沉厚重的文风熏陶了我的灵魂,使我成为家乡的一个地道的文化士人。
我时刻怀念着文昌阁,可惜为了生计,多年奔波在外,实在无暇光顾。今年八月,我乘养病之机,虔诚的来到那阔别了将近四十年的文昌阁下。眼前的情景是使我潸然泪下,冷清的街道后面,那阁楼不知何时就腐朽倒塌,像一泡烂牛粪似的歪在一堆,上面盖满了杂草和荆棘……
真是目不忍睹,那曾培养过文人的小楼,象征一方文风标志的楼竟然得到如此的冷遇,遭到如此糟蹋!想到此,我的眼泪又夺眶而出。泪花眼里,我祝愿这坐代表文化景点的古木楼能早日恢复原来的面貌,让这一方文人的精神有个栖息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