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翻花生(散文)
北部湾海岸一带,都属于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阳光和雨水充足,植物生长速度特快,水稻这里可以种两季,如果能抓紧各个环节,甚至可以种三季。这里的旱地都是红泥耕地,最适合于花生、红薯、木薯和甘蔗生长。合浦这个地方是南方最大的产糖基地,甘蔗漫山遍野,蔚为壮观;这里也是产红薯基地,种出来的红薯肥大健硕,“西场大番薯”两广地区都非常有名;花生产量在广西也是首屈一指,我的一位中学女同学,还是当地花生丰收展示的代言人;木薯产量也非常高,面包木薯,拔来就煮,不用泡水祛毒。
收获花生的最佳季节在每年七到九月,甚至到10月。“天主坑”村前村后的红土地上,都种着花生、红薯、木薯和甘蔗。在小学的西边,有一片广袤的红土耕地,土质松软,沙土比例合适,就算是台风来袭、暴雨浸泡,永远也不会结块龟裂,是种植花生的最佳土壤。
花生的收获时间是很讲究的,农夫会根据植株长相和荚果成熟期的外观标准来确定。从植株长相看,上部叶片变黄,中下部叶片由绿转黄并逐步脱落,茎枝转为黄绿色;荚果成熟的外观标准是:果壳外皮发青而硬化,网脉纹理深而清晰,果壳内里海绵体呈闪亮的黑褐色,子仁充实饱满,种皮色泽鲜艳。这个时候,花生就可以收获了。
当地农夫收花生的方法很简单粗暴,直接抓着花生苗往上拔,连根拔起的花生带有很多红泥土,农夫会将两把花生,对拍几下,红土就会全部脱落干净。然后堆放在牛车上,一车一车拉回村里的晒场晾晒。这样的操作过程,会有很多的花生遗落在地里或土中。
“翻花生”其实就是“拾遗”!在农夫收完花生之后的红土里,寻找遗留的花生。“翻花生”一般是我们小孩做的事,那种年头,大家都没有零钱买零食,翻来的花生晒干、或水煮、或火烤、或炒花生仁,就是最好、最美的零食。小时候年年都做花生零食,也学会了很多烹制花生的技巧。
“水煮花生”。将拾来的生花生放到一个大锅里,一锅花生一锅水,即水面要刚好盖过花生。十斤花生放二两大颗粒生盐,再加两颗八角,武火煮半个小时,停火焖半个小时,即可食用,水煮花生热着吃感觉很爽;
“火烤花生”。不能用柴火和木炭,只能用稻草,柴火和木炭,在没有烤香脆花生之前,容易把花生点燃烧焦,拾来的生花生放入稻草火中,烧一会,然后埋在火灰中,烘烤十来分钟,就可以得到香脆可口的烤花生,这样烤制的花生非常好吃,有火烧和稻草的香味,是别的食品没有的独特的香气。有时候,我们也在窑红薯的时候,在面上浅层放入拾来的生花生,也可以烤制的非常好吃。
“干炒花生仁”。干炒花生仁切记不能武火,武火一下就会炒焦,一定要文火慢炒,炒到花生皮爆裂即停火,放入一点熟盐,拌一下凉冻,只有冷透,花生才能香脆。
当然还有很多花生的制作方法,这里只讲我们常做的几种。
翻花生工具很简单。可以是锄头,也可以是耙,耙的效率比锄头高,翻土快,面积大,不费劲。翻花生还要学会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技巧。土质比较硬的地方,遗留的花生比较多,农夫拔花生的时候,断根的花生就很多,翻花生的效率就很高;还有一种情况,同一块花生地里,拔花生的土坑越小,遗留在地里的花生就越多。从力学的角度讲,越用力拔,根须越容易断,拔起的土坑越小。
“翻花生”其实有两种含义。一个是在农夫完成作业后,我们直接过去翻地找遗留的花生;一个是在雨后天晴,我们去花生地里找长出的花生芽。
花生芽是个好东西,营养价值高,炒出来香脆可口。南方雨水多,哪怕是晚秋初冬,下起雨来没有时节,说来就来。雨后翻花生经常收获很多花生芽,有芽的地方,底下一定还还会有花生。因此,翻花生的另一种技术,就是找花生芽。找到花生芽长出的地方,一耙下去,既有花生又有芽,一举两得。
农村小学里,经常没有蔬菜吃,遇到雨过天睛,我们姐弟俩拿起工具就往外跑,不一会功夫,就可以翻回一两碟花生芽,今晚的菜送就解决了。
花生芽的烹饪方法很多,可以是清炒,也可以是白灼凉拌,或者是炒肉丝,但是,我认为最好吃的还是老妈做的“油渣炒花生芽”,香甜可口,百吃不腻。
收花生的季节,我们经常约上几个教工子弟,下课后一起去翻花生。学校西面的花生地一块接着一块,延绵不断,平整如毯,视野开阔,仿佛能看穿天下的一切。一眼望去,左边可以看到大海的一角,隐约看到海鸥翻飞的姿态,朦朦胧胧的帆影一隐一现,时不时还传来鱼歌声声;往前看去,一片无垠的草场一岭一岭相连,像巨大的波浪在大陆上翻滚;听大人说,那个地方叫“大漏地”,没有人烟,地图上是没有的,行政区域不属于哪个特定的乡镇,直接归国家管辖,以至于五十年代国家在那里建了一个麻风院;右边望去,万亩松林尽收眼底,松脂的香味一阵阵吹来,夕阳下百鸟归巢,鸟声汇集成一曲自然的交响;往后看去,村庄里阵阵炊烟、袅袅升起,农夫肩抗犁耙,水牛领路,走在夕阳的田埂上,农妇背着孩子,站在村头,盼夫早早归家;只有我们这些无知的小孩,还在乐此不彼,贪婪的翻着花生,因为我们知道,明天的零食,就在我们欢乐的劳动里。
2020年3月6日凌晨一点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