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风箱(散文)
过去用烧煤砟子的铁炉子做饭,还需要拉风箱。
生火前要先掏炉子,铁炉子分为下面的炉膛和上面的灶膛两部分。炉膛和灶膛之间,隔着一个火龙篦子。那个火龙篦子也有烧裂了的时候。裂到不能用了,需要去公社供销社里再买一个。火龙篦子多是铸铁的,刚买回去的时候是银灰色的。
炉膛的下面有一个砖球球,大小如同鸡蛋。炉膛的底面留有一个圆孔,大小如同乒乓球一般。从炉膛的最底处的圆孔中伸进一个手指,用手指顶起那个砖球球了,炉灰就会从炉底下面那个圆孔里露下去了。
如果没有那个砖球球可不行,那样,拉风箱的时候会露风,那个砖球球就是用来堵住圆孔不露风的。但是,细小的炉灰沫子都被它挡在炉膛里下不去。
小时候没少捅那个砖球球掏炉灰。
那个球球其实应该是用胶泥搓成的球球,一烧就烧成砖球球了,颜色大概是是砖的灰红色。
用语言、文字描绘这种做饭用的煤炉子,可能不太容易说明白,不容易交代清楚,因此特意画了一张图,并且标记出来了铁炉子的每一个部分。
那种做饭烧煤砟的铁炉子,由于总在煤火的煅烧下,其实也很容易损坏。那时候技术还多不过关,不是什么都结实。下面的炉膛和上面的灶膛连接部分就容易横冠的裂开。也有上面灶膛那部分的铁片竖着裂开的。裂开了,如果没有被发现或者不留心,锅里要是烧着开水,会很危险。
因为炉子容易坏,为了不让炉火直接过度烤烧那铁炉子,平常时候多是在炉子内面抹一层泥,以保护铁炉子。
就在画这个铁炉子图的时候,又发现了一件宝贝,就是那个炉子和风箱连着的吹风筒。那可是个缺少玩具的时代,我们这代人小时候的好玩具。经常摘下来当喇叭吹。
那个喇叭筒,用着用着就变成黑乎乎的颜色了。尤其是接炉子的那头,细的那头,用火烧过之后,要爆些皮,用雨若是一淋,就成红的了。那时候没有不锈钢的。
风箱拉的不匀实或者用力过猛,就会把风箱、炉子、风筒错成邪着的了。
如果风筒不严密,往往还需要活点泥儿,把接口那个地方用泥儿抹上。拉风箱用力不均匀,那抹着的泥巴就会裂开,就开始跑风。
小时候帮着大人做饭,没少拉风箱。拉风箱的时候出于好奇,也没少用心观察过它,风箱上还装有一个接吹风筒的嘴巴。
买风箱的时候,或者盘锅台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那个风箱嘴巴是在风箱的左右哪一边儿,不然可没办法接在一起。
木工做个风箱可不是怎么容易的一件事儿,比较费功夫。即使是一个非常熟练的木工师傅,要是做成一个风箱,不花半个月的工,估计是做不出来的。放到今天,仅这个工钱也得上千块钱一个风箱。
生产队那时候是拨工分,没有半月的工分估计人家不给做。
风箱下边有个木头门帘一样的阀门。叫“风箱舌头”,俗称“呱哒门儿”。风箱拉一下,就呱哒着响一声,那个响声儿,就发自那块“风箱舌头”与风箱撞击的时候产生的。
往里推风箱的时候,舌头就张开,风跟着进入风箱内。往外拉的时候,舌头关闭,风就压送到炉子的炉膛中,然后再流向上去助燃。
拉风箱的杆儿,一般都是一个的。杆有圆的、有方的。也真有两个杆的。
两个杆的就显着高端、大气、上档次不少。感觉它似乎身价倍增,出自富贵人家一样。
就是这个风箱杆,顶端连着一块儿大大的木板。木板的四周被木工师傅钻出来一个挨着一个,无数个小孔。这些小孔密密麻麻的系满了鸡毛。鸡毛的作用,是用来把这块木板与风箱的上下左右四个内壁紧密挤压起来而不露风。只有这样带着擂紧鸡毛的木板,在木杆的来回拉动下,风箱里面的风才会不停的吸入和被挤出,并压送到炉膛当中,去助燃的。
风箱这个东西,可是许多年中,在家庭中的生活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件不可或缺的装备,一般要用一个的同时,还要备一个,以防做着做着饭突然损坏的时候备用。
风箱表面上由于经常使用,都黑乎乎的,但把风箱杆推到底时手碰着的那一块地方多是干净明亮的。
风箱有时候还会搬来搬去,因为烧煤砟子的煤炉子到了夏天多安排在院子里。此时,风箱还要随着一起搬到院子里去用。用完之后怕雨淋,还要搬回屋里去。院子里夏天凉快,而且煤烟容易消散,不被烟呛。
风箱上面是要压块儿风箱板的。有法的人家多是石头板。后来一般都是自家动手抹一块儿洋灰板。
风箱板上面可以用来放面盆和面,面和好了之后,就直接贴饼子。风箱板除了用于放和面盆操作方便外,更主要的是压住风箱不被拉邪而移动位置。要是拉劲儿拉大了,把风箱嘴拉掉下来,那可是个大麻烦,还得用胶粘上。
如果风筒不严密,往往还要活点泥儿,把接口那个地方用泥儿抹上。拉风箱用力不均匀,那抹着的泥巴就会裂开,就开始跑风了。所以,拉风箱,也是一个技术活。
欢迎您投稿柳岸花明社团!
祝福写作快乐,生活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