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丁沟,鲲鹏腾飞的地方(散文)

精品 【晓荷】丁沟,鲲鹏腾飞的地方(散文)


作者:农言 举人,3334.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908发表时间:2020-07-11 05:48:07
摘要:丁沟镇犹如一架巨型的飞机,宽长的三阳河是机身,河东的工业区是右翼,河西的商业区是左翼。银行、农贸是右翼上的引擎,教育、科技是左翼上的引擎,在双引擎的驱动下一飞冲天,越飞越高越远……

丁沟镇距我家很近,常来常往了几十年,每个角落都有我的足迹。
   初冬的一个晌午,蓝底色的天空中,飘着几缕淡淡的白云,明晃晃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我开车送邻居的大伯大妈到丁沟镇“扬州泰州飞机场”,这是两位老人去深圳的女儿家过冬。
   车行到丁沟镇一处红绿灯,右拐,经过一座新三阳河大桥,便是一条很宽的直通机场的柏油路了。大伯一边看着车窗外,一边夸赞丁沟镇的变化是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我说:“是的!你看,马路北侧一排排崭新的楼房,就是建机场时拆迁户居住的小区。”又过了一处红绿灯,我接着说:“马路南侧这一大片刚拆迁过的空地,就是将来造飞机,和建影视产业基地等工业园区。”大妈说:“这里我有一个亲戚因拆迁也住进了小区的新楼房里,现在不用种田了,还拿了田亩补偿金,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了。”大伯又说:“想当年,我们上街两条腿走的是坑坑洼洼的土路,住的是土墙草屋的房子,吃的是粗茶淡饭。看现在,蹬三轮上街走的是平坦的水泥路和柏油路,家家住的是瓦房、楼房,人人吃的是大鱼大肉呀,这样的日子我们是过了还想要过!”我说:“这主要的是因为国家的政策好呗,所以小家的日子才蒸蒸日上的呀,就像当年的深圳一样,也是靠好的政策,才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壮大起来的。”说着说着不觉机场就到了。我下车帮两位老人推着行李箱走进候机厅,又替他们取了登机票后就往镇里赶。
   出了机场,过了“安大”公路一会儿就到了丁沟桥,我将车停在了桥西头的农业银行门口。人有时候越亲近的地方,就越容易忽视其的变化。今儿打算模拟一位阔别多年的游民,步行到我最熟悉的镇子里走走,重新丈量一下丁沟镇的宽度、长度。再看看,重新审视一下丁沟镇的高度、厚度。把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景象印刻在记忆里。心里这么想着,头顶上忽然传来一阵刺耳的轰鸣声,抬头看,是一架很长很大的,上面还印有红杠杠的银白色飞机,就像似传说中的一只巨大的鲲鹏,展翅从丁沟腾飞起来,朝着茫茫的天空飞去……
   丁沟镇位于扬州市东效。有两条河流穿镇而过,一条是老三阳河,一条是新三阳河,老河窄小,新河宽长。镇内河道纵横,小桥静卧,傍河街道,商铺众多,这些既赋予了现代气息,又蕴含了水乡风韵。
   丁沟是一个有历史的小镇。有记载:三阳河即古山阳渎,是隋开皇七年文帝扬坚为了征伐陈国而开凿的。(但以后为历朝的漕运提供了方便,也为两岸农田灌溉,和缓解里下河早涝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三阳河的主流由南向北,支流是东西向,这样河道就成了一个“丁”字形,故名为丁沟。近代为了江水北调,为了彻底解决里下河地区的旱涝之忧,上世纪六十年代,在老三阳河的东侧又开凿了一条更宽更长的新三阳河。水陆交通便利的丁沟自古就以三阳河兴镇,千百年来欣欣向荣,享有“富丁沟”之誉。
   我站在银行门前的这一会儿,就看到自助机处的人进进出出,有的是取钱的,有的是存钱的。大厅里的柜台旁,大多是公司、厂家、商家老板、还有是上了岁数的老人等来办理各种业务的。丁沟镇以前只有一家信用社,主要的是对种田的庄稼人服务的。现在不仅有农村商业银行,还有农行、建行、邮政储蓄银行。银行多了,钱自然也多了。
   来到丁沟桥上,朝南远眺。三阳河的东岸是宽大的生态健身广场,那里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和荫荫丛林,那里有新建的飞檐长廊和古色古韵的小亭子,还有一方唱戏表演的舞台。此刻,是那么的宁静,像是在默默地等待着彩灯闪烁、欢声笑语的夜晚。我突然想起来,有一次夏天晚上来到广场的情景。月夜下,河边的水草中,朗朗的蛙鼓声叫响了三阳河,习习河风,凉爽爽地从芦苇荡间拂上岸来。广场上,有的人跟着激昂的音乐,又是手舞足蹈,又是扭动着腰肢;有的上了岁数的老人手拿着小播放机,一边听扬剧,一边沿着河岸的幽径散步;有的人手摇扇子坐在亭子里,闲聊时事或家长里短的话题;还有的情侣坐在石凳上,肩并着肩,手拉着手,面对着月色波光的三阳河说悄悄话。
   再转身朝桥北看,东岸边有两条上百吨的船,一条靠在建材码头旁。码头的场地上,黄沙、石子、砖瓦、瓷砖、水泥钢材、木料、石料堆积如山。看起来它们是沉甸甸的,但当它们组合在一起为建设美丽的丁沟又是永恒的。另一条船靠在粮库码头处,一台输送机,伸出长长的臂膀正往船上装粮食。岸上是几栋高大的仓库,里面储满了粮食。想想,每年到夏季和秋季的时候,农民们把收获的小麦和稻子,用拖拉机送到这里来卖,一时粮站呈现一派繁忙的场景。一手交粮,一手数钱,汗水在脸上流,甜意在心里淌。库里有余粮,心中就不慌,农家人不愁吃的日子,就像是这涌动的三阳河细水长流。
   民富安康是乡镇富裕的标志,也是在田间地头日晒雨淋的庄稼人一生的迫求。下得桥来,往街里走,农行旁边就是丁沟镇卫生院,对面不远处是同康泰大药房。药店旁的巷子里是几个修鞋子的摊位,我走到一位上了岁数的女师傅摊前说:“请师傅给我打双皮鞋掌子。”那位女师傅说:“好嘞!你先坐下来稍等片刻。”说着递过来一张小凳子,我脱下皮鞋,女师傅一看说:“你这双皮鞋式样很漂亮,皮质又好,价格很贵吧!”我点了点头,她又说“从前我修的是布鞋、雨靴、解放鞋多,现如今,生活条件富裕了,修的多是上档次的鞋子哦。”我说:“人啊,食常饱而求味美,衣常暖而求华丽,居常安而求宽敞嘛,咱庄稼人是到该追求美的时候了。就像对面的镇卫生院一样,现在重新装修过了多气派呀!”女师傅一边手挥锤子,一边说:“是的,医院里条件也好了,先进设备多了,大病又有医保,医生还用网络把乡民们的健康情况链接起来,每年定期为老年人免费检查呢,这是种了一辈子田的乡下人,做梦也想不到的事呀!”
   喝不够的家乡水,吃不够的家乡味。我穿上刚打好掌的鞋子继续走,前面便是一家挨一家的美食小吃店。有安微人开的牛肉汤馆;有镇江的锅盖面、牛肉拉面等面馆;有老鸭汤粉丝店;有盐水鹅、猪头肉、小肚、素鸡等各式各样的熟食店。不过,丁沟的水饺和小馄饨名响一方,用鸡汤或骨头汤下出来的鲜肉馄饨,乳白,营养丰富,放一点葱花或香菜,再放点胡椒粉,吃到嘴里皮薄,润滑。小时候跟着祖母上街,每次都要吃一碗香喷喷的小馄饨,给我解解馋。那时候做馄饨的肉是厨师用刀手工斩出来的,就是白汤里面加一块猪油,倒点酱油,撒点胡椒粉,祖母就站在旁边看着我吃。我走进一家环境不错的小吃店,要了一碗馄饨品尝着。虽然说做法与时俱进了,佐料也比以前多了,色香味更浓了,可是,那个至今难以忘怀的场景再也无法复制了。
   带着满嘴的香味,来到镇中心的四岔路口。环顾四周,除了小吃店,还有面包店和几家饭店,有卖手机的商店,和两家超市。过日子的油盐酱醋茶,针头线脑,杂货用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为民便利的同时,也助力了全镇的经济发展。
   教育兴邦,也兴镇。丁沟镇遐迩闻名的还有一所扬州市重点中学。丁沟中学本着“养德性,育智慧,展潜能”的校训,几十年来,为高等院校和地方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材。教学质量高了,有名气了,前来丁中求学的孩子就多了;校园扩大了,学习环境好了,家长来校陪读的也多了;租房子的人多了,小吃饭店兴旺了,商店超市生意火了。我踏上学校门前一座翻建的洋桥,耳边仿佛又响起了每年高考前,老师在桥上为莘莘学子燃放的鞭炮声。感慨,这座被学生家长称谓的“状元”桥,几十年来,不知有多少状元从这桥上走向四面八方哩。
   沿着河岸,从学校门前往西走,便到丁沟镇的老街了。街里有老三阳河,还有一条分岔的小河,小河上有座南北向的跃进桥,还有一座东西向的八字桥。街道很窄,低矮的房子,靛青的砖瓦,有的基本上保持着原来的样子。边走边看边想,心中就如同是和老友久别重逢的那种亲切感。我面对着老街默语:你的样子还是原来的样子,你的沧桑的容颜里还能看到从前的魅影。
   记得,跃进桥南,有炸油条和卖小笼包子的店;有做金刚脐子和烧饼的店铺;有下馄饨和面条的小吃店等,现在都没有了。只是,小时候大爷爷带我来洗澡的那个澡堂子还在,不过模样已改造过了。还有那棵高大挺拔的雪松,风釆依旧地坚守在桥头边,它曾经看到过小桥上人头颤动的景象,也曾听到过街市各种的叫卖声。而今,它仍然和老街相依相伴,默默地,静听岁月小河的叮咚流水声。
   还记得,八字桥的东面,原来有卖油盐酱醋的、烟酒茶食的杂货店;有卖鞋帽、针头线脑的小商品店;有卖扫竹、翻耙、板掀、铁锹等农具店;还有卖小人书和玩具的摊子,现在也消失了。八字桥西面,有一条不长的南市街,原来母亲常来买布的那个布店也关了,只是那栋老房子还能唤起尘封的印忆来。
   老街的南边是一座振兴桥,桥下就是那条沧桑的老三阳河了,由北向南,直通我的村庄。我伫立在桥上,遥望岁月的那头,眼神里仿佛有一条水泥制的机板船,乘风破浪地驶来,那是我曾经跟着父亲,乘着生产队交公粮的船来丁沟的情景。平常整天在泥土里打滚的我,第一次走水路的方式上街,既兴奋又好奇。站在船头上仰面任凭河风吹乱了头发,听脚下“啪啪”浪击船头的声响,看船身划开的八字形波涌拍打岸边的芦苇丛。机船“突突”地往前行,两岸的树木在往后跑,好像一切都是有生命似的,逸动起来了。还没来得及看够就到了丁沟,船慢悠悠地停靠在振兴桥下的码头边,(其实就是一条用石头铺就的斜坡道)搁起一条长长的木跳板。我在岸上看着父亲和其他社员,肩膀上挑着满满的箩筐,排着队蹬上岸来,打着号子朝粮库走去,队长拿着账本子记着数字。粮交完了,队长犒劳每位社员一只金刚脐子,我也得了一只,有滋有味地啃起来。
   岁月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这里的老粮库早已迁至新三阳河那边了,现已成了厂房。只有河边上,那座用青砖砌的水塔,依然耸立在那里。它像是老街的记忆塔,看到它就能想到过去的时光。振兴桥西原来买卖家禽牲口的集场也没有了,面对着路边饭店和浴室进进出出的人,想起了曾经每逢丁沟集期的场景。来自四面八方的村民,有的挑着箩筐,又的拉着板车,将小猪崽子和鸡鸭鹅集中到集市上来交易,拿着秤杆子的人,在人群中窜走不停。嗷嗷的猪叫声,叫卖声等交织在一起,场面是多么的热闹,每个人脸上的笑容是那么的灿烂。
   从振兴桥再往东行,街道两边有老大竹器行,有理发店,有酿酒坊,有卖饲料的店,有卖鞋子和服饰的店。过了丁沟广播电视站,就又到了镇中的四岔路口。向南走是镇政府办公大楼,对面是锦绣花园小区。
   再过一座罗桥就到了丁沟综合市场,和欧特福购物中心。这里每日早市人山人海,物资丰富,想吃什么就有什么。素菜有的是当地农民种的,特別是来自三阳河里罾捕的新鲜鱼虾,最受陪读家长们的喜爱,为了孩子的成长和学业,再贵也舍得买。水果店里,除了外来的各种水果,还有丁沟镇自产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黄花葡萄。
   拐过金城小区向东,就是去机场而经过的三阳河大桥了。一路走来,重温了丁沟的前世今生,就觉得身边的丁沟体宽了,宽在空港和工业园;个高了,高在居民小区的高楼。最长的是绵延不绝的幸福路;最厚的是乡民们的钱袋子和文化底蕴。
   丁沟是个农业镇,也是商贸镇;丁沟是空港的镇,也是教育镇。我们喝的是三阳河里的水,吃的是三阳河水滋养出来的粮食。三阳河流的是长江水,所以,我们是长江的儿女,也是三阳河的儿女。
   丁沟镇犹如一架巨型的飞机,宽长的三阳河是机身,河东的工业区是右翼,河西的商业区是左翼。银行、农贸是右翼上引擎,教育、科技是左翼上的引擎,在双引擎的驱动下一飞冲天,越飞越高越远……
   我伫立新三阳河的大桥上,就这么畅想着,感慨着。水湄上,白篷篷的芦花在风中曳舞,一只白鹭踏着水波,展开那双苍劲的羽翼,快速地腾飞起来,留下一串串启程的水花足印,朝着蔚蓝的天空飞去,去迎接又一个勃勃生机的春天到来!
  

共 469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对于丁沟镇变化的描述,文章开篇作者从送朋友经过那里切入进行侧面的渲染,送完朋友后,作者泊车丁沟镇通过游走的方式,对于丁沟镇的几个地方的阐述,穿插回忆和对比的方式,正面从丁沟镇的建筑和人们的精神面貌着笔,夹叙夹议细致生动地展现了它深刻的人文和欣欣向荣的景象。作品题材丰盈饱满,整体布局自然合理,文风清新纯朴,作者用热情的方式讴歌了丁沟镇,对它的现在和前景,作者充满无限的热爱和期望!一篇佳作,推荐赏阅。【编辑:叶华君】【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0715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20-07-11 05:54:43
  是的,丁沟是个农业镇,也是商贸镇;丁沟是空港的镇,也是教育镇。感谢作者的精彩分享,让我们对丁沟镇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创作辛苦,期待更多精彩。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2 楼        文友:何叶        2020-07-11 16:15:02
  农言老师文笔优秀,佳作!学习
何叶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