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千年古渡——螺塘津渡(散文)
一
螺塘津渡是千年古渡,今日见之,我想说,她是一幅意境深远的传延千年的油画,又是一本结构严谨的史籍。虽历千载它依然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古代内河航运的概貌。她流淌着古人的生存奋斗史,满载着当时国力兴盛的涛声,唱着文化经济发展繁荣的壮歌。站在螺塘津渡口这块幽深而古老的土地上,我们依然可以想像昔日的繁华胜景,听见依旧的涛声。
螺塘津渡位于江西省泰和县牛吼江畔。据考证,螺塘津渡由举人李灿建于明崇祯甲戌年集民众历数年而修建,它是用人工打造的千余条麻石从河床深层垒砌以至于岸边的。临水面高约7米,宽约65米,侧面呈“八”字形,两面有台阶斜入河面,台阶有2.5米宽,可供上下双向行走。西边为人渡专用码头,东边为货运河埠。码头上还保存有“席字亭”、“惜字塔”等古建胜景,当年螺塘码头的开辟,促进了相当范围沿水一带的商业贸易,其繁荣昌盛之象,不难想见。岁月更迭,码头古渡保存完好,为县内仅有。这对于研究古代交通、经济和社会状况,具有重要价值,是一本依然刻在江岸的书,渡口,是我们走进历史的生动序言。
二
我怀着一颗无比虔诚与敬畏的心,和爱人走过绿树掩映的青石小路,想惊醒这千载古渡,与之絮语一番。
一种无形的凉意扑面而来,世事的喧闹在我思绪里一点点地远离。青石路蜿蜒引领,几座青石小桥撞入我的怀,我们走向了这幽静而深邃的千年古渡——螺塘津渡。恍惚间,我像扑进了千年智慧的殿堂,接受着古朴之声的沐浴。
映入我眼帘的是几棵一字排开的参天古树。由于岁月久远,雨水冲刷,密麻交错的树根早已裸露在外,像极了人做俯卧撑时,青筋暴露的手掌。千年力道,依然遒劲。尽管泥石流失,风雨冲刷,依然努力扎根于岸。浑身挂满了斑斑龙鳞,看上去那么吃力,却永远在喷吐出青春的翠绿。它们以古朴淡雅之势,横卧江波,那伸展的枝叶好似一位慈祥的老人张开着双臂,眸子里盈满了对江水的满满深情,张望着茫茫的远方,这深邃的“目光”,这不倒的“身姿”,像在深情地呼唤着游子的归来,或在努力打捞过往的岁月所余留的温暖,我多情地理解,更是迎接一个怀旧女子的到来。
我在每一棵树下,都不由自主地停步,心生敬畏,细细品读。每一棵古树都是一幅生动的画,一首浓郁的诗,它们或浅吟低唱,或娓娓诉说,似秋水袅袅,江波依依。古树,有道不尽的沧海桑田,写不完的不折不挠,给人启迪,让人怀思。
江风吹着我的发丝和衣裙,空气中飘荡着一种江水和花香、稻香相混合的香味。我顺着古树枝叶漫垂的方向,把目光移向了奔流不息,浩浩荡荡的牛吼江。
夏日的牛吼江,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在我的眼前。碧水轻抚堤岸,蓝天白云倒映在水中,像盛开的朵朵白莲。偶尔几只鱼儿跃出水面。远处,几只野鸭在戏水,一群白鹭从水面掠过,划出美丽的弧线。堤岸不知名的野花静静地绽放,仿佛在随时迎接远方的游子归来。我想起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此时,我便感觉我成为了画中人,诗中人。是呀,这番风景,无论古今,都令人沉醉其中呀!我还是不能忽视这千载古渡,她不争不嚷,静看美景,她也活成了与风景一样美好的诗,把自己雕成了一幅笑对沧桑的木版画。
三
步随心移,心随步怡,当我回望脚下,脚下的每一个码头都是由一整块麻石铺就,石块中间已被踏成凹形,落脚少的边沿呈现出各种花纹和图案,我忍不住俯下身子,用嘴吹开尘封的土,仔细端祥着。石块上雕刻着生动自然的“卷云纹”,是风卷残云印在石,是天地之间云相接。虽然经历了雨水千年冲刷洗礼,依稀可见石身云纹,那连续的回旋形线条,细腻流畅,逼真生神,像漂浮的轻云,朦胧的薄雾,精美绝伦。我忍不住用手反复触摸,想体验先贤余留的温度。不知不觉中,这云纹仿佛在眼前流动,这独特的意象深深地把我带入一个虚无缥缈具有神幻气氛的意境当中,让我产生无限的遐想。各种关于“云”的成语脱口而出:“云步石梯”我随云,“以登云天”摘朵云。云能造雨以滋润万物,给人们带来吉祥如意。我揣摩着上千年匠人的心思:莫非是取“云”与“运”谐音,喻登向高处的石阶?或有乘祥云而来,乘祥云而归的美好寄托?我带着敬畏与好奇,仿佛穿越了千年,听见了刻刀和锤钎或轻或重的“叮叮当当”凿击声,看见灰尘漫天中,那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在飞笔走刀,刀随意动,把每一块坚硬的石头演化成“绕指柔”的形态。面对此景,我不得不感叹,这已不是一块简单的麻石或供人上下的普通码头了,其中的每一笔都凝聚了先贤丰厚的智慧和满腔的心血,他们给每一块石头,每一步码头都赋予了“生命”,赋顽石以灵性,寄游者以情思,给人精神的力量。古人无私,所谓长存流芳。
渡口上那高高的灯塔静静地耸立,无论刮风或下雨,它一直都在坚守,颇有一幅“远望天涯客”的醉心画面。红色的墙面早已斑驳,显得老态龙钟,其实就是老态龙钟了,我们依稀可知,它曾经散发着温暖的光,指引航行的方向,让数不尽的船只停靠,温暖了多少游子疲惫的心。乡间有人传说,这是一个镇妖塔、风水塔,可以镇压住水怪,可以抵挡不良风水。这种说法有些迷信成分,但我们知道,这是人们对灯塔的敬畏之心和对灯塔的一种褒奖,无关迷信,是心的虔诚闪光。
此时的灯塔,它像一位孤寂的老者,双眉紧锁,深情地望着鱼影翻腾,白鹭翔空。它是否在期待千年的远帆,一个个地掠过雪漫风轻,推波荡漾,满载一船星辉,渐次归来和停泊,我想,“伊人红妆待君归”也是送给这座古老的灯塔吧。
离灯塔不远处,站立着两根拴船的石桩。经常拴绳的地方有着明显的凹痕,让我联想到了“水滴穿石”,这是“绳可穿石”的见证,这无不显示了当年这里停泊的船只之多,人之密集。小小的拴船桩上见证了岁月曾经赐予的一段繁华与绚丽,曾经的轰轰烈烈。数千年往事,点点滴滴都注到心头。
石桩瘦身束腰,微微前倾,有着望断秋水一缕忧思之相,好似一位江南女子,踮脚远眺盼君归,真是一根长绳两头情,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这难道不是两根拴绳石桩最真实的写照?我看看身边的夫,似乎他把我读成了这位“江南女子”了,也许我的表现太过投入了。
离渡口的一路之隔,有花树掩映着“席字亭”。站立亭口,有着“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之妙感。
这座亭子是渡口的“点睛”之笔。席字亭是多功能组合亭,高雅不矜,是渡口的风景建筑。由秦砖汉瓦建成,前后开敞,各有一幅楹联佳作。顶部有翘角,造型轻巧,布设灵活。亭内有两块条形青石,可供过往行人驻足,可纳商旅、游客就坐休息。席字亭也是写字记账的场所。站在亭口翘首两望,商街、江景,目极遥远,尽收眼底。此亭之艺术,不靠华丽取胜,不靠怪诞引人,而是靠它的“天然去雕饰”的朴实、文秀,与两面有商街、江景与之相接,形成的视觉焦点。真是“江山无限景,都取一亭中”。
席字亭上那幅“买卖生意生财多,来往过客过渡忙”的联句,流泻出当时行人如织,上船下船,搬运货物,十分繁忙的景象。“渡口生情逸客船,螺塘有意留君驾”,这幅楹联和孔夫子的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名言一样,道尽了待客的真谛,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生发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诗境。
今天,并不苍白,尽管我们极少有时间写诗撰联,可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该不是让我们有时间去干别的?我们细读这些文化遗留,不断参悟出新意,恐怕古人也会自叹弗如吧。
四
历史应该有自己真实的面目。曾经辉煌的篇章,岁月不会忘记。螺塘津渡曾经重修四次,不断还原,让人们走进历史,了解历史,沿着先贤的足迹,发扬光大。残破不是消亡,是再次更新,新新为继,深藏古老,这样的哲学被眼前的螺塘渡诠释得更加真切生动了。
民国时期,螺塘渡口旁修建了“螺塘大桥”。抗战初期,开辟了大西南战场,为运送战略物质,为战争胜利起着重要作用。螺塘大桥在1988年得到重建。随着经济的发达,319国道的开通,螺塘大桥在2016年,仿佛是在沉睡中的苍龙一觉醒来,飞架碧波之上,恰似长虹卧波,以青春焕发的面貌,载着当地人民通向幸福的彼岸。
如今,更加了得,一座现代化的空港,“井冈山机场”扎根于这片深情的红色土壤。航空旅游直接拉动了当地经济,使社会快速发展。可以说,空港的诞生,跨越了时空,典藏了历史,传承了感动。我宁愿认为是螺塘渡的再生,或者就是螺塘渡的子孙,水渡口与空港口,衔接的不仅仅是水天的空间,还接续了历史,或者说是翻开了历史的崭新一页。
时光荏苒,流年偷换,我认为换不走螺塘津渡的精神。繁华是一种气象,而沉静更是一种蕴藏。其包含的精神会源远流长,孕育一代又一代后人,流去的只是芜杂尘埃,时间淬火的思想精华必将在历史长河中赓续传承。
回首走过的古渡,我仿佛看到修建古渡的先贤们列成一排,指指点点,为眼前的新境而惊诧,赋诗?绘画?这是古人的长项,我不想打扰。
古渡,渡着世事沧桑,渡我超越千载的情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