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风】留学生教育在我国的风雨历程(杂文)
在鸦片战争前,总体上来说,中国是一个文化输出国,并无系统的出国留学生教育。多数情况下,是他国到中国来学习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如日本朝鲜派遣的谴唐使。
所以,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留学生教育应开始于鸦片战争后的洋务运动。1872年,由容闳建议,曾国藩办理,我国第一批留学生120人,在容闳的率领下,于1872年至1873年先后赴美国留学学习。
这一批留学生是我国第一批留学人才,他们的培养也获得了成功,他们很快的融入到留学地方的生活和学习中,并多数学成归国,为中国近代的现代化进程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当然,在归国之初,他们也受到了不理解,甚至是不公正的对待,有的也被冷落多年,但他们最后仍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参与到中国近代的现代化的进程与发展中来,如著名的有詹天佑、陈金揆、蔡绍基、张庚仁等,为中国历史的进步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在他们之后,李鸿章、张之洞、沈葆桢等又先后派遣留学生124人赴英、法、德、比等国学习。
这是洋务运动中的留学生教育,也是我国留学生教育的第一波高潮。
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让洋务运动失势,留学英美的观点也受到质疑,留学生开始产生分化,留日的学生开始增多。
因此,中日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的推进,促使中国产生了第二波留学高潮。
在这一波留学高潮中,其留学生的留学方向主要是日本和美国。之所以留日学生增多,是因为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和日本维新的成功。很多人希望通过留学日本找到日本维新成功的原因以使中国也走向富国强兵的方向。鲁迅也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留学日本的。有一个数据可以说明此现象:“1907年,包括短期速成、普通学校和大专的学生达一万五千多人”“赴日本的留学生曾一时超过留学欧美的学生”。(引自郭笙编著《“五四”时期的工读运动和工读思潮》)而留学美国的学生亦多是因为庚款留美教育。“1908年5月,美国国会决议将‘庚余’14817352美元从1909—1940年间,逐年归还。经外务部与美国协商,将此款项作为中国派遣留美生专款。最初四年,每年派遣100名,自第五年起,每年至少续派50名,以十分之八习农、工、商、矿等科,十分之二习法、政、理财、师范诸科。”(引自李兴华《民国教育史》)
民国后,由于国内军阀的混战,留学人数虽有增加,但管理却陷入混乱之中。因而,总体来说,留学生教育走向了低潮。
但是,民国后,自费留学生的增加也使得留学生教育逐渐的平民化和大众化,也促进了留学生人数的增加。但留学的条件也因此艰苦了很多,却也使中国留学生能更多的接触到国外普通百姓和劳苦大众的生活。此时的留学生教育同时也促进了共产党的发展,如我党的很多高级领导都曾留学法国,有周恩来、邓小平等多名党的高级领导人。“毛泽东、蔡和森组织的新民学会对于推动湖南青年留法勤工检学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引自郭笙编著《“五四”时期的工读运动和工读思潮》)
抗日战争时期,留学生教育则更受摧残。
如抗战时,中国留学生教育的一组数据可以很充分的说明:“1932年576人,1933年621人,1934年859人,1935年1033人,1936年1002人,1937年226人,1938年92人,1939年65人,1940年86人,1941年仅57人。”(引自李兴华《民国教育史》)
抗战胜利后,曾出现了一个留学的小高潮。
新中国成立后,因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交流的基本断绝,因此,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大的留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潮流的出现。但留学苏联、东欧的学生增多,1951年,新中国派出留学生380名,留苏的学生是375名。新生共和国向苏联、东欧派遣留学生一万多名。此可以算是中国的第三波留学高潮。
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开始出现又一波的留学潮流,这或许可以算得上是中国的第四波留学高潮。而这一波留学高潮国内外现在的研究似乎还不是很多,查阅资料,少见这方面的论文和数据出现。
进入90、00年之后,派出到他国留学的学生和进入中国留学的其他国的学生不断增多,我国的留学生教育日渐繁荣。
其实,留学生应是一种文化交流融合与传播的产物,它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沟通,也使中国自身的发展逐步进入到世界全球的发展之中,既加强了中国吸收和借鉴世界上先进国家科技文化精华的能力,也有利于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2009年11月20日于南宁
2009年11月22日整理于南宁
资料补充:
1、陈金揆:在甲午海战中撞日舰“吉野”而为国捐躯的“致远”舰副舰长
蔡绍基: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校长
张庚仁:宋美龄的姨父,是他把宋氏姐妹带到美国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毕业、再经纽约州议会特准无美国公民籍,可在纽约州执业律师。
2、1951年,新中国派出留学生380名,留苏的学生是375名,另5名留学外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