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孙权(随笔)
(一)
《三国志》读到孙权,忍不住心有戚戚。类似孙权,可谓小人之雄。
基本同时代的孙胜评价孙权说:“观孙权之养士也,倾心竭思,以求其死力,泣周泰之夷,殉陈武之妾,请吕蒙之命,育凌统之孤,卑曲苦志,如此之勤也。是故虽令德无闻,仁泽内著,而能屈强荆吴,僭拟年岁者,抑有由也。然霸王之道,期於大者远者,是以先王建德义之基,恢信顺之宇,制经略之纲,明贵贱之序,易简而其亲可久,体全而其功可大,岂委璅近务,邀利於当年哉?语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其是之谓乎!”
《三国志》读到孙权,忽然就想起身边一个人,这个人在当地很有名气。他是某企业的老总,办成了很多别人看起来根本不可能办成的事情,创造了无数奇迹。他在当地真的算是可以呼风唤雨、旋转乾坤。他自己对自己也很自许,企业总部办公大楼的布局,就是按照首都的格局来建设的,金水桥、玉带河、广场、办公区,次第由南到北铺开,真的是气势恢宏。
有识之士就说,这个人退休之后,后面的人会非常难做,因为他开创的局面,建立的关系网,谁也继承不了。他为了给人送礼,大年三十晚上,五十来岁两鬓斑白的人,提着东西站在门口等到夜里三点半;他为了给一个人赔不是,跪倒在比他小十几岁的年轻人跟前……
不过,正因为这个人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无往而不胜,正因为他能“冲破一切牢笼”,所以退休之后还是被双规了。“不走寻常路”的他,最终付出了代价。
而三国时候的孙权,在精英东吴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只不过经略的规模要大许多倍而已。这个人是主要是媚上,而孙权却是在“媚下”。两者都很难,两者都是在初期获得成功,然后后期承受结果。
孙权以礼贤下士著称于当时。如此礼下于人,一方面是性格使然,另一方面是形势使然。孙权是从父兄那里继承的基业,年纪轻轻就占据了江东,对个人来说,或许少了许多的创业艰辛,但是,如何对待那些曾经跟随着父亲、兄长,并且战功彪炳的文臣武将,却是一个个难题。作为一个十几岁的孝廉,孙权占据高位之后,也许首先面对的不是鲜花掌声,而是怀疑的目光,故意设下的绊子。他为了团结这些人,用好这些人,只好花更多的功夫在人情上。为了吸纳更多的新人,扩展他的疆域,他也需要花更多的功夫在人情上。再就是三国鼎立的局面,让人才有选择的余地,为了不让人才流走,他更需要花更多的功夫在人情上。于是,除了给将帅过生日,照顾好他们的家人,还经常组织大家跟他的母亲在一起吃饭,营造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
他已经把这项工作做到登峰造极,后来人很难做得比他更好,这就给他的儿孙出了最大的难题:如何才能扎扎实实的笼络住那些在孙权手里受尽“娇宠”,甚至被“惯坏”的将帅?而且后来者都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不知忧,不知惧。”,又怎么还会像孙权一样尽心?
还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孙权为了让他们的将帅“恋家”,一方面把他们的家属、子女扣留在首都为人质,另一方面对于有功的将帅除了增加俸禄,提高权位;还赏赐兵马,作为他们的私产。这样做的后果,当然能换来将领们对孙权的忠心,让故土更加难舍。然而,当孙权百年之后,他的儿孙再登上皇位,那些已经做大的,甚至做大到无法再赏赐地步的文臣、武将,有几个还会一心一意的佑护他的儿孙?
几十年后,当陆凯当面顶撞残暴、荒淫的孙皓,当一封封奏折像刀子一样在凌迟年轻皇帝的心,就算他再混蛋也只能忍着,因为大权在握、兵精粮足的陆家他已经撼动不了了。
得人死力的人,必定要下死功夫。然而待人不以礼,御下不以王道,就是靠兄弟哥哥、江湖义气,短命王朝也就顺理成章了。
其实,不但给他的儿孙带来难题,就是给他自己也带来很多困扰。因为人力有穷时,欲望无尽头,何况人的一生哪能没有空隙?即使花开千日,也终有凋谢的时候。
当君王满足不了臣下要求的时候,或者自己实在不方便出来做坏人的时候,一些有预谋的坏蛋就跳了出来。吕后之于刘邦,来俊臣之于武则天,石显之于汉宣帝,甚至秦桧之于宋高宗,都是在这种关头跳出来的。吕壹对于孙权也是同样的情况,当君王的恩典不能不休止的延续下去的时候,就需要有人出来打一巴掌,做个提醒。而吕壹很快被诛杀,一方面是受到大臣的强烈反对,另一方面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有动摇根基的嫌疑。然而,吕壹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吕壹刚刚退场,另一个奸臣钱钦又出现,在“亲如手足”的关系中,后来总有人从中作梗,说明孙权已经不再那么轻易的能驾驭臣下,玩转感情的游戏了。
所以,东吴的好些将领在孙权统治的后期开始叛逃,这让不知所措的孙权更不知道该相信谁,终于,年老的孙权投入了神的怀抱。
(二)
《三国志•吴书》读到《虞翻》传,忍不住掩卷叹息。
虞翻是吴国,甚至整个三国时期唯一一个危言危行的人,管宁太过清高,祢衡不过是狂士,只有虞翻,一颗忠心始终向着吴国,并希望有所建树,有所成就,也是孙权最不能容忍的一个人。因为他总说实话,破坏了他和文臣谋士、戎帅武将“亲密无间”的传说,否定了他“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无条件,百分之百拥护的美好画卷,无意中嘲笑了孙权刻意营造的“统治阶级”内部和谐稳定的气氛。
这个人越正直,越有才干,影响越力大,孙权就越不能容忍。
虞翻是那种情商很高,智商很低,又热爱祖国的人。历史上这种人一般有两个结局,一个是做殉国、殉主的忠臣;一个是成为诗人、文士,把生命都融入进去。
我对虞翻的认识,不是从《三国志》开始的,而是从杜甫、苏轼等的一些诗句中认识的,诗人笔下的虞翻,是映射自己才华横溢,却不用于当世的苦恼。
虞翻之后是张温,又一个才华横溢,却不迷信孙权温柔善良的人。他称赞了蜀国,称赞了诸葛亮;他还支持推动官吏制度改革,希望看到一个可以长治久安的国家。
孙权的敌人不是给他提意见的人,而是戳破他气球的人。古人说,众人诺诺,不如一人谔谔。如果非要把这“谔谔”的一人从身边除掉,整个政权就失去了参考的镜子,也就很难判断自己前进的方向正确与否。
善于推演的谋士赵达告诉孙权:“东南只有五十八年的运期”,孙权说:“今日之忧,不暇及远,此子孙事也!”想来他对自己执行的措施不可能长久,心里也有一定感觉吧。
当然,孙权能开创一代局面,也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史书记载孙权“生来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颐大口。形貌奇伟异于常人。自幼文武双全,早年随父兄征战天下。善骑射,年轻时常常乘马射虎,胆略超群。”;先后任用周瑜、张昭、鲁肃、诸葛瑾、吕蒙、陆逊等文臣武将,巩固了江南的统治;他称帝后曾大规模派人航海,加强对台湾的联系。又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并在山越地区设立郡县,促进了江南土地的开发;连曹操都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然而,孙权始终是个时势造就的英雄,而不是像刘邦、刘秀那样,后来成长为可以左右时事的英雄。
我常常在想,东吴能垂立五十八年是何等的幸运,自从拥兵百万的曹操败在赤壁之后,便失去了扬鞭过江的机会;曹丕掌权的时间只有八年,连自己的家事还没安排妥帖就驾崩西去;而再后来的继位者就更不足称道了:包括司马懿在内,大家都只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小心翼翼的过日子,而且从曹丕开始的其间几次南征,都像是在做秀,做给国人看,做给政敌看,从没制定过一个长久的,可靠地占领敌国的政策。而刘备率领的七十万军队被陆逊消灭之后,西蜀大伤元气,再也对东吴形不成威胁,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能联合东吴对抗曹魏,才能保证自己国小人少的国家不被吞没……
可惜,当时曹操已死,再没有能撑起时代的大旗。当时若有一个实行王道,才能中等的皇帝,加上一个有雄才大略,立志一统的将军,说不定三国纷争的局面就提前结束了。
所以阮籍站在广武山上说,时无英雄,遂让竖子成名。
不以礼,不以正道御下,孙权,是一个自己把自己帝国带上死路的人。用现在管理学语言来说,就是以私情管人,最终还是要败于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