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河】故乡永远 (散文)
带着我的孩子小羊,陪伴着母亲,一路开车向南。甘肃南面多山,车在山路上盘旋许久,天快黑时,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岷县。只见县城远处的山上多是郁郁葱葱的松柏,山坡上有牛羊静静地吃草,近处的田地里油菜花金黄一片,不知名的中药材尽情伸展枝叶。
岷县位于甘肃南部,地处甘南高原、陇中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交汇地带,境内山峦环抱,盛产当归、黄芪、党参、柴胡等中药材,素有“千年药乡”和“中国当归之乡”之称,民风古朴,多民族聚居,一条波涛如雪的洮河绕城向东流去。
我们到达时,舅舅早早迎在路口,当天一路劳累,大家却兴奋地聊到很晚才睡觉。第二天清晨,舅舅带我们去赶早集,当地人称为“上南门”。在早集曲曲折折的小巷子里,各色蔬菜一应俱全。有一种矮矮的小芹菜,散发着浓郁的中药味,多少年不曾吃到了。沿街的店铺和地摊上,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琳琅满目:燕麦、青稞做的甜醅,散发出委婉细长的甜香;包装淳朴的点心,用料丰富、皮薄个大,入口香酥,有着古代“酥”食的遗风;而那些麦面花糕,非常精巧细致,有发糕、蜜糕、层层糕、筒筒糕、水波浪、万卷书,花糕里玫瑰花、苦豆儿、姜黄、红山丹等分层转圈,像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此时正是农历六月,青稞即将成熟,还有人叫卖“麦索儿”(谐音),那是妇女们把麻黄色的青稞穗头放在笼里蒸熟,搓净禾衣,用石磨推搌成二、三寸长的细绳索形状,即是“麦索儿”了。吃时加上自家园子里的韭菜、小葱、蒜泥和盐,用菜籽油快炒一下,清香柔软,非常可口。
早集上艳红的山丹花、碧绿的香豆子、洁白的大豆淀粉让母亲欢喜不已。这些年,虽然我们远离故乡,但舅舅们邮寄家乡食材,逢年过节,母亲巧手调制,餐桌上花糕散发着植物的芬芳,云霞般五彩缤纷,大豆凉粉晶莹剔透、筋道十足……不论我们走多远,故乡的味道挥也挥不走。
我们一行人在早集上遛达,有人在叫母亲的名字,那个人满脸络缌胡,皱纹丛生,他自己介绍是母亲小学时的同学,因为父亲过世不久,依照风俗留长了胡须。时间已经过去几十年了,母亲无论如何也记不起他是谁,虽然聊天气氛有些尴尬,但她还是很高兴,直到那个人走远了,还在给我们说着她自己上学时的事情。回到故乡,他们都叫我的乳名,那个在学校在单位叫得方方正正的自己仿佛是另一个人,我们回到故乡,好像鱼儿回到了水里一样。
早餐是粉鱼儿,我和母亲去的那一家是祖孙几代经营的老店。母亲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和女友们结伴在医药公司门前等着交售当归等药材的情形,当天气特别冷的时候,大家会一起去喝粉鱼儿取暖。粉鱼儿是将大豆淀粉倒入开水锅中煮成糊状,后用漏勺滴珠浸入冷水,最后呈头大尾小的小鱼状。食用时,将粉鱼用开水煮沸,调上用食醋、油泼红辣子、食盐、味精,还有姜粉拌的生葱花或蒜苗丝,颜色鲜艳,辛辣香浓。粉鱼调料以姜为主,温暖肠胃,豆粉营养丰富,一年四季人们以此为早餐,常吃不厌。
如果是冬天,早晨吃“羊肉糊糊”会比较好,那是一种肉粥,应该是来源于古代的“肉羹”,用带骨髓的羊骨头熬成汤,然后,将羊肉切碎成小片,掺入粳米入汤,经过数小时用文火熬煮成糊状稀粥,调料以胡椒为主,吃起来香喷喷,辣呼呼,一碗热粥下肚,热流涌遍全身,回味无穷,是非常特别的风味。
我们从街上走过时,以前的许多旧址都找不到了,很多的街道近年来都重新规划修建。走到我曾经就读过的校园,只有那黑底金字的牌匾还在门楣上闪光,曾经的校园,每到初春时节,丁香盛开,粉白浅紫交织成锦锻一样映着教学楼白色的墙,那时的我们,喜欢读朦胧诗,喜欢戴望舒的丁香姑娘,轻狂而不知忧愁,每天晚自习后回家,会穿过夜市上最热闹的一段路。夜市里有一样取自乡间野菜的美食——鸡汤冻冻儿,那是小贩们采摘山坡野地里的荠荠菜,拣洗干净后剁成细末,加入水淀粉在锅里煮成糊状,冷却后自然凝固,透明之中点点碧绿,仍保持荠荠菜的味道,食用时,切成小块,调上加工好的鸡汤,将卤好的鸡蛋划为四瓣,放入碗中,用汤匙轻轻舀食,赏心悦目,鲜美清香。那时候,夜市的每个食摊上用的还是古旧的马灯,灯光昏黄柔和,食物闪着油亮的光,热气四散,如果有雪落下来,心中的感觉更加温暖美好。
我们去的时候正是故乡野草莓大量上市的季节,那一筐筐野草莓从遥远的大山里精心采摘而来,色泽艳红,樱桃大小,入口柔软甜美,沁人心脾,是人工种植的草莓远远无法比拟的。舅舅将野草莓洗净后沥干水分,一层野草莓一层白糖腌渍起来,等到白糖消融,草莓渗出红色的果汁,满屋都是扑面而来的甜香,小羊已经很不好意思却又迫不急待地享用起来,红色的果汁沾在脸颊、鼻尖,嘴唇也变得红嘟嘟。近年来,当地巧手的主妇用玻璃、陶瓷等器皿将糖渍草莓密闭封存,不用任何添加剂,却能保持新鲜,在长期保存后打开食用甘绵醇厚、香气悠长,是待客送礼之佳品。
已经七月的季节,可惜错过了每年农历五月十七的“花儿会”。岷县“五月十七花儿会”久负盛名,那时正值牡丹花开,周边邻县、市、州游人汇聚县城狂欢半月有余,万商云集、满街美食、歌手荟萃,盛况动人!只见县城二郎山周围的草坡、河边、地头,人如潮涌,伞如云朵,“花儿”唱声此起彼伏。过会的人们走亲访友,喝茶赶会,“花儿”听不听得懂,都是一段闲适自在的日子。
我带着小羊到洮河边去玩水,小羊拣了许多的“宝石”不肯放手,浅浅的水花拍打着他的小脚丫,远处有白色的水鸟在浪尖徘徊。这是一条神奇的河,“洮水流珠”是当地一景,堪称天下一绝。冬日数九寒天,远望洮河,一匹白练曲折蜿蜒而来,湍急的水波上漂浮着大小不一、晶莹透亮的冰珠,仿佛一幅奇丽的画卷。据说这是由于洮河上游山岩险峻,落差很大,严寒时节,溅起的水珠冻结为冰珠,落入水中浮在河面一路流淌。那时,站在洮河水边,将流淌着的冰珠掬上一把,细看如珍珠玛瑙,颗颗光滑明润,璀璨夺目,让人惊叹于造物主之神奇。顽皮的我们把这些珠玑装在书包里、包在手帕里,在水边追逐打闹,有时将手中的冰珠撒向空中,划出七色的光彩,冰珠相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弦音,景象奇妙至极。
小住半月,临走时,小羊闹着不肯离开。我牵起他的手上车,轻声安慰:“亲爱的孩子,这块美丽的土地的山花野果,风土人情,以后我会一一地讲给你听,这里是我们永远的故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