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漫谈霍相静的诗歌《不仅仅是空》
先看一下霍相静的诗作《不仅仅是空》
不仅仅是空
当大雾散尽
站在
你心里的
还是大雾
当你走进去
想出来的时候
却发现
自己从来没有进入过
当我来看的时候
这一份美
令我震惊
回眸时
你依然是我终生的风景
怎样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不信任?怎样理解信任,信仰危机?走进真情至理,“诡论”——往往确是个方便法门!“诡论”也叫“诡辩”或“狡辩”吧?都是没理硬说理。
诗歌《不仅仅是空》的手法使用的也是“矛盾语法”“诡论语言”阐释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一般特性及认识事物的一种较为普遍和深刻的现象。当然这首诗“诡论”外还有可供欣赏的其它一些好方法,后面会谈及。
诡论,在诗歌中是一种常用常见的方法,也叫“佯谬”“吊诡”。模棱两可真伪莫辩,似是而非,莫名其糊涂的意思。
“矛盾语法”,如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黑色”与“光明”矛盾组合,加强加深触及了一代人的心态和经历的迷惘。“诡论语言”如韩东的《有关大雁塔》,其意蕴和结构都是诡论式的。将爬大雁塔的行动象征化了虚化了。四次变相复沓成诗,揭示了人们的平凡生活中“装英雄”的那种荒唐可笑也可悲可鄙的一面。
“矛盾语法”“诡论语言”也被称作“悖论”,本质上都是以谬求真,自然可以共同存在诗中,相得益彰。就如这《不仅仅是空》。
诡论出自生活的本质。克林斯·布鲁克斯在《诡论语言》中说:“诡论出自诗人语言的本质。”“警句诗”、“讽刺诗”常用诡论,它是情感性的更是智力性的。它能使理性和非理性融合在一起,既明快又深沉,总是能拐弯抹角地直接了当,机智地建构诗美及论辩散文美的时空,增强诗歌及论辩文章的张力。
诗歌在语言上运用反常的形式将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事物与感觉嫁接在一起,看起来荒谬,但确实可信的,因为它以心理的真实为依据,是一种艺术本质上的真实状态。这种“佯谬”“悖论”因层次的不同而表现有“通感”,“荒诞”,“黑色幽默”等等,就不一一举例了。
首先来看《不仅仅是空》。
《不仅仅是空》,从标题到诗歌的正文,读者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不仅仅是空”?因为从标题的句式及正文里边看,作者没有使用主语词,故意“留白”了。还要看到,具体分析诗歌的时候,读者也无法确切地知道“为什么”“不仅仅是空”呢?就“不仅仅是空”这个词语看,否定了“空”,是讲“有”,是“无”中还“有”,那么读者还是要想:究竟“有”什么“有”哪些啊?所以看来,诗歌留给读者联想和想象的空间特别广阔,这就是诗歌的张力,也正是诗歌独有的魅力所在!
所谓诗歌的“生成性语言”,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给读者留好留足思考的余地和空间,不要过于直白,要能启发诱导读者的再创造,实现最后由作者和读者来共同完成作品。不懂得不落实这一条,写手是写不出来真正耐读的好的优秀的诗歌作品的!
《不仅仅是空》,前两段写“空”,后一段写“有”。
“当大雾散尽/站在/你心里的/还是大雾”。“雾”,是心智障碍的象征意象。这一段和第二段一样,用了反“形式逻辑”的“悖论”诡论。这里觉得是写静态心理的:你好像明白了但你还是没有明白,所以相当于“空”。
第二段“当你走进去/想出来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进入过”,觉得是写动态(包括动态心理)的行为:你似乎进去了但你并没有真正进去过,所以还是相当于“空”。
第三段是写“有”:“当我来看的时候/这一份美/令我震惊/回眸时/你依然是我终生的风景”。“你”相对“我”有“一份美”,是“终生的风景”。这里还要注意写的是“我”一来一去(“回眸”)。
那么,这一来一去间且无(空)且有的东西(内容)到底“是什么”呢?
我猜想首先应该就是“人生”吧?既是广义的人生,也是具体的人生,是我是你是他(她)的人生。“人生如幻化,飘如陌上尘”,“人生如梦”啊!所以“空”!每个人都走在人生的路上,常常很觉得你比较懂得人生,其实呢,你懂得多少呢?没有多少。你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到死也还是一头一心的“雾”水吧?你可能觉得你从无奈的人生中“走出来”超脱“出来”过,可是也还因为你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人生,或者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你并没有活出点劲头活出点色彩“活出个样子”来,很不具有什么意义,所以也就可以说你是白来世上空走了一遭,从来你根本就没有“进入”过真正的人生!——空!
人生真的就是那样子的“虚无”吗?也不是。人生的内容很具体,很充盈!从生到死要经历漫长的生理心理及能力的发展过程;融入社会坎坎坷坷一路走过来朝花夕拾也尽是美好的回忆;爱恋家庭春华秋实中的那么多的儿女情长不都是充满着幸福和快乐的感动和浪漫么?这不就是诗中所写的令人震撼的那“一份美”和靓丽的“风景”吗?!所以人生啊,既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美好,也绝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糟糕吧?!
写到这里,我们发现反“形式逻辑”的诡论径直通向了认识和理解人生的“辩证逻辑”,让我们领悟了“人生的辩证法”!——那种既不虚无主义的“悲观”也不盲目的“乐观”的正确的适中的科学的人生观念。
关于“不仅仅是空”究竟“是什么”,除了做“人生”来理解,还可以做譬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自我认知”等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去理解。因为这首“哲理诗”从根本上说是在哲学世界观的高度印证着“世界的可知性与认识的无限性”相统一的理论。是不是,权做一己之见吧。
至于“为什么”“不仅仅是空”的问题,觉得我的水平是会说不清道不白的,就舍略了吧!
关于这首诗最后应该点到佛教的“空”。
一切皆“空”是佛家的一个基本命题。准确地把握这个命题不是件容易的事。
中国佛教对“空”的理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如中国禅宗阐发“空”观,目的在于扫除虚伪枉相,故而,悟“空”唯恐不透,显真唯恐不实,结果慧能禅法围绕解脱论展开,运用了不落二边的“空观”的遮诠方法,最后成功的融摄了“空”“有”两家。《心经》开门见山的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种圆融互通的义理论证方式,原则上说就是“诡辩”!
印度佛教阐“空”最彻底的首推龙树。大乘“空”和小乘“空”由他而有了分别。小乘空谈人生无定聚散无常。大乘空则否定一切相对之物,承认一切万有都无法确指,都是不生不灭的,并进而否定修行,归结为玄想无执的精神境界上去。
然而,有正因为佛家阐“空”论争频繁,新论迭出,才使得佛教发展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具体到一个教徒的修行,也好比我们论坛上写诗评诗的包括我自己,都多么像进不去出不来,满头雾水的不亦乐乎啊!在自信中执着,在执着中迷失,在迷失中陶醉。
围绕霍相静的《不仅仅是空》,就说这些。一定是说多了,我知道。一首不起眼的“哲理诗”,能让人想这么多说这么多,正体现了诗歌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