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香】《黑人白话》(随笔外12篇)
◎ 《 黑人白话》
当漫画家成为哲学家的时候,读者便有可能成为智者了。
◎《黑人白话》
教育中要有考试的形式,但考试绝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试教育的极端推行者,是让中华民族在精神层面上,也就是文化和文明层面上断子绝孙。
◎《黑人白话》
音乐有如艺术之水:雨雾霜露,泉溪瀑潭,江河湖海,美酒香茶,鲜血热泪……
◎《黑人白话》
选择朋友,既不同于选配偶,也不同于选伙伴,更不同于选干部。简单说是:真善忍。
◎《黑人白话》
不太同意靠谱、善良、坚韧、谦逊的男人就会有本事的说法——好多有本事的男人更多的需要聪明和机智;也不太同意李嘉诚:“先做人,后做事,只有做人到位,才能做事成功”的观点——尽管黑人始终坚持“先做人,后做事”的人生底线,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做人和做事总要发生矛盾的,关键是在二者相悖时如何选择?在黑人这类人里好像没的选择,即便做不好事,也必须做好人。而在好多成功人士(当然包括李嘉诚先生)那里,是在做人和做事之间寻找确定最佳平衡点,抑或叫做人生艺术。所以当下好多企业家都是艺术家,好多艺术家也都是企业家。先做事,后做人,事做好了,人也好做。别管那第一桶金是怎么淘来的,以后的金山还是可以回馈社会的;别管县长的位置是怎么得来的,做了父母官之后就有条件为人民服务。这才叫有本事的男人,这才叫有价值的人生。显然,黑人不在此类。
◎《黑人白话》
窗外,大自然的声音是“合唱团”:燕子的声音是女高,麻雀的声音是男高,喜鹊的声音是女低,乌鸦的声音是男低。它们共同的声音是《自然和声》,每个圣水苑的早上我都能听到它们的美妙歌唱。
山里,大自然的声音是“交响乐”:鸟鸣的声音是管乐,溪水的声音是弦乐,林涛的声音是钢琴,雨滴的声音是木琴。它们共同的声音是《自然交响》,前不久我们便在老轿顶欣赏过它们的精彩演出。
◎《黑水白沙》
从十六岁到二十六岁(1970~1980),是黑人的校外读书年代,主要的内容是读马列、读毛著、读鲁迅,与身边的同学同事略有不同的是读鲁迅——读鲁迅的故事,读鲁迅的小说,读鲁迅的书信……但是,读的最多的还是鲁迅的杂文,不仅读,而且记,把鲁迅杂文中的许多“狠话”摘录成《鲁迅语录》,满满的抄了好几大本。后来学而致用,常在大批判稿里加上鲁迅的话,那时的批判武器中运用马列的话或者鲁迅的话,其轰动效应甚至大于毛主席语录,可能是毛主席语录用的太多了吧。后来也学着鲁迅写杂文,其实就是把大批判改做小评论,一事一议,边议边批,当时在《营口日报》上偶有黑人的小豆腐块,还因为鲁迅语录的使用和人家打过笔仗。后来把这些随笔杂谈之类的豆腐块文章编辑整理,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文集《清明雪》,其中也有不少学习鲁迅的心得体会。由此看来,引领黑人走上文学之路的光辉旗帜便是《鲁迅语录》。不仅如此,黑人头脑里的“反骨”、语言中的“狠话”和性格中的“硬气”似乎都与鲁迅先生有关,也不知道应当感谢还是埋怨先生。总之,读鲁迅是一种难以忘怀的青春记忆。
◎《黑水白沙》
江山雅香又登了黑人早年的随笔(外一篇)——从当初汶川地震的声援到眼下鄱阳洪灾的挂牵,十二年又是一个人生的循环;从父辈南下时的生死之交到后代北上时的把酒言欢,白驹过隙六十年;从地狱到炼狱到天堂,人生百年关键就是几天或者一瞬间,宿命总在不远的前面。人生需要展望,也需要回看。
◎《黑人白话》
小时候多是和你不懂的人一起走,长大了多是和不懂你的人一起走,只有老了才有可能选择你懂且懂你的人一起走,不是广义上的行走,是狭义上的散步,这是美好人生的重要含义:至心的深懂和隔空的漫步。至于那些不懂你或你不懂的人,则甩的越多越好,越远越好。
◎《黑人白话》
黑人觉得,群众是否耳聪目明,和信息渠道的多少没有直接关系,主要在于民主精神和“物质”的有无。窃以为,即便是无言围观的吃瓜群众,也好于没有思想的木瓜脑袋。
◎《黑人白话》
亲人多半是前世的友人,友人多半是前世的亲人。那么爱人呢?是不是前世的仇人……开个玩笑罢了。缘。惜缘。三生缘。
◎《黑人白话》
不太同意本文观点。只要我们的善良和大方是性格或者信仰使然,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就不必在意对方的任何反应,甚至也不必在意时事的因果报应。只是:我善良,我健康;我大方,我舒畅。
◎《黑人白话》
当年苏东坡到海南,就抓一件事:载酒堂(教育)。后来海南独立建省,也抓一件事:房地产(卖地)。现在海南全岛封关,还抓一件事:自由港(开放)。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