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捉字(散文)
一
上小学四年级,我们的教室就搬到了村北果园下的半山腰了。那里有三间废弃的房子,原本是果园的仓库。操场在房子西边,有半亩地,原先是晒场。最西是悬崖,被两尺高的矮墙和葱郁的树木堵着。这是一个世外桃源,很令人兴奋,精力旺盛的我,根本就不能规规矩矩地午睡。自此,我与午休就有了仇恨,也有了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故事。
教我的老师叫林成,眼睛大得出奇,看我们学生,感觉是“怒目相向”,都很害怕,可我不害怕。我也不知他手中的小教鞭对着我的时候总是点几下,根本挥不起来,所以也学会了“顶嘴”,林成老师告诉我妈妈也不说是“顶嘴”,叫“油嘴滑舌”。
“才子,”我名字后面一个“才”字,林成老师就这样叫,“你眼里就没飞一只瞌睡虫,是吧?”
“马乐猴吵人。”我们叫蝉是“马乐猴”。我望着那排高树,找原因。
“春天也有?”一年四季午休,春天呢?林成老师戳我的漏洞说话。
“风大,呜呜的。”我强词夺理。
林成老师忍不住笑,眼睛终于笑得成一条缝。
“没马乐猴的时候,你也不守午休纪律。”这是结论。林成老师做出鄙夷的样子,他是想收场了。
“果园的狗,汪汪;苹果花香,钻鼻孔;谁睡得着……”我必须尽量列举出更多无可辩驳的理由。
果园的狗吠多是因我而起。有同学反映给老师是这样说的。“才子,你就比狗好点,不叫唤。”林成老师终于说出我的优点,扑哧地笑了。
在果园边打鸟,狗听到声,就狂吠。有同学举报过我。而且看果园的老头应声追来也看见了我,还亲自跑到教室外跟老师告状。
这样吧,午后第一节课,你在座位边站着,想睡了就回到位子上睡,别人不能睡,允许你睡。这是林成老师想出的“熬鹰”战术。
的确,午后我是困的。好在我站立时还要背着手,这是惩罚,必须老实。这样的纪律限制不了不老实的我。手指在背后掐捏着,也就没了睡意。
中学生成长过程中有逆反,我的逆反与生俱来,还来得特别早。退休后见到林成老师,说起这件事,他又给我下结论。
二
后来,我戴上了“值午”的红袖标,做了看着同学午休的“官”,可同学反映大,我常常看着同学睡了就跑出去为所欲为了。一个不守纪律的人管着守纪律的,本来就是不能服众,这是黑白颠倒的逻辑。
林成老师终于找到一个让精力旺盛的人有事干的办法。
“才子,给你安排一个新任务。”林成老师眼睛里充满了兴奋,“明天中午你‘捉字’两千,比捉鸟捉蝉有意思。”
“捉字”?我知道是啥意思。
“把课本上的字捉到纸上,很简单。”林成老师轻描淡写地说,不似惩罚的语气,他似乎生发出灵感,继续说,“一个词,字字珠玑,当有意思的事去做吧,腿动不如手动。”老师的目的很清楚,是要用字绊住我的脚步。大大的眼睛让我也不敢直视,只能老实沉默。
不完成作业的要挨罚,我就是抄书几遍,也行,这样自由度大,我点头。
中午,我把板凳拿到小操场西的树下,用矮墙做课桌,认真“捉字”。“值午”的班干部时不时地探头看看我,加强监督。
我将语文课本上每一篇课文的每一段的字数都用铅笔标注在段后,标点符号除外。四年级上学期的语文课本是36809个字,包括课文的题目字数,至今我记得还很清楚。老师也很得意,说我的算术水平也有长进了。我不知是嘲弄我,还美滋滋的。其实,这是一种鼓励,我感觉不出老师话里有什么怪味。因为我一直数数不好,连贯的数字中间总被我掐掉几个。
从那时我会很完整地讲课文故事了。司马光打破缸,秦琼的故事,树老根多,爬山虎长脚……很多有趣的文章,至今还记得,这与“捉字”有很大关系。
读书看到一句话:书非借不能读。我觉得不是很符合我读书的实际,改成了“书非抄不能读”,我很怀念那段“捉字”的日子。
捉字没能制止我调皮。晚上回家完成作业之后,快速将第二天中午的捉字任务提前做一些,甚至来了恶作剧,写到1999个字,只留一个字。这是回击老师惩罚的最好方法。中午则照样天马行空,同学再次跟老师“告状”。老师被我逼得加码了,直接翻倍还多,每日“捉字”5000个。可我还是写只差一个字。可能这是一个极限,老师也无奈,只能告诉班干部加强监督,只要不影响午休,人在就可以。
终于发生天大事了。
一日中午,五年级的两个与我要好的同学在操场西悬崖下将我约出去了。我顺着一旁的斜路下去,直奔南河的扬水站。那里是一个很深的湾,周围芦苇丛生,映照水中,苇花摇曳,水波不兴,倒影很美,蓝白相间,我们不是来赏景的,师兄早就脱了衣服一个猛子打破了寂静,他们从水中露出头,踩着水,向我招手。嘴里说着“不深不深”,这是一种凫水技术,我不懂。禁不住诱惑,真的是,如鱼得水,似鸟归林,我脱了衣服,也学着师兄一个猛子钻进去了。
后来是师兄两人合力救起了我,倒放在地堰上,将肚子里的河水放出,舒缓上一口气。师兄后来告诉,他们脸都吓得煞白,从此,师兄不再招惹我了,也算是绝交。其实,他们是知道我的性子太野,怕再出事。
这件事是大事,没有不透风的墙。林成老师第二天到教室上课,就布置了自学,将我提走。
我的妈妈就在老师办公室。
我理亏了,没有一句话反驳。妈妈要动手揪我的耳朵,嘴里嘟囔着“看看你个不听话的,看你个耳朵还硬不硬!”妈妈几乎疯了,她一改往日的温柔。林成老师急忙制止了。我第一次在老师面前嚎啕大哭,扑向妈妈的怀,又抱住老师的腿。
妈妈说,我这条命没了,她想放一把火把房子点着,不想活了。那时我已经知道我是妈妈抱养的孩子,我在她的心中的分量比山还重。
最终老师和妈妈达成一致,将捉字数量提升到一万字。回家由妈妈看着,不能提前写字。我不知一万字是什么样的概念了,我觉得世界满满的,那些字变成了漫天的一群鸟儿,黑压压地飞来。我是其中的一只,我不知道自己将飞向何处。林成老师说:“小才子,”他加了一个“小”字,让我一下子感觉没有长大,仰面看看老师和妈妈,就像待哺的雏鸟,“很实诚,我数了孩子写的字,一个不差。”我原以为老师就是看篇幅。实诚,两个字一直是我引以为荣的评语。真的,老师可以看到一个孩子还有优点,特别是在一切都被否定了的时候,我觉得唯一值得我好好做下去的动力就是这两个字。
捉字,雷打不动,一直坚持到小学五年级毕业,再没有意外和故事发生。
三
我父亲常年有病,不能下地干活,家庭经济一塌糊涂。写字的纸张成了问题。我用的是黄草纸,2分钱一张,造纸的稻草叶梗还清晰可见。有一次妈妈很奢侈,去代销点“揭”(方言,买纸称“揭”)了10张,两角钱!妈妈说要六七个鸡蛋,这是一个可怕的数字,我有了负罪感,也懂得了珍惜每一片纸,哪怕是扑克牌大小的碎纸,我都拿来写字,然后用浆糊抹在边上粘成一体。
林成老师还把收上来的单张作业纸给我,教我用直尺划上暗格子,不再写得歪歪扭扭。纸张反正面都用,甚至不留边,没有美感,却有一种饱满感。老师拿过我的捉字作业看着,还表扬我,记得一个词是“懂事的小子哟”。我想,这些话,老师没有吝啬,就像一件破衣服不舍得扔,又加了一个补丁。孩子的世界是敏感的,甚至连老师看作业眼睛专注哪里都很在乎。我感谢遇到了一个可以用大眼睛唬住我的老师,更感谢他在严厉之外给我的肯定和勉励。说来是笑话,我的眼睛小,一条窄窄的缝隙,邻居六母说,放一根针都难。我开始羡慕起大眼睛的人了。
后来,老师还给我上好的格子纸,要我写字张贴在教室墙壁上,称“样板字”,这个名称是根据样板戏来的。同学看我的目光都充满了羡慕,我的朋友也多了,有的甚至要我给他们写字帖。
四
捉字,让我有了自豪。上初中时,我就办校板报了,老师们还在板报前驻足观看,时不时给我一些点赞。记得六母的女儿金荣老师还跟林成老师开过玩笑:“成老师,你让学生捉字捉出一个书法家!”不敢转头看,感谢老师夸奖的话也憋在心底,就是说不出口。
读高中时,我更“出名”了。语文老师高福海,认识公社两位剧作家,要我专门给他们誊写剧本。后来还给我了奖赏,是赠与我一本书。作家在扉页上还有签名留言。
我因此也得到高老师的关爱和格外提携。记得是“批林批孔”时,高老师毛笔书写大字报,他不打草稿,挥笔狂书,题目是“贼喊捉贼贼还是贼”,我明白,这是老师带徒弟,他说,字是看会的。我在一旁手不闲着,也比划开。
我曾经为人抄书不诚实过。漂亮的300字格子纸,我偷偷留下不少,高老师心知肚明,也不问我稿纸到底去了哪里,常格外多加一本,说,抄坏了扔掉,稿纸有的是。其实,小聪明逃不过老师的眼。
村里有个金庭爷,是老书底子,家里藏书不少,我帮他干点杂货,攀上了关系,他把书借给我看。我最喜欢《古今传奇》这本书。我就用抄剧本“剩下”的稿纸做手抄本,记得抄写了10篇,有“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钱多处白丁横带”,“同窗友认假作真”……
这个手抄本,我一直压在书箱底。看着那些字,还是显得幼稚,可记录着我一段故事。这是我“捉字”以后的正式作品,凝聚着自我肯定的心思。“练习”是成才的必经之路,没有午休捉字的艰苦磨砺,就不会有我的第一本“著作”。
那年,我教高二语文课,教课文《送东阳马生序》,突然想到我的手抄本。课文有这样一段:“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这是明代文学家宋濂的读书实录。为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我拿着我的手抄本《传奇十篇》,开始讲课。这个本子被我做了装帧,封面是牛皮纸做的,用仿宋体写了书名。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要求传看。课堂喧宾夺主了,但教育的效果却异常好,很多同学喜欢上语文了,这是我从他们的作文里看出的,有的同学写学这篇课文的读后感,发自内心的感动,学生刘云龙有这样几句话——我要创造我读书的经典故事,不求流传,我要用我的故事教育我的后代……
这本书后来在我的学生中间广泛传看,竟不知下落了。那年师生聚会还谈及这件事,大家一直认为是李云龙窃取去了。理由是读后感为证。刘云龙叫苦不迭,我安慰他,如果对你的孩子还有意义,就留着吧。刘云龙有口难辩,找我一再解释,我哈哈大笑。
五
再去探望已经卧床的林成老师,说起“捉字”,我称他“捉字老师”,他眼睛流泪了,说,一个好孩子被我捉住了,捉住了一个好老师。他在赞扬我做老师取得的成绩,并不说我出息不大,在老师面前愧疚,也得到了自豪感。是啊,我调皮得很,捉字让我老实了很多。老师的心血,多少担心,多少爱意,多少付出,都在我记忆的纸张上,就像密密麻麻的字,说不尽的。
和高老师聊起抄剧本的事,他还记得。又把他的幽默的火苗点燃了。他说,有学者,有记者,你是“抄写者”,一直以字为伴的“追随者”。
高老师也有类似的故事,他说,学会捉字,才能捉虎擒蛟,本事是磨砺出来的。
幼稚的孩子,一路跌跌撞撞走过来,离不开老师的教导,不是简单的苦口婆心,而是需要智慧,更需要对孩子付出无私的爱。
捉字,抓住了那些让我安身立命的本领,更让我感受到了成长的路上怎样一步步走来的温暖和自信。
现在,我还有“捉字”的习惯,遇到好的文章好的句子,就抄下来,不再数一数多少字了,要的是一种少年时的感觉,找到年轻的体验,与字谋面,不仅仅是看字看书,还得写字,手感不生疏,愉悦了心情。还有那些想起来就想笑的往事,纸上走笔,沙沙作响,情趣皆来。不在于写什么字,故事和情感都可以被一一唤出。人言“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我总找不到这个少年感觉,想起“捉字”,一个持笔涂纸的少年复活了。真的是满纸童趣生,笔下少年行。少年一样风采的我,如今还在江山文学网上“捉字”,乐此不疲。
2020年7月19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