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看点·探幽】风雨襄城廉让桥(散文)

编辑推荐 【看点·探幽】风雨襄城廉让桥(散文)


作者:明月松间照 秀才,1532.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688发表时间:2020-07-23 09:43:16

半月前,好友李準私信我,问我襄城县的古桥在哪里。我说:“襄县的古桥有几个,都是用首山的红石建的红石桥。最有名的是县城南关汝河上元末明初建的红石桥(只是去年还能看到,今年看不到了,因为大陈闸修好了桥又埋于水下了。)最早的是库庄镇灵树村的北宋时建的廉让桥;还有襄县湛北乡姜店村的明朝时修建的建于高阳山溪水之上的高阳桥。只是后两座我也没去看过,啥时间抽空去看看。”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个讲诚信、崇尚礼仪的国度。廉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廉让”一词字典里解释一是清廉逊让,二是廉泉、让水的并称。喻指风俗醇美之地。
   《弟子规》中的“上廉让则下知节”说的就是当官的能够清廉、谦让,则老百姓就很知道坚守节操,还有应对的分寸。廉让这一美德不仅体现在一个个故事里。也体现在一个个胡同的名称里或是一座座桥的名称里。
   中华大地有许多地方都有一座廉让桥。每座廉让桥都藏着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也都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的传统美德。在湖北省宣恩县中间河集镇东南,横跨东南向西北流汇入忠建河的洗砚溪上,为有一座双孔石拱桥,桥面长21米,宽3.4米,两头是2.4米长的7步石阶梯,两边是40厘米宽的护栏,内嵌石碑,东南面桥侧安着降伏恶水的石雕龙头,桥两端连陡峭的凤凰山和龙头山。这座桥是清末名儒姚复旦领首建于光绪四年。在民国三十三年元月刻立的《重修廉让桥序》中有载:“峭壁悬崖,荆棘满地,凶山恶水,波涛掀天,此洗砚溪也。昔有姚公晓亭建立石桥,以廉让名之者也。夫水而曰让,其凶可想也;泉而曰廉,其贫莫知也;盖取范柏年之遗意,而继廉让之高风耳……避尘居土×××撰。”如今,廉让桥在洞坪电站库区内,桥的实用价值随着大坝逐渐增高而一天天消亡,桥身会长眠于水底。但姚公的美德将世代流传。
   安徽省黟县县城北郊柏山村边,也有座廉让桥,横跨漳河,桥宽3米,长50余米,有八座桥墩,九个桥洞,因而俗称九洞桥。桥墩与桥洞之多,可以算得上是黟县古桥之最。
   这座廉让桥有个感人的故事流传至今。柏山村的范蔚文,是晚清黟县有名的商人,他幼年家境贫寒,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抚养儿子,范蔚文的母亲历尽千亲万苦,虽然缠着小脚,每天都要经过村口长长的木桥去村外种菜。
   一次,范蔚文的母亲在颤颤巍巍的木桥上为一位挑担的农民让路时崴了脚,痛苦地坐在桥上泪流满面,范蔚文闻讯赶来抱住母亲放声大哭,不料母亲却忍住疼痛,坚毅地站了起来让儿子止住哭,并一字一句地告诉他:“儿啊,你给我记住,徜若你以后发迹了,便拿钱来这修一座石桥,方便过往行人,也不枉为娘今天吃苦受累。”
   范蔚文当时只有十岁,却牢牢记住了母亲的话,后来为实践对母亲的承诺,他投巨资将当年的木桥改建成现今的九孔石桥,并取名为“廉让桥”。一座廉让桥让后人记住了一位伟大而充满慈爱的母亲,这座桥又叫“慈母桥”。
   我们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是个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古县。在襄城县库庄镇灵树村也有座廉让桥,它的历史比其他省份的廉让桥都要早,只是没去看过。
   7月12日,上午下了一晌雨。午饭后,打电话问李准去看古桥了没,他说没呢。随后我说我想下午骑车先去比较近的库庄灵树村看看那里的廉让桥。随后就出发了。
   一路上时风时雨的,虽是初伏天气,一阵风过,让只穿了体恤衫的我感觉不少凉意。不觉胳膊上起了些鸡皮疙瘩。又让我有了几次退意。但还是坚持着来到了库庄北的灵树村。路过路南的库庄二中,学生都还没放假。停车用手机拍了立着的蓝底白字灵树村的牌子后一路西行。在丁字街口向一中年男子询问:“你好,我想打听一下咱村里的红石桥在哪儿?他顺手一指说:“顺着路往南直走就到了。”
   谢过之后前行不远就看到一座红石柱和红石板相连而成的桥栏。桥北头东西两旁各自立着的不锈钢栏杆的空地上,各立有一直径一米多的红石磨盘,周围不规则地放着几块大小不一的长方形红石,算是凳子了。
   在桥北头的路边锁了车,从桥上走过。桥面上的混凝土路面斑驳陆离,显示着岁月留下的沧桑。偶尔还露出从前的红石块。在桥南头东面的一块钢筋混凝土栏板,从文字记载中知道一些破损的栏板是三十年前修补上的。桥南头的一段几米长的用一块块光滑的红石铺砌的路面,无一不显示着岁月的痕迹。路东的草地上几块刻有阴阳鱼图案的红石磨盘由西向东间隔着铺成一条小路通向一座六角形的木亭。路西的文化墙上,有一首白底红字题为《廉让桥》的诗。诗的西面是一幅绿柳掩映的廉让桥。红石路尽头路东一片茂盛的柱子掩映着一长方形枣红地板砖镶边的石碑,碑上刻着关于廉让桥的文字。在桥南西面的一片空旷的水泥地上向西踏着台阶走近村委大院,看见北面空地上立着的两块石碑,正要仔细读读碑文时,一中年男子要锁大门,我匆忙拍了几张照片出来了。天,下起雨来。我再次走向廉让桥,拍下雨中的红石路。走上桥时,雨停了。一位头发花白身穿长袖衫的老大爷向我走来。随后与老大爷攀谈起来。老大爷姓常,看着有七十来岁的老大爷今年都八十二了。说起灵树村和这廉让桥,老大爷来了兴致。
   咱灵树村可是个有来头的。村名渊源可上溯到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而且至今尚流传着“季札挂剑”与“树长剑飞”的神奇故事。
   《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记载:春秋时期的吴国是姬姓之国,吴国始祖是周文王的伯父。当时,这位开国之君为成全父亲欲传位于幼子(文王之父)的愿望而“纹身断发”,奔走荆蛮之地,留下高风亮节的让贤佳话。故在周朝开国之初,被周武王封为“吴太伯”,位于诸侯之列。
   周简王元年(公元前585年),吴王寿梦当国。寿梦有四子,长曰诸樊,次曰余祭,三曰余昧,四曰季札。其中,季札精通礼乐,为人谦让,思维敏捷,富有政治眼光,称一代贤达。寿梦曾欲立季札为继承人,但碍于定制,最终还是让诸樊当了继承人。诸樊处理完父王丧事之后,考虑到自身实际条件,三次公开表示要把王位让于季札,均遭到严厉拒绝。此时国人也坚持拥立季札为王,使季札置于尴尬之地。最后,他索性逃出都城,“弃其室而耕”,过上自种自食的隐居生活。
   吴王无可奈何,只能顺从志愿,把季札封到延陵(今江苏常州),后又封到州来(今安徽凤台)。因此,历史上称季札为“延陵季子”或“吴公子季札”。
   吴王余祭四年(公元前544年),吴国渐至强大,季札受命出使北方各大国。在去鲁国的途中,经过徐国(今安徽泗水),会见徐君,徐君看中了季札所佩的宝剑。季札因使命在身,无法立即满足对方的要求,但心里已默许出使归来将宝剑送给他。季札在从晋国返回吴国,途经襄城时,得知徐君已死于楚国,葬于襄城今灵树村之南,便决定把宝剑送给已过世的徐君。季札的随从劝阻说:“剑为国宝,不可随便送人,何况徐君已死,这不是白白地失去么?”但季札仍坚持把宝剑系到墓前的柳树上,拜谒而去。并说:“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背我心哉!”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季札的诚信礼让是难能可贵的,因之成为儒家标榜的千古楷模。孔子称赞道:“延陵季子,吴之习于礼者也。”徐家后代作歌曰:“延陵季子不忘故,千金之剑赠丘墓。”
   当地百姓非常崇尚季札的守信德行。传说季札的一位随从到村北高岗后,悄然勒马回程,奔之徐君墓前,想把宝剑取回归还主人。但手触剑身,柳树却陡然长高,后连跳三次,树也长高三次,终不能取下宝剑。旁边一人说,立于马上,即可取下。然而,未待随从上马,宝剑却呼啸西北而去。眼望此状,随从大怒,旋即骑马追赶。至八士岗南一深沟处,只见宝剑从空垂下,深沟也随之闭合。
   从此,季札挂剑的村庄称为灵树,村北高岗叫回马岗,八士岗南的付庄村改称“吃剑付”(现名赤涧付)。
   “季札挂剑”处成了历代文人墨客叹咏的名胜。北宋大文豪欧阳修作《灵树夕梦》诗一首:
   昼梦同尘偶,夕梦立我佐。
   自置五色丝,色透縑囊过。
   意在留补缀,恐衣或绽破。
   殁犹尤我身,使存心得堕。
   咱村的桥南路西,原来有座祠堂,叫三贤祠。是后人为纪念徐君、季札和东汉司隶校尉李膺而建的。祠堂正殿三间,东西厢房各二间的三贤祠。正殿,中立徐君,东立季札,西立东汉司隶校尉、“天下楷模”李膺等神像。祠之南50米处原有隶书“吴季札挂剑处”及镌有“季札出使、挂剑徐墓”图案的两通石碑,以纪念诸位先贤。去祠堂要先登那二十九级台阶,过那高大的门庭。只是那祠堂毁于文革,如今只剩两通石碑。
   说起廉让桥,老大爷说:“这座桥传说是北宋时颍桥的一位叫廉让的商人途经此地,怜惜百姓渡河困难捐银所建。桥建成后,廉让每过此桥,总是让别人先过,自己后过桥,后人为彰其德行把这桥命名为廉让桥。清同治十年(1871年)七月重修此桥。桥南立有代理知县胡庆騮撰文县丞徐有源书丹的“重修廉让桥”石碑二通。桥高7米,宽5米,长10余米,四墩三孔,(是为纪念三贤设计的)东西各立1米高的11柱桥栏,整座桥用的红石头都是从襄城县首山运来的。(首山产的红石石质红润鲜艳、质地纯净,一直是中原地区人民最喜爱、最重要的生产生活用品和建筑构件。在春秋时期,周襄王避难于此,用红石筑城,始有“襄城”;在汉代,石雕艺术蓬勃发展,工匠用红石雕刻石画像,记载历史;隋唐时期,佛教和儒家文化空前发展,乾明寺、文庙内精美红石雕刻,见证繁荣。红石捞簸、红石石磙、红石碾盘、红石石磨、红石牛槽、红石石臼等红石器为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红石过梁、红石门墩、红石雕刻等建筑构件传承了明清风貌,雷洞村、胡家寨、廉让桥等古村落记载了历史兴衰,红石渠闸、红石桥等建筑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你看,过去也没有现在的先进工具,这一根根石柱及石柱的和尚头,这一块块凿方方正正的石头,还有这一块块栏板都是那时的工匠用錾子和锤子一下下凿成的。这桥栏板也是用卯榫结构连接的。足以说明一千年前的人们的智慧。”说到这里,从背面又来了一位与我年龄相当的身着浅蓝外衣的中年男子。看着桥下东西两面种着玉米和大豆的河滩,问起常大爷:“咱这河里啥时候都断流了?”大爷说:“咱这跳条河,叫文化河,以前一年四季都是半河水,一二十年前上游扎闸住了后就断流了。农村人都把地看得很金贵,见有荒着的地都想种些粮食。”
   随后找了个能下河滩的的小路,小心翼翼走近廉让桥。看着桥下用一块块规整的红石券成的拱桥,看看一个个红石之间许多地方都没填灰留下的缝隙,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坚如磐石。无不慨叹古人的精雕细琢。
   离开灵树村,踏上归途,一路沉思良久。古往今来,有为富不仁的人,有富了之后就忘了本的人,但更多的是富了之后心系穷人疾苦、积德行善的人。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让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有些富人有钱了就忘了祖国,忘了自己的爹娘,移民国外,不愿再做中国人。更多的人致富不忘相邻,为家乡修桥铺路,回家乡搞企业办厂矿,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尤其是今年突发的新冠病毒疫情期间,多少军人和白衣战士冒死逆行;多少仁人志士慷慨解囊、伸出援手;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共克时艰。才有了抗击疫情的显著成绩。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国人敬佩那一个个舍小家为大家的抗疫英雄、仁人志士!他们才是民族的脊梁;国人更鄙视那些有钱了就忘了本、不愿做中国人的的人。做人就应该“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做人就应该常怀感恩之心,牢记“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一做人最基本的原则。做人就应该崇德守信,知廉耻、懂礼让。继承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做百姓就该守住本心,为官就该廉洁自律心系百姓。愿我们都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共 465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由多个历史典故串联而成的散文。文中所有的典故都围绕了廉让二字,不管是晚清时期范蔚文遵母意造九孔石桥,还是上溯到春秋时期延陵季子佩剑赠亡灵,以及后来北宋一位叫廉让的商人所造“廉让桥”等等,都如是。文章用这些故事告诉了读者,“”做人就应该崇德守信,知廉耻、懂礼让。”文章语言朴实,所用典故很有吸引力。欣赏荐读。【编辑:兰花悠悠香】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兰花悠悠香        2020-07-23 09:43:54
  感谢老师给看点带来的精彩。
回复1 楼        文友:明月松间照        2020-07-23 13:39:13
  谢谢老师辛勤编辑!老师辛苦了!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