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跑通勤的日子(散文)

精品 【丹枫】跑通勤的日子(散文)


作者:安子川 举人,4117.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91发表时间:2020-07-08 09:35:02
摘要:原创首发丹枫

【丹枫】跑通勤的日子(散文)
   从踏上铁路的那天起,注定了要跑通勤。多长时间,不敢说,也许是几年,也许是整个铁路生涯。
   这就是铁路工作的特点,一个让每一名铁路职工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我也不例外,而且这一跑,就是整整三十五年。
   记得上班的第一天,刚刚从铁路上退休回家的父亲就对我说:“铁路工作都在沿线山区小站,你可要做好跑通勤的准备。”
   对一个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我来说,铁路就是长长的火车和两条笔直的钢轨,铁路工作也无非就是火车司机和神气十足的乘务员,至于其它什么信号工、站务员、养路工、扳道员、接触网工、列检员等等工种,我却一概不知,对沿线小站的生活状况和艰苦条件更是一片空白。因此,对父亲的这句话并没有放在心上,反而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心想:只要有火车,再远的路又不用我走。
   然而,当我分配到并不算小站的宝鸡东站工作时,才真正体会到了跑通勤的艰辛和痛苦。
   别的不说,单是每个周末的坐车回家,就消耗了我大半天时间。那个时候,还没有实行双休日制度,每周只有星期天休息,每次回家都是在周六下午下班后或偶然请假早走一会。夏天能好点,下班后太阳还没有落山,不舍得花钱坐公交,急急地顺着铁路跑到车站,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背上的衣服湿透,顾不得停下歇歇,一脚登上车梯,站在车厢连接处,边喘气,边用手擦拭满脸的汗水。待到稍微平息一下,便挤进车厢,找座位坐下。
   但作为站站都停的慢火车,每逢周末,好像人人都在跑通勤,除了铁路职工,也有很多地方上的学生和工作人员。车厢内往往人满为患,根本没有座位可坐,只能人挨人站在走廊上,饱受车厢内酸臭闷热的熏烤。恨不能让头顶的小型摇头电风扇吹得更猛些,也期盼着列车早点启动,好让窗外的凉风呼啦啦地吹进来。
   从上车所在的宝鸡站,到下车所在的常兴小站,一直朝东奔驰,最多也就八十多公里的路程,可被人们称之为“站站停的绿皮火车”,竟跑了整整两个多小时。不是这个站停五六分钟,就是哪个站交汇车就十几分钟,甚至半个小时。好不容易等到了下车,天已经麻黑,急急地小跑出站,赶坐上最后一趟回家的公共汽车。四十钟的路程,下车,又步行半个小时,才算到家。
   此时,已经是晚上十点多钟,累得腰酸腿疼,饥肠辘辘。赶紧吃饭,洗漱,有时再和父母说说话,躺在床上往往都快零点时分。伴着夏夜的凉风和虫子的唧唧鸣叫,很快进入梦乡。
   一觉醒来,天已大亮,顾不得洗脸刷牙,扛上工具,迎着东方火红的朝霞,或锄地,或施肥,或浇地,或拔草,直干到日上两个杆头,便回家吃饭。然后,稍稍休息片刻,又顶着烈日接着去地里干活。好像和时间赛跑,尽可能把该干的活干完,以减轻父母的压力。毕竟在家里的时间就这大半天。只有拼命干活,才能对得起通勤中的艰辛和痛苦。即便手心磨出了水泡,汗水湿透了衣衫,也是速度不减,干劲冲天。那时,年富力强,精力充沛,从不担心累,果真累了,回单位休息两天,很快就会恢复体力,反正上班比较轻松。担心的倒是回单位时的等车、坐车、倒车、再坐车以及漫长而焦急的颠簸。
   每次回到宿舍,不是华灯初上,就是深更半夜。一天的周末休息就这样在如马拉松似的赛跑中紧张地结束了。
  
   二
   这只是参加铁路工作后通勤日子的刚刚开始,更多的车上颠簸和意想不到的困难,在等着我慢慢体验和感受。
   那个时候,农村土地刚分到各家各户不久,人人都在把主要精力放在土地上,没日没夜思谋发家致富的新路子。我家里也是一样,一会儿给地里种粮食,一会儿给地里种药材,一会儿给地里栽果树,一会儿又给地里种树苗,忙得人人闲不下来,就连土地也是一茬紧跟一茬,没有歇息的时间。
   这样,我就成了家里不可缺少的劳动力,周周得回家,常操家里心。夏秋收大忙时间是如此,就连平日里农活不忙时也是如此。
   在农村,地里永远有干不完的活,我也就有永远都跑不完的通勤。
   有一次,一个深秋的周末,我依然和往常一样,周五下午请了假早早坐上火车。可不顺的是,当我刚下车,天就下起了瓢泼大雨。我赶紧在候车室里避了会雨,没想到等雨小了再赶到汽车站,开往县城的最后一班汽车也走了。我只好坐了一辆载客的三轮车到桥头,等待着开往家乡的过路公共汽车。可左等右等就是没有,眼看着一辆辆过路的大卡车、小轿车从眼前飞驰而过,我有点着急了,开始拦截所有通过的车辆。
   天越来越黑,雨越下越大,路上的行人也越来越少,可是,任凭我怎样招手拦截,就是没有一辆车能停下来。我急得来回在地上打转转,如果晚上回不了家,就只有返身走回小站,再坐火车回单位了。这样的话,第二天客户来地里收苹果的事就会耽误。想到这里,我的心如火烧一般焦急,对着迎面开来的一辆农用拖拉机,直接上前拦住了去路。
   也许是我拦截的幅度过于夸张,也许是这位冒雨开车的司机师傅有一颗善良之心,只听“咔”的一声,农用拖拉机停在了我跟前。这位司机师傅并没有责备和怨言,而是问我要去哪里。我说了去向,他竟爽快地答应了。
   就这样,我在这位好心师傅的帮助下,冒雨回到了家乡小路的拐弯处,然后又踩着泥泞的小路回到了家里。
   虽然已是夜里十点多钟,但可喜的是,天晴了,繁星满天,明月当空。
   按照预期计划,在乡亲们的全力帮助下,摘完了全部苹果,并按照大小尺寸,分类包装,过秤装车,尽管累得筋疲力尽,满身泥水,但总算完成了一件大事。
   对于农民来说,只有当丰收的硕果变成一沓又一沓厚厚的钞票,脸上的笑容才能绽放得更加灿烂。
   那一天,父亲和母亲的脸上都盛开着灿烂的菊花。
   在农村,能当一名铁路职工,那就是件非常光荣的事情。我们村距铁路较远,很多人一辈子尤其是老人,不要说坐火车,就连火车是什么样也没见过。因此,对我这个天天和行车打交道、坐火车又不用买票的铁路职工来说,他们的羡慕程度,不亚于我当了一名高级官员,连看我的眼神,都充满了敬意和亲切。
   然而,对我来说,最头疼的恰恰是坐火车。不用买票不假,凭通勤票就可以上车,但没有座位的火车和挤在散发着酸臭味的车厢里,一熬就是两三个小时,这种频繁经历的痛苦,又有谁能受得了。
   更难以启齿的是,那天由于走得晚,到车站已经是下午十九点多钟,回单位的第一趟火车已经开走。我在一阵懊悔与无奈中,只好等待下一趟车的到来。
   一个小时后,我登上了开往单位的最后一趟慢火车。
   到底是晚上,车厢里有很多座位,我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来。也许是太累的缘故吧,不一会就趴在茶几上睡着了。也不知睡了多长时间,当我猛的醒来,发现车厢里的人更少了,也更静了,我预感到不对劲,急忙紧贴窗子向外看,黑漆漆一片,看不清任何参照物。但凭印象,我知道已经坐过车了很长时间。急忙起身到乘务室一问,才知道车都快到宝天线胡店车站了。我一下子蒙住了,竟不知如何是好。乘务员忙告诉我,下一站赶紧下,等回来的车再坐吧。
   我看了看漆黑一片的窗外,静了静神,只好等火车停站后下了车,来到了属于我们单位范围内的信号工区。值班的正好是和我一批上班的工友。说明了情况,他赶紧安排我先休息,等下一趟车过来再走。
   睡在工友的床上,我特意叮嘱他,车来了记着叫我。虽然距凌晨六点多的火车还有三个多小时,可我怎么也睡不着,深怕又睡过了点。直到火车开来,也没能合上一眼。急火火地上了车,向东一路飞奔,终于在八点前赶到了单位,一颗悬着的心才终于落了下来。
   这次休息,虽然只有一天两夜的时间,可对我来说,所经历的,如同漫长的一年两个月。
   我在一次次的通勤中,经历着一次次地等车、挤车和步行,也在一次次的体验中,感受铁路职工的艰辛和痛苦。
  
   三
   命运,注定我跑通勤的日子,会伴随我的结婚成家将继续下去,非但不会减少,反而更加频繁。
   妻子是县城的一家企业职工,而县城位于关中平原的渭河南岸,铁路则紧靠渭河北岸,一路东西延伸。每次下车,必须坐一段二十分钟的汽车穿过渭河大桥,在桥头南边的310国道交汇处倒车再向东行驶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我们乡所在的位置。
   结婚后,由于妻子所在单位正好与家乡的方向相反,每次坐汽车到桥头南边,若要回家,就必须等妻子,或者坐车到县城接她。如此以来,浪费时间不说,往往错过了下午的最后一班汽车。于是我们商定,各走各的,在家汇合。可这样又常常出现变故,不是她临时加班回不去,就是我外出干活走不开。那个时候,通信设备极不方便,没有手机,家里也装不起电话,没法及时通知对方,就只好一人独行,相聚无望。有时会耽搁大事。
   记得岳母病重,从县城转回到老家。本来我想多回去几次,看看她老人家,可那段时间工作特别忙,一直走不开,直到她老人家去世也没能回去看看。即使在她临终前的最后时刻,全家人都守在跟前,唯独缺我一个。后来还是家人专门跑到邮电局,辗转反侧打电话到我单位,又由传达室电话通知到正在现场干活的我,才赶紧给工长请了假,几经周转,赶回到家。
   此时的家里,人人披麻戴孝,个个痛哭不止,灵棚搭起,挽联醒目,棺椁摆放堂屋正中,祭品献于祭桌前面,烛火旺盛,香烟缭绕,一派庄重、肃穆、悲痛的气氛。我知道自己回来得晚了,她老人家已经入殓盖棺,再也看不到那张慈祥、端庄、可亲可爱的面容了。烧纸敬香时,我的眼泪不由得流了下来,我痛恨自己的不孝,痛恨交通的不便,更痛恨漫长而煎熬的通勤日子。
   但我又能怎样呢,铁路就是这种工作性质,就是永不休止的和家人分离。我只能适应,并求得岳母的原谅:若有来生,一定会好好地孝敬您,让您的晚年生活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料理完岳母的后事,一家人的心情非常沉重,很长时间都无法从悲痛中走出来。但生活却如荡漾的湖水,慢慢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就在这平静的生活中,我依然紧张地工作,依然每逢休假的时候跑我的通勤。
   我在极力想办法调动妻子的工作,以尽快结束这无休止的通勤日子。
   那个时候的客车,除了速度较慢的绿皮车以外,还有既脏又黑的闷罐车,也就是著名作家王蒙改革开放初期写得一篇小说《春之声》,里面的主人公乘坐的就是这种闷罐车,这种车一般都在每年春运繁忙时段加开,是客车车厢紧张,用来缓解春运压力的运输形式。坐在这样的车厢里,如同坐在密不透风的黑房子里,宽敞的没有一个座椅,所有上车的旅客都自己找空位就地一坐:有铺一张报纸的,有坐在行李上的,有干脆坐在黑乎乎的铁皮地面上。
   作为常跑通勤的我,知道这种车的脏乱差,所以经常带一个折叠式小凳,即使旅客再多,也能找到一个不显眼的地方,放下小凳,坐在上面,体会这种像绿皮车座位似的感觉,远比《春之声》里主人公当时的情景享受得多。
   本以为调动了妻子的工作,两个人过上了团圆的日子,加上两个妹妹的相继考学上班,父母也被接到了城里,就完全可以减少或者结束跑通勤的日子。可谁能想到,铁路的大面积改革,我被调到了近二百公里外的省城。跑通勤的日子又一次落在了我的头上。好在这一次,不再需要中途倒车和步行,而是直接穿梭在城市与城市之间,即使偶然回老家看看,时间也比从前少了很多。
   只是依然要挤在人群中,站在过道处,忍受着难以忍受的汗臭味。
  
   四
   一切都在发展中变化,铁路也是一样。动车组的开行,改变了跑通勤的日子。车厢内不再脏乱差,而是被干净、整洁、舒适的靠背座椅所取代,速度不再是走走停停,而是如风一样的速度向前飞奔,旅客不再是拥挤不堪,而是进行了一定的人员限制……坐在这样的动车上来回穿梭,又何尝不是一种美的享受。
   如果这样的通勤日子一直能持续下去,那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可是,现实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没过多久,我又一次地被调到距省城更远的陕北去工作。条件艰苦不说,单就路程之远,足足有五百多公里,坐火车一个单程就得六七个小时。这下,我彻彻底底成了跑通勤的专业户。
   但作为一名铁路职工,一名副处级领导干部,服从分配是最起码的组织原则,更何况作为第一批进驻红色老区的铁路职工,我也渴望得到一次艰苦环境下的历练。就像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说的那样:艰苦是一把锋利的雕刀,时刻都在雕琢着人们的灵魂。
   我就需要这把锋利的雕刀来雕琢,再雕琢。
   为此,我经历过零下三十多度的寒冷侵袭,经历过连续三天三夜风雪危害道岔设备的清扫,经历过黄沙漫天的狂风大作,经历过洪水冲毁铁路的紧急抢险,经历过春节期间坚守岗位的孤独与寂寞……但经历最多的,依然是漫长而痛苦的通勤日子。
   每次回家或去单位,铁路职工往往多达上百人,赶坐的火车也就集中在那一两趟,不但旅客趟趟爆满,没有座位,就连卧铺也排队签票,供不应求,根本满足不了我们这些跑通勤的干部职工。
   我们只好站在座位旁边,手扶靠背,乘个别旅客起身上厕所或倒开水的时间,赶紧坐下来歇息片刻。有时如果运气好,碰上个好说话的车长,还会坐在卧铺车厢的走廊边座上。最起码困了,扒在茶几上睡一会,总比一路站着好得多。
   试想,五百多公里的路程,如果站上一路,不要说我们几个50多岁的人受不了,就是那些年轻人,又有几个能坚持下来?
   正是这种铁路通勤职工坐车难的现状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重视,很快,路局专门在开往陕北的一趟列车上增加了一节卧铺通勤车,并动员几个单位错开休假时间,尽量保证通勤职工上车后有卧铺享受。
   这一重大的惠民政策不仅解决了通勤职工的乘车难问题,更在全局干部职工中传为佳话。
   从此,我的通勤日子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每次上车,躺在舒适的卧铺上,或看书,或看窗外风景,或听手机广播,或看手机电视。饿了,吃点随身携带的零食。渴了,喝一口泡好的茶水。困了,美美地睡一觉。虽然路途遥远,穿山越岭,但那种放松的心情,犹如游山玩水般舒服快乐。从不觉得累,也不觉得遥远,黄土高坡的连绵起伏,随处可见的红色文化,朴实、率真、豪爽的陕北汉子,大胆、泼辣、漂亮的陕北婆姨,抿节、饸饹、碗托、洋芋擦擦、钱钱饭等独具特色的陕北小吃,都让我在一次次的通勤中,尽情地欣赏,真切地感受,深刻地体会,久久地回味。
   我越来越热爱这片神奇的土地,热爱我所从事的铁路工作,热爱我所跑过的一个个通勤的日子。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我已经从陕北调回到路局机关工作,彻底结束了跑通勤的日子。然而,每每想起那些发生在车上的点点滴滴,心里就不由得空落落的,一种难以名状的滋味涌上心头。
   三十五年的通勤日子,苦也罢,累也罢,辛酸也罢,快乐也罢,总算结束了。虽然只是平平常常的一次次通勤,但却留给我的是满满的收获和难以忘怀的记忆:让我在一次次的艰辛中坚定了努力工作的信心,见证了中国铁路飞速发展的历史变迁,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从而更加地热爱铁路工作,珍惜铁路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铁路工作。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财富的积累,情感的升华和灵魂的净化。
  
   二零二零年七月五日

共 596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描述铁路工作经历的小文。作者参加铁路工作那一刻起就踏上了通勤的旅程,通勤是相当苦的事,一周铁路上的工作干完,周末还得赶回家,帮助家里干农活,来去匆匆的旅程,坐不上车,因疲劳而坐过车等,那是常见的事,甚至连家里亲人最后一面都没见上。随着时代的发展,火车上工作条件逐渐的改变,以及上级领导的关注,通勤人员终于能坐上通勤车厢休息。作者文笔流畅,用细腻的文笔,描述了一个农村出生的小伙子,走上铁路工作岗位,克服生活工作中的种种困难,逐渐爱上铁路工作,并成为一名合格的铁路领导者的历程,讴歌了铁路工人为中国铁路事业默默奉献的精神,展示铁路发展的新面貌。充分体现了我们工人,爱岗敬业的优良传统。欣赏佳作,推出共赏。【编辑:相思】【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0713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相思        2020-07-08 09:38:30
  通勤工人,有苦有乐,讴歌了铁路工人为铁路事业的默默奉献精神。奉茶问好老师。文中个别地方有修改,请老师对照原文,若编辑不当之处,敬请雅校。
成绩属于过去,笔尖书写未来。
回复1 楼        文友:安子川        2020-07-08 16:58:20
  谢谢老师
2 楼        文友:陆屿璠        2020-07-08 19:04:24
  一个工作从干上到爱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爱上一个工作的最高标准。爱岗敬业值得向全社会提倡,好文大赞!
回复2 楼        文友:安子川        2020-07-08 21:46:59
  谢谢老师点评
3 楼        文友:金华烟雨        2020-07-10 21:49:59
  感谢铁路职工的辛苦付出,才有我们所有乘客平安愉快的旅途。在文章里不难看出:从慢悠悠的绿皮火车到现在飞速行驶的高铁,从音讯不通到人手一部手机,社会在不断进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每一个中国人都在享受着科学技术现代化为我们迎来的幸福生活。
回复3 楼        文友:安子川        2020-07-10 23:26:45
  谢谢老师点评
4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20-07-13 22:35:18
  恭喜老师佳作获得精品,期待精彩继续呈现丹枫!
梦锁孤音
回复4 楼        文友:安子川        2020-07-15 10:44:52
  谢谢老师鼓励
5 楼        文友:相思        2020-07-14 06:43:23
  祝贺老师佳作获得精品,期待更多精彩纷呈。
成绩属于过去,笔尖书写未来。
回复5 楼        文友:安子川        2020-07-15 10:45:15
  谢谢老师鼓励
6 楼        文友:箫音依依        2020-07-16 21:32:16
  看似平凡的工作,辛酸又有几人知。选择通勤工作,更多的就是选择奉献,向劳动楷模们致敬,正是由于你们的辛苦付出,我们的出行才如此顺畅,如此有序。拜读老师的精品佳作,问好!
回复6 楼        文友:安子川        2020-07-17 22:03:58
  谢谢点评,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