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暗香文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暗香】鄱阳湖畔共青城(散文)

精品 【暗香】鄱阳湖畔共青城(散文)


作者:风中求静 秀才,1848.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690发表时间:2020-07-13 11:43:05
摘要:那个晴朗的六月天,风追逐着絮云,云漫卷着苍穹,我追随着云的方向,为了寻觅一座城的史话,为了聆听一群人的故事。一群人,一座城,艰苦创业的事迹可歌可泣。


   那个晴朗的六月天,风追逐着絮云,云漫卷着苍穹,我追随着云的方向。不为怡情于山水的壮阔与秀美,不为叩问青石板路的长情和探幽老宅深院的古韵,为了寻觅一座城的史话,为了聆听一群人的故事。
  
   ——题记
   一
   浩渺的鄱阳湖,见证了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见证了共和国最年轻的城市,在荒滩野岭上诞生。
   那鄱阳湖的西岸,湖泽众多,沟溪纵横,这座城,耸立在这,以青年的名义崛起,以共青的名字走来,她就是中国江西的共青城市。共青人尊称一群人为:老恳,他们是这个城市的创立者,他们是老恳荒队员。
   共青城市的金湖镇,曾是老恳们所在的共青垦殖场场部。如今,新一代的共青人,为了更好地展现那段峥嵘的垦荒岁月,为了弘扬“坚韧不拔、艰苦创业、崇尚科学、开拓奋进”的共青精神,在这里打造了“共青精神体验园”。
   那日,云在金湖的上空飘荡,风吹拂着青年广场上高擎的五星红旗,两层高的老场部楼矗立在那里,砖墙斑驳。正面墙上,上方是“艰苦奋斗”四个醒目的大字,两块黑板嵌在大门的两侧,分别是“毛主席语录”和《我们是志愿垦荒队员》之歌,还有几条当年的标语,一股怀旧的情绪油然而生。
   体验园修旧如旧的设施,承载着当年的生活记忆。老礼堂内,展出老恳们当年生活的旧物件,帮你打捞起那悠悠的岁月。静卧一角的石碾子,似乎还在吱吱唧唧地旋转着共青人的四季轮回。那宿舍墙上挂着一排黝黑发亮的撸桨,使人眼前立刻浮现老恳们湖泊泛舟捕捞的身影。竟然还有露天舞池,长方形的,一圈一圈的台阶,坐在那里,仿佛能见池中青春男女们轻歌曼舞的身姿。垦荒的生活是艰辛的,但青春永远是浪漫的。那深沉的老井旁,竖立着一面木架,上面挂满木水桶98个,每个是一个老恳的名字,这是对最初那些创业者们,深切和质朴的纪念。院子里的香樟已经高大繁茂,桂花树、女贞树、雪松都葱郁成林。登上楼顶瞭望,平畴沃野,白鹭或在田间觅食,或在振翅飞翔,那一块块平整的田地,就是当年老恳们挥锄拓荒的作品?
  
   二
   岁月回溯到1955年10月,一群热血的上海青年,他们98人,组成垦荒队,来到了江西德安的九仙岭下,安营扎寨。此时,这里是一片荒芜,人迹罕至。这群大城市里的青年,似乎与这里“格格不入”,可是,他们满怀着热情,誓要建设“中国的共青城”。
   那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城市食品短缺,失业严重,党中央号召青年志愿到边疆开荒种地。
   当精挑细选的上海青年垦荒队员,扛着“向困难进军,把荒山变成良田”的旗帜,来到这鄱阳湖畔时,注定了他们的前行之路,既艰难又神圣,既艰辛又辉煌,披荆斩棘,筚路蓝缕,也注定他们将创造人间史话。扎根于江西这块红色的热土,他们以青春的名义,用青春的热血与激情,用高亢的劳动号子,风餐露宿,栉风沐雨,将脚下这片沉睡千万年的荒地唤醒。没有房子,就地取材搭茅草屋,没有粮食,就地开荒种地,第一年就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开荒三百余亩,第二年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收成180多万斤。创业维艰,适应了环境,解决了吃穿住,但创建一座城的梦想,才刚刚开始。
   他们先是从九仙岭下,合并到金湖,“共青社”升格为“共青垦殖场”;1969年,他们又从金湖,分家到了南湖。当年的南湖,荒凉偏僻,“七八个黄土包,八九片湖滩地”,此时的“共青社”,连挂牌子的地方都没有,他们又回到了创业初期的状况,“两手空空”。风萧萧,雨寒寒,重新再出发,老恳们硬是把荒滩变良田,在黄土冈上建起了一座城,垦殖场也升级为共青城市,造城的梦想,终于实现。
  
   三
   朝阳从鄱阳湖中升起,照耀着新垦的土地,水气从泥土里升腾起来,薄雾轻纱,共青城迎来一个又一个生机勃勃的早晨,城市的记忆却日久弥新。
   共青人记得,垦荒队的最早发起人、副队长——陈家楼。他出生于上海闸北,团员,街道工作的积极分子。他和街道里的青年了解到国家的困难,又从描写苏联共青城建设的小说和电影中,知道苏联青年的英雄业绩,热血沸腾,连写两封请愿信,随后又给陈毅市长写“血书”,请求组建上海青年垦荒队,去开荒种粮,为国分忧,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一个“中国的共青城”。他带领垦荒队到了这里,把青春和热血奉献,困难重重仍然扎根下来。
   共青人记得,蒋仲平是共青城的大功臣,是他带领大伙办板鸭厂,建羽绒服厂。没有资金,原料短缺,他动员大家凑,想办法筹。他带领大伙跑码头,闯市场,他说:“干事业不可能没有困难,改变命运只有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干。”黄土坡上升起了“鸭鸭牌”,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鸭鸭,世界的朋友”响彻市场。他被评为全国劳模,最后副省级退休。
   共青人也记得,第一个长眠在共青城的老恳——张崇政。他1960年在金湖垦荒时,染上了血吸虫病,久治难愈,上海亲人劝他回去,他却说:“我为理想而来,回上海是活,在这里也是活。本地人可以活下来,我为什么不能?”多次手术,仍顽强地工作。他1996年去世,病重时不忘叮嘱:一定要把他安葬在共青这块土地上。他如愿以偿,坚守着扎根的誓言。
   共青人都知道,有位伟人,不仅见证和关心着共青城的发展,还把自己融入了这片山水。第一批老恳刚安家几十天,他就亲自来看望,与队员同吃炒黄豆,同住茅草棚,由此他们互称“恳友”、“棚友”。没有毛笔,他用竹管夹着棉球,题词“共青社”,从此共青城有了“乳名”,他勉励队员们:“战胜困难,多想办法,一定要把共青社办好。”1978年他在北京听取了共青代表的汇报,欣然题字“共青垦殖场”。1984年,他以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身份第二次亲临共青,看到初具规模的城市,挥毫题赠“共青城”。如今,他长眠在共青城那苍松翠柏环绕的富华山上,他就是胡耀邦同志,“垦荒精神”的倡导者。
  
   四
   这座城市,从她诞生起,就赋予了不同凡响的意义。一座城,一群人,和一批批接续的奋斗者。这座城,是神州大地上最特别,最富传奇色彩的城市。这群人,用青春作证,激情燃烧,他们的劳动号子和高昂欢歌,汇成了一支壮美的青春交响曲。这一批批接续者,不负“共青人”的称谓,以这座城的发展为使命,让这里不断迸发出勃勃生机。
   共青城的历史,是一部追求梦想的创业史。共青精神展示了中国青年爱国奉献、艰苦创业的品质。今天国家富足了,人民小康了,但艰苦创业始终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也是一种宝贵的精神动力,而爱国奉献更是中华儿女的赤诚之心。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习近平讲话)老恳们,正是这样的人,他们是幸福的奋斗者,他们是新时代青年的楷模。
   云卷云舒,飘荡着激情。一座城的历史,一群人的故事,随着风信传颂。

共 273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娓娓道来给我们讲述了鄱阳湖,共青城的历史过往,曾经的故事依旧在演绎着。位于江西共青市,被创立者们称为“老恳”。鄱阳湖湖泽众多,沟溪交错,那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弘扬这种坚韧不拔,刻苦创业,共同奋进的共青精神。那陈旧的设施,承载着当年的记忆,流淌在如今的时光里。时光流转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他们满怀热情,响应党中央号召,来到这里开荒种地,披荆斩棘,将这里慢慢地建起一座城,一个故事,有陈家楼,江仲平,张崇政,胡耀邦……这些为了共青而努力着的伟大人们,在历史的过往里,是旧时代的造就者,更是新时代青年的楷模!行文流畅,读来朗朗上口,耐人寻味,让我们了解了这座不一样的城市,不一样的伟人,品读学习,问好老师,期待更多精彩呈现!推荐文友共赏!【编辑:易辞】【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0714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易辞        2020-07-13 11:44:05
  品读学习,问好老师,期待再次来稿!推荐文友共赏~~
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宁夏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四川小小说学会会员、安徽散文家协会会员、广州青年作家协会会员、黄埔作家协会会员。
回复1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0-07-13 12:19:20
  谢谢易辞老师辛勤编辑!
2 楼        文友:易辞        2020-07-14 22:06:06
  祝贺老师,荣获精品文,期待再次来稿!
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宁夏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四川小小说学会会员、安徽散文家协会会员、广州青年作家协会会员、黄埔作家协会会员。
回复2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0-07-15 07:56:59
  谢谢暗香推荐!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