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狼牙山五壮士的幸存者宋学义、葛振林(散文)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翼根据地大举进犯。七连准备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的任务交给了六班。为了拖住敌人五个战士一边猛击敌人一边诱敌上山,崎岖的山路上满是敌人的尸体。六班完成了任务,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主力部队,六班五位战士将敌人引上绝路。
五位战士一面攀登一面射击。壮士们居高临下,把敌人一次又一次打了下去。弹药用完了,班长指挥大家用石头砸,敌人又死伤无数。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看看还在向上爬的敌人,然后走到悬崖边上,他们脸无惧色,摔碎枪支,相继跳下悬崖,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班长马宝玉和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壮烈牺牲。
葛振林和宋学义两个人在就义时跳入悬崖,不过两个人幸运地被半山腰上的树枝卡住了,捡回了一条性命,虽然有树枝的支撑,但是宋学义的腰骨还是被折断了,野战医院对他们进行了全力的抢救,最终保住了两个人的性命。
不过腰骨的折断给宋学义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宋学义出生在农村的一个普通的佃农家庭当中,从小就靠打短工维持生计,后来有幸遇到游击队才开始了自己的战斗生涯。宋学义伤愈出院后,与葛振林一起获得由聂荣臻颁发的奖章,从此“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也广为传颂。之后,俩人被送往抗日军政大学二分校学习。1943年,宋学义因伤病提前离校,调河北省满城县县大队任副连长,在一次战斗中再次摔伤了腰部,二次住院治疗。因伤病的缘故,1944年宋学义离开部队,转业到河北易县北管头村落户,任村农会主席。第二年,他与村里的姑娘李桂荣结婚。
1947年7月,得知家乡解放,宋学义带妻子回到了阔别8年的北孔村。回到老家的宋学义始终没有透露自己就是狼牙山壮士,直到1951年沁阳县在残废军人名册中发现宋学义的名字,才在北孔村寻访到他。
北孔村地处沁河南岸大堤的堤窝里,当时外号“百苦村”。一到夏秋汛期,河水就通过地下渗到堤外,地里汪洋一片。洪水退了,到处还是洇地皮水,一锨一个小水坑。井里的水都是苦的,收秋种麦以后,地里泛盐碱白茫茫一片。
回乡后担任村农会主任、政治主任的宋学义带领全村人开始挖河排涝。暴雨天,宋学义观察水流流向,做记号,找人绘制排涝河渠图,大会动员、小会讲解、个别谈心,聘请技术人员作报告,向县里申请来了1万斤救济粮作为工程补助。开工时,宋学义带头跳进结冰的水里,挥动钢锹……休息时分,人们找到躲到小庙痛苦呻吟的宋学义,发现他的腰部戴着特制的腰卡。当时人们还不知道宋学义是狼牙山五壮士之一。那次跳崖摔伤后,宋学义不得不长期戴着腰卡减缓痛苦。
到1959年,宋学义带领北孔村群众共开挖了南北3条排涝河,东西1条灌溉河,每条都是宽5米,长1000~2000米。随着广利总干渠的开掘,北孔乃至全沁南的水涝灾害基本得到控制。北孔村的粮食产量,也从亩产百十斤,提高到七百多斤。1960年起宋学义任北孔村党支部书记,领导北孔人打机井,调整水渠,规划道路,平整土地,发展养猪业,建立农机站,筹资办电,兴办福利事业……
宋学义积劳成疾,1971年6月26日在郑州逝世,遗体安葬在沁阳烈士陵园。
宋学义虽然已经去世40多年了,但当地的乡亲们并没有忘记他。如今,在沁阳市北孔村,有一间旧泥瓦房,大门上面挂着一个牌子,上书“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学义故居”。2011年,为了纪念他沁阳市将宋学义家乡的乡镇中学命名为宋学义中学。每逢清明节,学生都为宋学义扫墓,瞻仰宋学义故居。今年,一部以宋学义的故事为原型、名为《勋章》的电影正在制作中,“狼牙山五壮士”英雄群体事迹展厅也正在宋学义中学紧张施工。
“重温历史是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过去,更好地走向未来。”宋学义的二儿子宋福保说,作为英雄的后代,不但要继承和发扬先辈们勇于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更要教育好下一代,把这种精神继承下来,传承下去。受宋学义的影响,他的孩子们都有一种特殊军旅情结。孙子孙女又有五人参了军。
副班长葛振林获救以后,又回到了部队,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后随部队到了湖南省衡阳市,留任衡阳市军分区工作。1981年从军分区后勤部长退休,2004年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8岁。儿子葛长生继承父亲的遗志,参军入伍,现在在广州军区工作,文职正师级别。
狼牙山五壮士幸存者在后来的工作生活中,依然继续发扬着五壮士的革命传统和精神。他们的后代,继承了前辈的革命传统和作风,保持了军人的本色,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