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清风书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清风】浅谈文艺作品中的人物描写(杂文)

编辑推荐 【清风】浅谈文艺作品中的人物描写(杂文)


作者:西门浅草间 白丁,47.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99发表时间:2020-07-05 16:07:01
摘要:关于人物描写的粗浅认识

问: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答: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
   先卖个小关子,谁能在不用网搜的情况下答出上述对话的出处?
   已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不看小说了(尽管自己不时还在写小说),电视剧也是一样。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现在的文艺作品越来越没有吸引力,更直白一点说,作品中的人物变单薄了,不用说更深层一些诸如人性一类的东西,即便是人物表象也变得很“碳酸饮料”化。
   碳酸饮料最大的功用就是爽,因此得以流行。当下相当一部分文艺作品无不紧抓这个流行要素,帅哥靓女像选美,名车、豪宅像车展和售楼大会,一票成功人士,很正能量,看着的确非常爽。
   一个“爽”字似乎代表了当下文艺作品的普遍定式。为了迎合读者对“爽”的需求,文艺作品中的人物渐渐趋于类型化,典型的有这样一些:
   一.高大全,常出现在工具类的作品中,例如,一位封建皇帝被塑造成劳模干部形象,真实性虽无法考证,但实现了真正的历史穿越却是肯定的。
   二.高大上和白富美,毕竟现实中实现不了的,借助代入感可以好好臆想一番。
   三.事业强人,成功无疑让人陶醉,此外还可以虚拟欺压一下和自己关系不好的同事。
   四.无所不能的玄幻大师,没办法,打怪升级已经成了思维定式,看文艺作品也得遵循这个套路。
   五.架空现实的小白,外面太可怕,不如躲起来,和二次元在一起挺安全。
   凡此种种不再一一例举,总之一句话,当下文艺作品中的人物离现实越来越远。
   或许有人会说,当下是个浮躁的年代,无穷的诱惑,生活压力,各种梦想和不如意,人们活得很累,太需要爽一下。这种说法没错,但问题是爽过之后呢?浮躁不会因为爽了一下而消失,然后不得不再想办法去爽,如此反复,何时是尽头?所以想要消除浮躁的根本办法还是先让自己沉静下来。当然外部环境不会因此有任何改变,但沉静下来后,看问题的眼光会有所改变。
   让自己沉静下来的方法有很多种,找到一部好的文艺作品便是其一。
   现在回到开篇提到的那个问题。相信有点年纪的人可以立即给出答案。没错,这是一部名为《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电影中的台词。很诗意的问答,其实是接头暗语。影片中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游击队员谢德.卡比丹诺维奇用这句暗语和其他的地下工作者取得了联系。但由于叛徒出卖,这个地下工作其实是特务假扮的,和谢德接头的目的是要诱捕游击队领袖瓦尔特。当谢德发现德国人的圈套时已经太晚了,瓦尔特已经走在去接头的路上。为了掩护瓦尔特,谢德决定先于瓦尔特去和特务接头。他从一个挂在墙上的钟里取出一只左轮手枪,刚好被走进来的徒弟发现。徒弟问他要去干什么?谢德平静地回答:“去找我的归宿。”在离开自己的钟表店时,谢德对徒弟最后的嘱咐是让他好好学手艺,将来一定会用得着。
   一个即将赴死的人,走的时候竟是如此平静,没有豪言壮语,没有什么凛然的举动,没有告诉徒弟如何记住仇恨替自己报仇。影片看似平淡的人物处理,却让观众看到一个无比丰满的老游击队员形象,他的坚定与沉着,他的普通和善良被表展现得淋漓尽致。谢德是勇敢的,淡然赴死,通过对徒弟的嘱咐,很好地诠释了他做出一切的目的——所有牺牲为的只是换回将来的和平。真实,富有情怀,勇敢无畏的普通人,这样一个人物,相比那些只为了自己的一点爱、恨、情、愁便机关算尽的能人,哪个更具吸引力?
   当然,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便是笔者,在当初看这部影片时,最被吸引到的东西只是瓦尔特的拳法,枪战场面,甚至德军漂亮的军服,随着阅历的增长,才有了对谢德这一人物更深刻的理解。这里想要分享一下个人感受,为什么一部影片会有这么长的作用时间?解释很简单:丰满人物留下的记忆。著名心里学家弗洛伊德在对病人的精神分析中发现,人类的思维存在潜意识,很多信息被大脑收集后,相当一部分会成为潜意识在一种休眠状态下被存储起来,当某种条件相契合时,一部分潜意识会转回成意识。试想,如果没有当初谢德这个形象在潜意识中的植入,后来也不会有对他的更深层解读以至延申到对其他事务更深层的理解,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不是没机会再接触到这个人物,而是根本不会想去接触。
   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作者是不为了娱乐目的而写作?相信数量也不会少,他们的坚持很值得钦佩,即便不为目前大多数的读者所理解,但坚持不懈对艺术纯粹性的植入,一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读者的品味。
   写文字的人,在作品中塑造一个人物,这个人物出现的目的是什么?是跟着读者一起嗨?还是让人物带给读者一些情怀?这问题没有正确答案,如何选择完全依照写文字人自己的观念和意愿。但有一点相信应该可以达成共识,有情怀的人物比有本事的人物能带给读者更多的滋养,情怀让人豁达,眼界宽广;而对本事的膜拜只会让人变得更功利。
  

共 193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艺作品中的人物究竟怎样写才能达到打动人心,本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文中对人物描写的一些现象进行了文艺批评。文学批评是最活跃、最经常、最普遍的一种。文学批评从文学实践出发,又反作用于文学实践。它能影响作家认识和理解文学的性质、特点、规律,从而影响创作的发展;它还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评论,影响读者对文学的鉴赏和理解,从而直接关系到文学作品社会作用的发挥。作者举例,为什么过去一些文学作品人物形象十分丰满。在作品中塑造一个人物,这个人物出现的目的是什么?作者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位写作的人深思。欢迎投稿【清风书苑】推荐发表共赏。期待精彩继续。【编辑:官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官平        2020-07-05 16:08:45
  欢迎文艺评论、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问候作者!
官平
2 楼        文友:西门浅草间        2020-07-07 11:33:31
  诚谢精准点评!
孤独自由人
3 楼        文友:静夜霜        2020-07-11 11:56:24
  与作者有同感,好的人物形象往往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最为关键与重要之处。当下社会的快餐文化与娱乐文化也让很多的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快餐和娱乐化,因此也越显肤浅单薄与虚假,也越发的难以感动人并让人记住。期待好的文学作品中的好的人物形象了。
静夜霜
4 楼        文友:西门浅草间        2020-07-12 13:20:46
  感谢文友关注!希望大家共同为人文环保出一分力
孤独自由人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