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风掀的记忆(散文)
老家的农村,家家户户都用柴草做饭,整日袅袅升起的炊烟像一道道美丽的风景。为了节约柴草,免于烟熏火燎的难受,家家都得配备一台风掀,也叫风箱,有些人家至今还在用。
父亲和母亲乔迁新居,锅碗瓢盆油盐酱醋齐备之后,没有风掀则难以成炊,于是作为木匠的父亲只能靠自己了。从我记事起,家里就有这件风掀,这是父亲的一篇杰作。父亲成家之前,就拜师学会了木工技艺,就会打造家具农具,就会做风掀。
父亲做的风掀,多数选用楸木,因为这种木头质地坚硬密实,不易变形。清明前后将未发芽的、将近二三十年树龄的大楸树伐倒,然后锯成段节,量身取材,一般粗长端直的下部树身留作打造家具或门窗、寿材用料,中部树身用于打造小型家具、农具,上部细小的树身或相对比较粗大端直的枝干才用来做风箱。用尺子丈量准,用牛角墨斗弹好线,把树辊子卡在专制的架子下或门框中央,然后两个人用长锯或短锯,你拉我拽,一锯一锯,改成厚度不一、长度不等的板子,阴干凉透,方可使用。制作风掀的过程实际很简单,先把预好尺寸的几块小木板用木工胶粘接在一起,形成盖板、侧板、底板,用刨子刨制的光滑平整,在板子边沿画好线,开凿好榫楔,套制成长不过三尺,宽不过一尺半,高不过二尺的长方体木箱,木箱两端各有一个方形的小木板,也叫挡板,挡板中间开有一个圆形或者方形的孔,叫吸风口,在吸气口内壁悬吊着活动的小木板,叫舌头,或叫木阀,有两根细椿木做成圆柱形或椭圆形的拉杆,拉杆一头穿过一端挡板的两个圆孔伸出在箱体外,竖直安有一小段圆木,叫拉手或把柄,另一头在箱体内,接上风坨,风坨边沿开有槽子,塞上一圈柔软耐磨的麻袧纸,再用蜂蜡密封,风坨在箱体里的运动相当于活塞运动。如果是右风掀,就在箱体的左侧面底部留有出风口,反之则反,在出风口的外面装上二寸见长的风嘴,然后钉上盖板,刷一层油漆,这样,一件风掀就打造成了。风箱拉杆不论前推后拉都有风从出风口里吹出。推的时候,前面的木阀张开,后面的关闭;拉的时候前面的木阀关闭,后面的张开,看似简单的风掀,但制作和工作的原理还是非常巧妙的。
小时候的我,经常偎在父亲旁边,看着他把一件件风掀组装成功,又被一个个叔叔或大爷拿走。
等我长的稍有些力气,经常就被父亲叫去帮忙,或拉锯,或熬胶,或拉墨斗线定位尺寸,刚开始还觉得有趣,慢慢的我就烦透了,有时听到父亲喊我,估计要帮忙做更费劲的活,我就故意的不出声,甚至捉迷藏一样,拿一本书悄悄的爬到大杏树上躲起来,或跑到高粱地里藏起来,这时候,父亲就会更大声的叫,我就更不敢出声了,害怕遭到父亲的训斥,这时候,就有母亲或者大姐、二姐出场了,帮父亲完成了应该由我做的工作,当然也有被父亲逮住的时候,这时候是很不情愿的,只能被迫就范,但父亲却从没有揍过我。等我和姐姐都工作之后,帮父亲拉锯、熬胶之类的事就非妹妹莫属了。
风掀一般放在锅台右侧,垫几块砖,离开地面一点距离,以防受潮。上面放一块稍大的木板,或者是一块案板既能切菜又给风箱增加点压力,以防拉动拉杆时,风掀来回移动。锅灶下面有几根铁棍,就是备好的炉条,炉条下面有大小两个洞,小洞洞口在锅台侧面,风掀的风嘴正好申进在这个洞口里,大洞则是漏灰存灰用的,洞口装有小门,掏灰的时候才会打开,如果关闭不严,推拉风掀拉杆的时候就会冒出灰来。锅里添上水,盖上锅盖,这时的风掀就该发挥作用了。
拉风掀也有技巧,把备好的柴禾放到灶口,点燃等火旺了再送进灶堂。只需轻轻拉动拉杆,火就旺了,再把玉米秸,玉米芯等硬实类的东西放进去,再用力拉动把火燃的更旺。左手添柴,右手拉风掀,袅袅炊烟升起,好似一条绸带,时断时续,变幻莫测,直到化为天上的云朵。这是农村最常见也最温暖的一幕场景。
在每个清晨或傍晚的村头,总能听到各家各户几乎有多一半来自父亲之手打造的风掀呱嗒呱嗒的声音,可以说这是那个年月里最动听的音乐,那一簇簇红黄的火苗,随之起起伏伏,摇摇曳曳,映红母亲消瘦的脸庞。等锅里冒出滋滋的白气,水就开了,母亲会把事先准备好的暖壶灌满水,然后把玉米糁或小米之类的东西放进去,轻轻搅拌以免糊锅,上面再搭一层用细高梁杆做的圆形井底,上面放几个高粱面、玉米面饽饽,盖上锅盖,这时就要慢慢拉动风箱用文火慢慢熬,大约半小时的功夫,一锅香喷喷的粥就熬好了,饽饽也软了,母亲把咸菜切成细细的长条,拌上嫰绿的小葱,在加点熟清油,浓浓的饭香味就溢满了厨屋。
拉风掀用的是巧劲,母亲总结出了一套拉风掀的方法,长拉慢放,快拉慢推,才能使火苗均匀又不浪费柴禾。同时,要根据所做饭菜的不同,变化拉风掀的快慢和力度。炒菜需要急火,风掀就要快拉;熬粥,开锅之前要用急火,开锅之后需要文火慢熬,拉风掀就要先快后慢。如果烙大饼,就要细拉慢拽。
风掀用的久了难免出点小故障,不会修的就来请父亲去修,父亲手头有多忙,都不会推辞,骑个自行车驮着工具箱,就匆匆的走了,并且不会收取任何报酬的,也许就是如今的免费保修或者所谓的售后服务吧!
父亲做的风掀,密封性好,轻巧风大,经久耐用,而且价格便宜,经常有人上门定做,或把父亲请到他们家里去做,价格也从七十年代的十五元,买到进入新世纪后一百五十元。父亲去世后,还有些不知道的人竟然还跑几十公里的路,上门来定做风掀。
我和姐妹经常帮母亲拉风掀做饭,煮出一大锅面条或饺子,或者炖出一大锅杂烩菜。那时的饭菜虽是粗茶淡饭,全家老老少少围坐一起,其乐融融,也为我们这个大家庭营造出一个欢乐祥和的气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今农村那些老风掀已被现代化电器所代替。家家户户用上了煤气灶,采暖炉,电磁炉,电饭煲等先进的电器。既方便又干净,做饭又快又好,省时省力。曾经袅袅升起的炊烟,慢慢变成了断落流年的回忆。
早安[微笑][微笑][微笑]
最美的风景,不在终点,而在路上;
最美的人,不在外表,而在内心。
以诚相待,让所有的遇见,都成为一种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